熊玲:停頓的隱喻(1):空

停頓的隱喻之一:空

空即無,即滿。人心的容量是無限,也是有限的。用兩種人來說明,一種是唐僧型,他(她)永遠不停的叨唸本身,意味他“盛有”無限多的訴求,而又不斷溢出那滔滔不絕的正經的廢話,也即意義空無。這猶如祥林嫂,內心滿是憂患的包袱,沒有喜悅的位置,所以她只能不停地哀怨和訴苦。還有一種是悟空型,他(她)充滿靈性與快樂的人生,則來自那永不歇息的慾望——對真善美的追求。但這個前提是,你必須報持有對無限慾望的甄別,和有節制地滿足慾望的不斷的頓悟。

叨唸是體內廢物向上的排泄,錯位的排泄,象徵着動機與目標的紊亂。或許,我們惟有維持淨空的心,方能容納新的物;也或許,我們只有在追逐的停頓中,方能感悟那句哲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真諦。

人們往往是,執迷“有”也迷失在“執迷有”,而不能忍受“無”,更不能承受“無”所象徵的種種喪失。比昂認爲:如果存在着“無”,就一定存在着“有”,精神分析背後的不變性,就是“有”與“無”之比。但心理疾病者,正是缺失“有”與“無”的變通,而固着“萬無一失”,或只可“有”,不可忍“無”。比如,強迫性神經症的多種表現背後,是不能忍受事物不存在的心理,即他的內心存在着一種“不存在的事物”。那些不存在的事物包括:被愛、榮譽、接納、上等人、理想愛人等,它令強迫症患者不安與恐慌,爲填補恐慌感,它(即不存在的事物)成爲他強迫性追求的目標,但始終掙扎在虛“有”的目標中。

其實,匱乏並非來自“無”的存在,而是源自對“有”的迷惘,飽滿也並非來自“有”,而是源自對“無”的承受,以及對匱乏的修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