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聊聊学习吧(一):进入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021-2022君子兰班上学期第六封信

十月,聊聊学习吧(一):进入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021-2022君子兰班上学期第六封信

亲爱的大、小君子们:

周末快乐!

这一周时间真是过得飞快啊,转眼又到周末,同学们经过了五天的学习,此刻也许已经早早洗刷进入梦乡了吧。

周末两天,你是不会让时间虚度,不会让周日下午的你陷于作业没有完成的苦恼中的,对吗?做一个时间控,在家也可以列to-do-list,这样做事会更高效,不信你试试?

1

一层秋雨一层寒,昨天一场秋风过后,今天秋雨淅淅沥沥,感觉气温骤降。

外面秋风秋雨,教室里依然温暖如春,来回顾一下这一周的足迹吧。语文课,我们考前复习了基础知识,还有古诗文,所以今天上午的语文考试,我通过七天网络看到,前两道选择题大部分同学都选对了,古诗文阅读做得也不错,有点遗憾的是我们练了几篇议论文阅读,结果试卷还是说明文阅读。

今天早饭后辅导时间,我们展开了鲁智深的第二次共读讨论。我们注意到,鲁智深身份是和尚,但小说中多次救女性,如搭救金翠莲,去帮林冲教训调戏林冲娘子的人,桃花村救刘太公女儿,后来救王义女儿玉娇枝……救女性的行为,与他和尚的身份喜剧化的反差,作者这样安排,我们要结合古代的社会观念来看,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于男性,是弱者的代表。而鲁达就是替弱者主持正义,除恶扬善啊,这跟他的和尚身份没什么关系(鲁达可不迂腐,忸怩于和尚身份),但客观上有点喜剧效果,尤其是桃花村那个故事。可以想见,鲁达一出场,听书人中间就会有笑声,当然也是因为鲁达来了,弱者就会得救,恶人就会受到惩处。

读到鲁智深与林冲结拜,我们比较了《三国演义》中的男人和《水浒》中的男人,《三国》的男人,个个都斗得乌眼鸡似的,见面就互相掐,掐死拉到。一时不能明掐的,也是暗自算计着对方,肚子里想着何时用什么方法弄死对方。《三国》中的男人,哪怕原先是朋友,是兄弟,玩着玩着就成了敌人,成了你死我活的仇人;《水浒》中的男人,哪怕原先是对头,是仇人,打着打着就成了兄弟,成了肝胆相照的哥们。《三国》中的男人与男人,互为敌人,只要是英雄,双方就是竞争的对手。《水浒》中的男人与男人,互为兄弟,只要是好汉,大家就是合作的朋友。三国讲利害,水浒讲义气,三国讲权谋,水浒讲道德。

《三国》与《水浒》的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不一样呢?《三国》所写的人,都是社会上层人物,他们操纵别人的命运。《水浒》所写的都是社会中下层人物,他们的命运被别人操纵,所以他们要结义,从而使自己更有力量,在遭到迫害时,能有人出手相救。《三国》中也有结交的例子,桃园三结义,但他们结交时,还身处下层。后来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刘备与他情好日密,但没有结交,只能是君臣,赵云也是如此。可见结交兄弟,一般是下层人民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乃是由于他们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我们也比较了鲁智深与林冲。林冲一生,只一个怕字,而鲁智深一生,只是不怕。怕便局促,便委屈,便萎缩,便屈辱,便委琐,怕到最后若不能爆发,便是万劫不复的奴才,怕到最后若爆发出来,又特别地狠毒。总之,让人怕的社会,整个地造成了全社会的心理变态。而鲁智深不怕,不怕便伸展,不怕便痛快,不怕便无奴颜媚骨,便堂堂正正,体体面面,干干净净。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所以,做事坚决、干净、彻底,不瞻前顾后,不犹豫不决,不三思而行。没有那么多算计,更没有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他常常因此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但即便这样,他也不后悔,不留恋,不在意。他只是一条禅杖,一领直裰,一顶光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飘飘然潇洒走天下,难怪他是三十六天罡中的天孤星啊。

水浒108个好汉,作者为何独让鲁智深一人得到了大圆满呢?南征方腊,鲁智深不仅毫发无损,而且立下头功,这个率性的人,这个一往真情的人,这个从不算计的人,却偏偏一生不委屈而舒展,不局促而张扬,痛痛快快,随性适意地过了一生,一部《水浒》多少人物,多少能算计的人,能小心的人,能把握的人,但又有几人有善终?又有几人有结果?偏偏是这个从来做事不计后果一任性情的人,终成正果,终得善终。这对我们而言,岂不也是一个深刻的人生启迪?

下一周的语文课,我们要学习第四单元,你可以提前预习一下第四单元的课文哦;林冲故事会也要开讲了,期待媛媛、苏文、文博、坤苗和武尊同学的精彩讲述;同时,还要继续进行《艾青诗选》的晨诵。

2

这一周,我们为三位同学送上了生日祝福:雨佳、慧芳和文斌同学。

送给雨佳同学的是这一首诗——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美)狄金森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搭乘阅读的马车,让阅读助力我们的学习和人生,更助力我们的人格成长!

送给慧芳和文斌同学的是艾青的一首诗——

礁石·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心若礁石之坚定,无惧风吹浪打,因为我们的梦想在远方!

3

前五封信,我们聊理想,接下来这个学月,我们聚焦学习。十月,我们班级生活的主题也是学习。

第一次月考,如同一面镜子,让小君子们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奖赏;也看到了学习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良好学习习惯没养成等;也会生出关于学习的些许烦恼:为什么努力了学习成绩却不好?不喜欢学习怎么办?不能专心怎么办?

在这封信里,我们首先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把学习的范围从课本从课堂放到人的生活当中,放到人的一生当中,你会看到:

a学习是人的本能。

观察一下婴儿的动作和言语,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一出生就在学习之中啊——学习辨识表情,学习简单的词汇,学习走路,学习与亲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诉求,学习用工具吃饭,学习得到想要的东西……当生命处于未成熟状态时,学习让人不断走向成熟。从自己的小家进入社会群体,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我们学习基础知识,学习与同学相处,学习遵守各种规则。在学校文化社会文化中,学习人类传承并不断发展的种种文化……无时无刻我们不在学习啊。

b学习是人的需要。

正如上面所说的,学习基本技能与常识,让我们能够生存下来,获得基本能力,满足了马斯洛所说的基本生理需要。

马斯洛还提出了一个需要的层次:认知需要。认知就是学习,它也是我们的重要需求。面对大千世界广漠宇宙,我们小时候曾问过大人多少问题,一块菜地,我们可以待上半天,就是现在,不也是充满了好奇心?这就是认知需要。因为有这样的需要,我们从课本中学习,我们阅读科普人文等类别的书籍。

推动我们学习的第一动力,就是我们的求知欲。课堂上,我看到同学们亮亮的眼神,当然不是被我吸引,而是被知识所吸引,那是一种求知的渴望,一种探索的需求。

学习,能让我们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不仅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的,学习,将来可以做官发财。但是现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远不止做官这一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状元就是学习造就的。每个小君子都正在拥有或曾经拥有过一个理想,实现理想的途径是什么?当然是不断学习。

说到这里,大君子们可能会深有同感,因为我们在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或者说,学习是工作的需要。而且当我们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去,运用到业余生活当中,是不是充满了成就感?

求知欲、现实需求和成就感,这三大动力,推动我们不断学习,如古人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习,让我们每天都是新新的自己。

c学习是快乐的重要源泉。

上面提到学习给我们成就感,这个成就感就是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有了收获,也可以说是满足感或者开心快乐。学习不是机械模仿迁移,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

上一节课,如果我们感到快乐,就是学习本身带给我们的快乐;独立完成一项作业,也会感到快乐;与同学老师交流一个知识点,也会给我们快乐;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更会感到快乐;学习一段时间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会体验到快乐……

所以,学习是快乐的重要源泉。

4

有些大君子可能会困惑:既然学习是人的本能和需要,是重要的快乐源泉,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爱学习?为什么孩子成绩总是提不上去?

好吧,我们接着聊聊学习上有趣的教育学循环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在著作中反复提及过这个现象,在这里我引用其中一段:

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这件事鼓舞了孩子们,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此外,还有一种纯粹思考(运用智慧进行概括、系统化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欢乐。(《给教师的建议》第21条)

干国祥老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思想进行梳理,梳理出了一个这样的结构: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

就是说:没有从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就,就不可能拥有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对劳动/学习的渴望。没有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对劳动/学习的渴望,就不可能从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就。

这样的一个教育学循环,干老师将其命名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用图示表示如下:

接下来我就大段引用干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原文了:

从这一循环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教育的规律与金律:

1.任何人对当前具体的学习/劳动的兴趣(渴望或厌恶程度),总是以前学习/劳动的结果。一个具体的儿童面对具体的学习/劳动,总是带着特定的历史经验进入的;而这次旅程,又将成为后面学习的渴望或厌恶的因素。

2.儿童获得学习/劳动成就的途径,既应该是多元的,又是有所规定的。这里的多元,指的是应该创造丰富多彩的学校精神生活,让每一个儿童从中获得成功的机会。这里的规定,指的是每个孩子都无法回避主要学科的学习,而且也不能借其它领域的成功,来最终替代这些重要领域中的失败。

3.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核心因素是儿童内在的尊严感(也可以称为道德感),责任心、意志力、动机都根源于这种生命内在的感受。我们可以相信,一个儿童如果能够在某些正当领域中获得成就,赢得存在的尊严,那么他纵然无法在所有领域都获得同样的成就,也一定不会允许自己在主要领域出现恶劣的情况。为了保持自己的自尊,他既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又要在共同体认为主要的领域中克服困难,不至于成为笑柄。

4.成就感,也就是幸福感和尊严感,是和所克服的困难的难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没有困难的学习/劳动,将不能导致真正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也因此,娱乐性的领域,虽然为生命的整体感提供了营养,但不能为这一核心——尊严——提供滋养。

5.但是,前面所指的是“自己所克服的困难”,与之相反,如果困难过大,学习/劳动者最终没能克服,而成为一次失败(能够再度冲刺加以克服的困难将依据此定义不能叫做失败,而只能视为多次挑战而克服的重大困难),那么失败将产生负面的效应——带来挫折、沮丧、畏惧的感受。

6.每个人承受失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除了无所谓的麻木之外,一个人在前面同一领域的成功越多、越大,能承受失败的能力将越大。能承受失败,我们定义为“愿意在此领域再次挑战”,而不是无所谓,或者转身在另外领域去获得成就感以弥补这里的失落感。

7.意志力、责任感,正是克服困难的副产品;而自尊感、信心、渴望与热爱,则是获得成就的副产品。

8.当一个孩子在成功地穿越学习/劳动过程之后,他的意志力与责任感,以及自尊感、自信心,以及对学习/劳动的渴望与热爱都将随之增强。如果这种正面学习占据着他学习生涯的主导的话,那么我们将在不久之后得到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着“想做个好人”、“想成为一个卓越者”这一美好愿望的人。

9.而这一愿望,就是内在道德感的核心与动力。也就是说,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是爱他人、爱知识、爱世界的出发点。自暴自弃者,是谈不上对他人和知识的热爱的。

与此相对,还有一个坏的教育学循环:

一次次的挫折打击自尊自信,面对新的挑战不敢尝试或总是失败,学习越来越困难……

5

无独有偶,当代科学家,特别脑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多巴胺奖赏循环”:大脑边缘系统的侧坐核受到刺激后,会分泌出多巴胺,使人产生快感。快感和人的行动直接相关,所以人为了获得更多、更大的快感,就会更加努力地采取行动,这便产生了更加努力的动机。这种不停升级的循环,就是“奖赏循环”。

由此可见,多巴胺与人的学习、行为动机的形成、适应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多的快感=更多的多巴胺”,所以人才会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具体该怎么做才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呢?看看这“七个步骤”:第一步,设定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目标不要太大太空洞,短期内能够实现,几个月或几周内就能实现的小目标,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间隔比较短的小目标,可以刺激人持续分泌多巴胺。第二步,想象自己“实现目标后的样子”。不断在大脑中想象实现目标的情景,可以提高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这叫做自我心理暗示。第三步,对目标进行反复确认。就是把目标变成一个“随时都能看见”的东西,时时提醒自己目标的存在。就像一辆长途旅行的车,一路需要不停加油,才会一点点接近目的地。第四步,快乐地朝着目标努力。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以此为乐的人,才能做得更好。第五步,实现目标后,给自己充分的奖赏。实现目标后,可以用美食来奖励自己。第六步,一个目标达成后,立刻设定“更高的新目标”。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才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经常为自己设定“更困难的目标”,是让多巴胺的强化学习系统运转起来的秘诀,也是人生的成功法则。第七步,不断重复“实现目标的过程”。实现目标后,人或获得快感(幸福感)。然后紧接着设定更难的目标,达成这个目标后人会获得更大的快感。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不断重复这一系列过程。

持续重复这一强化学习的循环,人就会在成功的阶梯上不断向上走,从而实现事业上的成功,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充实感。多巴胺顺利分泌,人的自我成长路径才会变得顺畅。新的挑战和新的努力,会使大脑进化,从而创造出质与量都优于常人的成就。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苏氏的“教育循环”,强调人的自尊自信,而多巴胺奖赏循环,强调循环背后的大脑奖赏机制。同样都是循环,后者是对前者的脑科学原理解释。这就是说,理解了背后的脑科学原理,就可以理解苏氏的教育循环为什么是科学的,是苏氏经过几十年的观察、教育工作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一个教育规律,具有普适性。

6

大君子们,基于上面的理论学习,如果孩子不爱学习,我们怎么办?

建议:1、让孩子在挑战中获得自尊自信;2、帮助孩子取得一次次小小的成功(记住:成功是成功之母)。

当然,这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小君子们,如果父母因客观原因不在家不能帮助到我们,建议大家:(1)计划一个期中小目标,然后完成它。开学初已经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一些同学将目标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课桌上,每天都能看到,以此激励自己;每天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尤其是课余时间如何安排,在弱势学科上如何去补,两周前让一些同学读高考学霸的学习经验介绍,很多学霸也都是这样做的,就是每天早上在便利贴上写清自己的课余任务安排,每完成一项就在后面打一对号。

(2)写成功日记,记下一次次小小的成功!我没让大家写日记,不代表不赞成不让大家写日记。七年级那三届君子兰班的孩子每天都写日记,有暮省日记、成功日记和感恩日记三种,他们喜欢写成功日记,我更喜欢读他们的成功日记,把每天小小的成功体验记下来,对自己有正向激励作用,小成功积淀出大成功,这也是良性循环。

小君子们,请记住,学习过程是父母老师无法代替也不能代替的,你要学会独自穿越!希望每一个小君子都能进入良性的教育学循环,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以后的几封信,我们继续聊学习的话题,欢迎大家针对此话题提出问题,我们以后在信里交流!最后,再祝大家读有所乐,学有所获!

你们的,王老师

2021/10/1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