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

《第一性原理》:在推陈出新的世界,我们用什么来创新?

世界万千,各种新奇古怪与平淡无奇充斥,构成并不和谐却相互补充的整体。世界就这样,每日司空见惯,但每时每刻都对内心会有回响。

内心的闷鼓一阵敲过一阵,似乎不能对现实有任何的冲击与改变,然而,不时我们会充满疑惑:

如果人生而平等,为什么有人注定平凡有人却天生牛逼?

如果人分三六九等,为什么有些平凡人可以横空出世,有些含着金钥匙的人却留不下名字?

如果说平凡人可以横空出世,那他有哪些特质,是否有迹可循,可以让我们效仿?

现实是一张网,把我们都网在网中央。在现实中突围,是从一张网跳入另一张网,还是冲破这张网,然后设立新的边界?

如果不堪忍受轮回,我们当然希望冲破这张网从而建立新的、更大的边界。

李善友的《第一性原理》就是教平凡如我们的人们,如何找到突破自我的边界。这本书首先教我们认识自己,找到我们平时做事时并未觉察的底层逻辑,然后引入公理化思维,让我们用一套非常严谨的方法,从已知推断出未知,虽然推断会超出我们目前的认知,但由逻辑正确推出的结论必然会是正确的,从而指导我们的生活,颠覆我们之前的认知。

一、“解决问题的意识层次要高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层次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凭我们自身能力解决的极少,有些,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问题不存在或被转换了,有些,可能由我们注意力的转移,问题被弱化了。

大多数时候,只是我们把一个事情看成一个问题,那它就成了一个问题,转念一想,不把这个问题看成问题,那它就不再成其为一个问题。其实,大多数人忙忙碌碌一生,遇到过许多问题,也有过许多次解决问题的机会,但由于我们毫无头绪,无从解决任何问题,匆匆的一生就这样过了。

一个问题出来,我们站在问题之内,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必须跳出问题,以第三者的视角审视它,才有可能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问题,从而找到解决它的办法。

但现实生活中,要我们跳出问题边界去了解问题,显然是很难的。因为只有我们在问题之内,才能发现问题,而我们发现问题的视角,显然禁锢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解决问题的意识层次要高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层次”,解决问题的意识层次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高度。

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我们先清楚自己发现问题的视角,以及认识问题的底层逻辑。只有了解了处在问题之内的我们,才能打破这个隐含假设,从而找到新的视角,建立新的逻辑基石,突破问题的边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而,处在问题里的隐含假设通常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就已根植在我们大脑中的元认知,我们如何发现它又去打破它呢?

二、“我原以为我们是正常的,而他是天才,在我研究之后才发现,他是正常的,而我们被遮蔽了”

我们生而为人,都是从混沌质朴走向越来越清晰明确,然而,我们走向清晰明确的这条路,确定是从混沌原初可以走出的唯一一条路吗?确定这条唯一清晰明确的路就是绝对正确吗?

站在我们所在的位置,似乎一切理所当然、完全正确、勿庸置疑,然而,一切回到我们出发的起点呢?所谓的理所当然与绝对正确,不过是一次非常偶然的向前,其实在原点,我们可以有一万种可能。

我们把一万种可能的一次偶然看成唯一的正确,只不过由于我们的生命不可逆,整个人类发展的进程不可逆,我们只能选择一种可能,然后我们就把这一万种可能中的一种视为了唯一的可能。

人的悲哀,就在于生在局中却不自知。当我们从生命的原点出发之时,我们不仅启动了这个棋局,还使我们成了其中的一颗棋,随局浮沉。

所以,为了打破这种自行运行的定势,我们必须回到原点混沌未开的时候,思考世界是否只有这一种可能,这种可能真的就是近乎完美的吗?

打破隐含假设,不仅要跳出自己的角色,还要回到最初的原点去思考。

正如厄本所说的那句话:“我原以为我们是正常的,而他是天才,在我研究之后才发现,他是正常的,而我们被遮蔽了,遮蔽我们的恰恰像那些哲人所说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本身啊!”

我们的思维容易被我们接收的现实所局限,青蛙只看到井口大的那么一方天,于是它认为天就井口那么大,这于井底的青蛙来说,确实没错,但这是事情的全部真相吗?显然不是啊!

我们许多人,同住在一个井底,我们有相同的语言相同的习俗,以致于我们有着相同的思维、遵循着相同的定律,但我们并不知,在世界各处有多少个这样的井底,它们又拥有多少个这样不同大小、不同区域的天空。

同一片天空之下,又有多少人能窥其全貌,又有几人真的窥见了其全貌?

我们的认知不过是自己思维的坟,打破自我认知、打破群体认知无异于摧毁自己心底稳定的堡垒,使人信念坍塌,但每一次坍塌必会迎来信念的重建,而每一次重建的信念都必然会囊括旧的信念,不断扩大它的边界。

但新的信念是靠生命必然存续而形成,是不是太不靠谱,是不是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呢?

三、哲科思维点亮世界

如果说世界上一切都有点凭感觉,那么我们可以说哲科思维的公理化逻辑准则可一丁点儿也不管这些。

公理化求证结果,要每一步都逻辑正确,然后不管它推导出的结果与我们的感觉多么大相径庭,只要逻辑正确,我们就可以说它绝对正确。

作者在书中举了许多领域的例子,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们无一不是建立在一个或几个隐含假设之上,然后用逻辑正确的方法推导出结果。

而这些结果的正确性在当时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却在后来的事实中不断被验证其正确性。

这就是破界创新。

然而,在商业领域、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如何不被隐含假设所蒙蔽?如何能看穿自己的固执之处?

唯有打破思维的墙,用公理化的哲科思维,不掺杂任何私人感情,不包括任何认知偏差,用完全正确的逻辑推导出未知。然后不断用事实去验证这个未知。

我们说知行合一,但必须先有知,才有行。如果未先有知,行到对处也不知,就是枉然了。

破界创新很难,但一定有办法,那就是采用正确的方法,避免思维局限,避免认知偏差,用哲科思维点亮未来。

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对比了东西方发展的异同,分析了在近代我们为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究其原因是我们习惯于用归纳法,从复杂的事物中提炼简单的道理,去指导一切行为,而西方却用了公理化思维去用已知推导未知。

这样看来,西方的公理化思维是引领发展的,虽然起点很低,却可以发展出无限可能,进而改变世界。而我们从复杂的世界提炼简单的道理,可以迅速推广到其它所有领域,但却跳不出起点预设的格局,很难从已知得到未知。

虽然公理化思维在很早以前就有雏形,但由于秦政以后独尊儒家,其它都受到了无情打击,所以其他思想未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在幼儿期就腹死胎中,然而儒家经过最辉煌的发展,受限于它出生之初设定的局限,越发展越深入,边界越缩小,最后走入了朱程理学的死胡同。

如何打破思维的局限,必然须得我们从经验出发的理念转变为追寻事物本身的真源,李善友身为混沌大学的创始人,写就的这本《第一性原理》正是致力于打破我们大多数思想的樊篱,唤醒我们沉睡的创造力,重塑一个伟大的中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