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

《第一性原理》:在推陳出新的世界,我們用什麼來創新?

世界萬千,各種新奇古怪與平淡無奇充斥,構成並不和諧卻相互補充的整體。世界就這樣,每日司空見慣,但每時每刻都對內心會有迴響。

內心的悶鼓一陣敲過一陣,似乎不能對現實有任何的衝擊與改變,然而,不時我們會充滿疑惑:

如果人生而平等,爲什麼有人註定平凡有人卻天生牛逼?

如果人分三六九等,爲什麼有些平凡人可以橫空出世,有些含着金鑰匙的人卻留不下名字?

如果說平凡人可以橫空出世,那他有哪些特質,是否有跡可循,可以讓我們效仿?

現實是一張網,把我們都網在網中央。在現實中突圍,是從一張網跳入另一張網,還是衝破這張網,然後設立新的邊界?

如果不堪忍受輪迴,我們當然希望衝破這張網從而建立新的、更大的邊界。

李善友的《第一性原理》就是教平凡如我們的人們,如何找到突破自我的邊界。這本書首先教我們認識自己,找到我們平時做事時並未覺察的底層邏輯,然後引入公理化思維,讓我們用一套非常嚴謹的方法,從已知推斷出未知,雖然推斷會超出我們目前的認知,但由邏輯正確推出的結論必然會是正確的,從而指導我們的生活,顛覆我們之前的認知。

一、“解決問題的意識層次要高於提出問題的意識層次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但憑我們自身能力解決的極少,有些,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問題不存在或被轉換了,有些,可能由我們注意力的轉移,問題被弱化了。

大多數時候,只是我們把一個事情看成一個問題,那它就成了一個問題,轉念一想,不把這個問題看成問題,那它就不再成其爲一個問題。其實,大多數人忙忙碌碌一生,遇到過許多問題,也有過許多次解決問題的機會,但由於我們毫無頭緒,無從解決任何問題,匆匆的一生就這樣過了。

一個問題出來,我們站在問題之內,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必須跳出問題,以第三者的視角審視它,纔有可能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它的辦法。

但現實生活中,要我們跳出問題邊界去了解問題,顯然是很難的。因爲只有我們在問題之內,才能發現問題,而我們發現問題的視角,顯然禁錮了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解決問題的意識層次要高於提出問題的意識層次”,解決問題的意識層次決定了我們的人生高度。

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求我們先清楚自己發現問題的視角,以及認識問題的底層邏輯。只有瞭解了處在問題之內的我們,才能打破這個隱含假設,從而找到新的視角,建立新的邏輯基石,突破問題的邊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然而,處在問題裏的隱含假設通常是我們還沒有意識到,就已根植在我們大腦中的元認知,我們如何發現它又去打破它呢?

二、“我原以爲我們是正常的,而他是天才,在我研究之後才發現,他是正常的,而我們被遮蔽了”

我們生而爲人,都是從混沌質樸走向越來越清晰明確,然而,我們走向清晰明確的這條路,確定是從混沌原初可以走出的唯一一條路嗎?確定這條唯一清晰明確的路就是絕對正確嗎?

站在我們所在的位置,似乎一切理所當然、完全正確、勿庸置疑,然而,一切回到我們出發的起點呢?所謂的理所當然與絕對正確,不過是一次非常偶然的向前,其實在原點,我們可以有一萬種可能。

我們把一萬種可能的一次偶然看成唯一的正確,只不過由於我們的生命不可逆,整個人類發展的進程不可逆,我們只能選擇一種可能,然後我們就把這一萬種可能中的一種視爲了唯一的可能。

人的悲哀,就在於生在局中卻不自知。當我們從生命的原點出發之時,我們不僅啓動了這個棋局,還使我們成了其中的一顆棋,隨局浮沉。

所以,爲了打破這種自行運行的定勢,我們必須回到原點混沌未開的時候,思考世界是否只有這一種可能,這種可能真的就是近乎完美的嗎?

打破隱含假設,不僅要跳出自己的角色,還要回到最初的原點去思考。

正如厄本所說的那句話:“我原以爲我們是正常的,而他是天才,在我研究之後才發現,他是正常的,而我們被遮蔽了,遮蔽我們的恰恰像那些哲人所說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本身啊!”

我們的思維容易被我們接收的現實所侷限,青蛙只看到井口大的那麼一方天,於是它認爲天就井口那麼大,這於井底的青蛙來說,確實沒錯,但這是事情的全部真相嗎?顯然不是啊!

我們許多人,同住在一個井底,我們有相同的語言相同的習俗,以致於我們有着相同的思維、遵循着相同的定律,但我們並不知,在世界各處有多少個這樣的井底,它們又擁有多少個這樣不同大小、不同區域的天空。

同一片天空之下,又有多少人能窺其全貌,又有幾人真的窺見了其全貌?

我們的認知不過是自己思維的墳,打破自我認知、打破羣體認知無異於摧毀自己心底穩定的堡壘,使人信念坍塌,但每一次坍塌必會迎來信念的重建,而每一次重建的信念都必然會囊括舊的信念,不斷擴大它的邊界。

但新的信念是靠生命必然存續而形成,是不是太不靠譜,是不是從一個坑跳進另一個坑呢?

三、哲科思維點亮世界

如果說世界上一切都有點憑感覺,那麼我們可以說哲科思維的公理化邏輯準則可一丁點兒也不管這些。

公理化求證結果,要每一步都邏輯正確,然後不管它推導出的結果與我們的感覺多麼大相徑庭,只要邏輯正確,我們就可以說它絕對正確。

作者在書中舉了許多領域的例子,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牛頓的力學、達爾文的進化論……它們無一不是建立在一個或幾個隱含假設之上,然後用邏輯正確的方法推導出結果。

而這些結果的正確性在當時並不被大多數人認可,卻在後來的事實中不斷被驗證其正確性。

這就是破界創新。

然而,在商業領域、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我們如何不被隱含假設所矇蔽?如何能看穿自己的固執之處?

唯有打破思維的牆,用公理化的哲科思維,不摻雜任何私人感情,不包括任何認知偏差,用完全正確的邏輯推導出未知。然後不斷用事實去驗證這個未知。

我們說知行合一,但必須先有知,纔有行。如果未先有知,行到對處也不知,就是枉然了。

破界創新很難,但一定有辦法,那就是採用正確的方法,避免思維侷限,避免認知偏差,用哲科思維點亮未來。

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對比了東西方發展的異同,分析了在近代我們爲何落後於西方的原因,究其原因是我們習慣於用歸納法,從複雜的事物中提煉簡單的道理,去指導一切行爲,而西方卻用了公理化思維去用已知推導未知。

這樣看來,西方的公理化思維是引領發展的,雖然起點很低,卻可以發展出無限可能,進而改變世界。而我們從複雜的世界提煉簡單的道理,可以迅速推廣到其它所有領域,但卻跳不出起點預設的格局,很難從已知得到未知。

雖然公理化思維在很早以前就有雛形,但由於秦政以後獨尊儒家,其它都受到了無情打擊,所以其他思想未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在幼兒期就腹死胎中,然而儒家經過最輝煌的發展,受限於它出生之初設定的侷限,越發展越深入,邊界越縮小,最後走入了朱程理學的死衚衕。

如何打破思維的侷限,必然須得我們從經驗出發的理念轉變爲追尋事物本身的真源,李善友身爲混沌大學的創始人,寫就的這本《第一性原理》正是致力於打破我們大多數思想的樊籬,喚醒我們沉睡的創造力,重塑一個偉大的中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