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溝通|做孩子的“鏡子”,孩子只能更愛你

同學跟我訴苦,說孩子初二,想和孩子多聊聊,但孩子一回家就呆在自己房間不出來,他們溝通很少,孩子不願跟她聊,說她不理解他,沒啥好說的。

有不少父母反應,跟青春期孩子溝通太難了,不頂嘴就是好的。也有很多孩子抱怨,爸媽根本不理解我,還啥都想管。

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做懂孩子的父母?


《從出生到獨立:寫給父母的養育心理學》是一本貫穿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教育指導書,從嬰幼兒期、學齡前、學齡期、青春期、到離家獨立,書中集合多位經驗豐富的教育專家,就父母所遇到的困惑剖析原因,輔以案例,給父母全面指導。

作者有孟馥、姚玉紅、劉亮等各位專家,其中青春期篇由劉亮老師主寫,劉亮老師是同濟大學博士、哈佛大學聯合培養博士,上海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臨牀心理學主任,幫助了很多有成長困擾、親子衝突、厭學網癮等問題的青少年及家庭,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要學會慢慢放手,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經濟上依賴你,但精神上要求獨立。有自我意識,這是成長的表現,父母應感到欣慰,這時期要注意以尊重和平等的態度和孩子溝通,不能耍權威家長那一套,如果家長還像對待小學生一樣事無鉅細地管控孩子,難免孩子會牴觸、叛逆。

現在抑鬱症走進中學生,我們不想看見有孩子跳樓、離家出走等悲慘的事,作爲父母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做好引導和梳理。

但如何走進孩子,讓孩子不牴觸你,願意敞開心扉和你聊,家長需要懂些溝通技巧。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這種傾聽情緒、迴應感受、詢問和澄清期待的過程稱爲”鏡映“。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就像孩子心情的鏡子,孩子能從父母這面”鏡子“裏照出自己之前沒有意識到的感受和需要。

                                                                                                                                   ——《從出生到獨立》

1、傾聽情緒

良好的溝通不只是表達,更重要在傾聽。想跟孩子聊,讓他信任你,首先要懂得傾聽,而不只是你說他聽。

傾聽不是隻聽就行,聽孩子說話時要專注地看着孩子,並且適當迴應,“哦”“嗯”“是這樣啊”,表示自己在認真聽。如果你是敷衍式的,邊忙邊聽,孩子能感覺出來,話到嘴邊又咽回去,他覺得他的話不被重視。

也許你會說傾聽誰不會,聽就是了,但實際上很多家長難做到,當聽到孩子有困惑時,沒聽完就打斷孩子,急着給意見,也許孩子只是想傾訴,不需要建議,你只要理解他就可以。

上高中的莉莉給媽媽打電話說:“這次考試沒考好,題目太難,不想學了。”這時媽媽着急打斷:“要難都難,咋別人行就你不行?”接着開始說教,媽媽轉爲說話方,莉莉很難過,本想吐個槽,得到媽媽安慰,但話沒說完卻換來批評和嘮叨,閉上原想傾訴的嘴巴,說還有事,掛斷電話。你覺得你是好心,可孩子就聽不進去,你卻沒意識到你成功把天聊死了。

不要隨意打斷孩子,讓孩子說完,用心感受他此時是什麼情緒,重在人而不是事兒。

2、迴應感受

傾聽孩子,跟孩子的感受同步,用心體會孩子此時的感受是什麼,比如今天在學校受了委屈,和同學鬧矛盾,你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感同身受,體會他的情緒,說出他的感受。“看起來你很難過,是不是覺得有點委屈?”當你說出他的感受,孩子覺得你懂他,理解他,自然獲得孩子信任,孩子也願意跟你說更多。但如果是,“這麼大了,多大點事兒,過兩天就好了。”就是否定他的感受,孩子覺得你不理解他,他也懶得跟你說。

能看到孩子情緒的家長,孩子更願意親近。

在心理學上,人們把在溝通中所展現出的表面的感受,叫“表層情緒”,把潛伏在“表層情緒”背後的真實感受稱爲“深層情緒”。

很多時候,當我們和別人有分歧或面臨威脅時,本能地將表層情緒上場,比如憤怒,但其實內心的深層情緒沒表達出來。

孩子在考試受挫後媽媽批評他,他表現很憤怒,但深層情緒其實是害怕,他很難過,他想考好,他希望媽媽鼓勵他、安慰他,“我知道沒考好你很難過,沒關係,我們好好努力,爭取下次考好,媽媽相信你能行。”如果媽媽看到孩子情緒,恰當迴應孩子,一定能贏得孩子的心。

所謂的“暖男”,不也是能共情,能懂別人的感受和需要嗎?對自家孩子,我們站在他立場上,不執着於一時的結果,我們更看重他的感受,你就一定是懂孩子的父母。


3、詢問和澄清期待

和孩子溝通後,通過詢問的方式要確認下,你是不是理解無誤,比如複述孩子的話,“你剛纔說的是.....嗎?”“我聽你說到……時,看你很難過,你是覺得……嗎?”如果你沒聽太明白或者想了解更多,可以問“我看你說到……時,情緒很激動,其實你是不是想說其他的事?”“你願意多跟我聊聊嗎?我想知道得更多些,我很在乎你的感受。”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和孩子聊,孩子一般不會拒絕。

當孩子說完,你要澄清孩子對你的期待,這是我們溝通最應該做的,給孩子回饋。如果你能基本確定,可以問封閉式問題,“所以你是希望我…….做,是嗎?”如果不確定怎麼幫孩子,可問開放式問題:“媽媽可以做點什麼幫到你嗎?”“如果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我們做哪些準備?”.....

切忌這麼說:“你不就是要……嗎?”或者“我就知道,你還是想……"這樣的語氣是評判者的語氣,不友好,容易拉遠距離,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要注意態度,尊重且平等。

那些所謂的叛逆、代溝,只因爲父母不是孩子心情的“鏡子”。當你懂得“鏡映”,看到孩子的感受,懂孩子的需要,你就是值得孩子信任的父母,孩子只能更愛你。

做孩子的鏡子,關愛他;做孩子的光,照亮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