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沟通|做孩子的“镜子”,孩子只能更爱你

同学跟我诉苦,说孩子初二,想和孩子多聊聊,但孩子一回家就呆在自己房间不出来,他们沟通很少,孩子不愿跟她聊,说她不理解他,没啥好说的。

有不少父母反应,跟青春期孩子沟通太难了,不顶嘴就是好的。也有很多孩子抱怨,爸妈根本不理解我,还啥都想管。

怎样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做懂孩子的父母?


《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是一本贯穿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指导书,从婴幼儿期、学龄前、学龄期、青春期、到离家独立,书中集合多位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就父母所遇到的困惑剖析原因,辅以案例,给父母全面指导。

作者有孟馥、姚玉红、刘亮等各位专家,其中青春期篇由刘亮老师主写,刘亮老师是同济大学博士、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上海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学主任,帮助了很多有成长困扰、亲子冲突、厌学网瘾等问题的青少年及家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要学会慢慢放手,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经济上依赖你,但精神上要求独立。有自我意识,这是成长的表现,父母应感到欣慰,这时期要注意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和孩子沟通,不能耍权威家长那一套,如果家长还像对待小学生一样事无巨细地管控孩子,难免孩子会抵触、叛逆。

现在抑郁症走进中学生,我们不想看见有孩子跳楼、离家出走等悲惨的事,作为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引导和梳理。

但如何走进孩子,让孩子不抵触你,愿意敞开心扉和你聊,家长需要懂些沟通技巧。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倾听情绪、回应感受、询问和澄清期待的过程称为”镜映“。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就像孩子心情的镜子,孩子能从父母这面”镜子“里照出自己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感受和需要。

                                                                                                                                   ——《从出生到独立》

1、倾听情绪

良好的沟通不只是表达,更重要在倾听。想跟孩子聊,让他信任你,首先要懂得倾听,而不只是你说他听。

倾听不是只听就行,听孩子说话时要专注地看着孩子,并且适当回应,“哦”“嗯”“是这样啊”,表示自己在认真听。如果你是敷衍式的,边忙边听,孩子能感觉出来,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他觉得他的话不被重视。

也许你会说倾听谁不会,听就是了,但实际上很多家长难做到,当听到孩子有困惑时,没听完就打断孩子,急着给意见,也许孩子只是想倾诉,不需要建议,你只要理解他就可以。

上高中的莉莉给妈妈打电话说:“这次考试没考好,题目太难,不想学了。”这时妈妈着急打断:“要难都难,咋别人行就你不行?”接着开始说教,妈妈转为说话方,莉莉很难过,本想吐个槽,得到妈妈安慰,但话没说完却换来批评和唠叨,闭上原想倾诉的嘴巴,说还有事,挂断电话。你觉得你是好心,可孩子就听不进去,你却没意识到你成功把天聊死了。

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让孩子说完,用心感受他此时是什么情绪,重在人而不是事儿。

2、回应感受

倾听孩子,跟孩子的感受同步,用心体会孩子此时的感受是什么,比如今天在学校受了委屈,和同学闹矛盾,你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感同身受,体会他的情绪,说出他的感受。“看起来你很难过,是不是觉得有点委屈?”当你说出他的感受,孩子觉得你懂他,理解他,自然获得孩子信任,孩子也愿意跟你说更多。但如果是,“这么大了,多大点事儿,过两天就好了。”就是否定他的感受,孩子觉得你不理解他,他也懒得跟你说。

能看到孩子情绪的家长,孩子更愿意亲近。

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在沟通中所展现出的表面的感受,叫“表层情绪”,把潜伏在“表层情绪”背后的真实感受称为“深层情绪”。

很多时候,当我们和别人有分歧或面临威胁时,本能地将表层情绪上场,比如愤怒,但其实内心的深层情绪没表达出来。

孩子在考试受挫后妈妈批评他,他表现很愤怒,但深层情绪其实是害怕,他很难过,他想考好,他希望妈妈鼓励他、安慰他,“我知道没考好你很难过,没关系,我们好好努力,争取下次考好,妈妈相信你能行。”如果妈妈看到孩子情绪,恰当回应孩子,一定能赢得孩子的心。

所谓的“暖男”,不也是能共情,能懂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吗?对自家孩子,我们站在他立场上,不执着于一时的结果,我们更看重他的感受,你就一定是懂孩子的父母。


3、询问和澄清期待

和孩子沟通后,通过询问的方式要确认下,你是不是理解无误,比如复述孩子的话,“你刚才说的是.....吗?”“我听你说到……时,看你很难过,你是觉得……吗?”如果你没听太明白或者想了解更多,可以问“我看你说到……时,情绪很激动,其实你是不是想说其他的事?”“你愿意多跟我聊聊吗?我想知道得更多些,我很在乎你的感受。”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和孩子聊,孩子一般不会拒绝。

当孩子说完,你要澄清孩子对你的期待,这是我们沟通最应该做的,给孩子回馈。如果你能基本确定,可以问封闭式问题,“所以你是希望我…….做,是吗?”如果不确定怎么帮孩子,可问开放式问题:“妈妈可以做点什么帮到你吗?”“如果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我们做哪些准备?”.....

切忌这么说:“你不就是要……吗?”或者“我就知道,你还是想……"这样的语气是评判者的语气,不友好,容易拉远距离,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要注意态度,尊重且平等。

那些所谓的叛逆、代沟,只因为父母不是孩子心情的“镜子”。当你懂得“镜映”,看到孩子的感受,懂孩子的需要,你就是值得孩子信任的父母,孩子只能更爱你。

做孩子的镜子,关爱他;做孩子的光,照亮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