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说|雍也篇6.29:静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理性的尽头,是:“容”(“容”,←出自《老子》)。

容无所“容”,←便是:“太极”。←便是:“内圆”的修养。

↑道理是这样的。容无所“容”,←就是:过去就完

↑(过去就完)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同上)就是:不嘀咕。

别嘀咕。过去了,就完了。“活在当下”。

↑这就是:“内圆”,←的修养了。←→道理是这样的。

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哪怕任何一个“当下”,能够譲你“活在”。

故,“活在当下”,←必须加“”(←既:双引号,←表示所谓,既:所谓的“活在当下”)。

↑道理是这样的。↑这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于《论语·子罕9.17》)的道理。

↑并没有任何一个所谓的“当下”,←能够让你停留、留住的。

↑没有这样的“当下”存在,←故,所谓“道”,←→就是思想从顺如流......’。←→就是:

↑不要对“过去”念念不忘。←→也不要追求合理。←↑→就只是‘思想从顺如流’,的

↑没有“过去”,←→这种东西。←↑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你同不同意,‘意识’←都在自动前进......

↑‘意识’←的自动前进......←→这一“特性”(所谓“特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思想≠(←既:不等于)‘意识’。思想,是“头脑”的产物,←而“头脑”←是很愚昧的。所谓思想境界,←→是指的‘思想与‘意识’匹配率的高低’;思想与‘意识’的融合度越高,←→则一个人的(所谓)“思想境界”就越高......

↑道理是↑这样的。所谓“思想境界”,←→就是‘思想与自然流通的意识的融合率’。←或者叫:一个人能“活在当下”的度(←既:气度、气量)。

↑而,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不管你同意、不同意......

你的‘意识’,←他都在‘自动前进......’(←既:自然流通......)←这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9.17》)的道理。

所谓有道,和无道的区别,←→只是在于:了解到↑这点,并←↑遵从这点;←↑与不了解这点、不相信这点,←并逆反这点的差别了。

道理是↑这样的。←↑→这就是:有道,和无道←他们之间的区别。

你可以和‘意识’协调统一;←也可以譲思想(←既:“大脑”)左顾右盼。

“大脑”,←是很愚昧的。

‘意识’是:道。←→是:自然道。←是我们与生俱来,←且不管你愿不愿意,←同不同意都天然具备的“仏性”。

思想(←既:“大脑”)是:“非自然道”(←所谓“非自然道”),←因为,↑有一个自然道存在,←所以,“大脑”就叫:“非自然道”,罢。

↑道理是↑这样的。修行、修养,←→实际就是:锻炼、训练“非自然道”←→向着自然道不断的靠近,并拢

↑既:借(←既:借“非自然道”、既:借“想法”、借“思想”)真(←既:‘修正’、修“思想”向‘意识’合并←为正)。

↑最终,与自然道合一(←既:正),←→和自然道一起,天然(←非人为左、右,←为:天然)前进......

↑这就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出自于《论语·雍也6.29》)的道理。

↑以“中庸”(←既:过去就完,←既:别嘀咕,←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处世态度’←→来譲‘思想朝意识并拢’,←并使二者合一(←既:思想朝着‘意识’并拢,←并与‘意识’融为一体),是积累阳气(←既:“能量”、既:“德”,←所谓“德”)的最好方式。

↑既:“其至矣乎!”(←出自《论语·雍也6.29》)←既:到头了

↑既:《论语》中,←孔子认为:‘修养到‘中庸’←这种处世态度的人,←→因为已经可以透彻、且清楚的认识、以及了解到‘思想应该与‘意识’合并为一’←的道理;←故刻意修养到‘中庸’,←这一处世态度的人,←→他们的能量积累(←既:阳气的积累、“德”的累积......)是又快又好的’。

↑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出自《论语·雍也6.29》)

↑这也是(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的根本原理。

↑因为他(←既:孟子)合并了:“非自然道”(既:“想法”、既:“思想”),与自然道(既:‘意识’),←→故他(既:孟子)积累起阳气(←既:能量,←既:“德”,←所谓“德”)来,是很快的。

↑这也是佛氏讲:“五福”,的道理;←(“五福”)既:忍辱、持戒、精进、布施、禅定。

↑忍辱、持戒、精进、布施、禅定,←此五种‘处世方式’,←→合称为:叫‘积累福德(←既:能量)的五种处世方式’(←既:“五福”)。

↑其中“禅定”←→的‘处世方式’≈(既:约等于)“中庸”(←出自于《论语·雍也6.29》)的‘处世态度’。

↑道理是↑这样的。

↑所以,佛氏,←→也讲究:‘能量积累’。←→能量积累,很重要

↑只不过,↑他们讲:“福”,我们(儒家人)讲:“德”。

↑但实际上,无论“福”、“德”,←他们都是:“气”。

道理是这样的。修养,←→然后‘壮大自己的(阳)气’。

修养分两步,←既:一“修”,二“养”。

“修”,←是‘修(成)外方’;“养”,←是‘养(成)内圆’。

“修”是:“见性”(←既:“自诚明”、既:“知常曰明”,←分别出自于《礼记·中庸》,←与《老子》),“养”是:“养性”(←既:“温故而知新”,既:“自明诚”、既:“知常容”,←分别出自《论语·为政2.11》,《礼记·中庸》,与《老子》)。

1.

↑“养性”,←就是在:积累阳气。阳气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则可以容。

,容无常。←→直至容无所“容”。

↑这既是:“中庸”(←出自于《论语·雍也6.29》),←既:“仁”,←的修养了。

“仁”,←既是:容无所“容”,←乃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思想与意识从顺如流’般合一。

↑这就是:“活在当下”。↑这就是:“仁”(的思想)。←→既:“非自然道”(←既:“思想”、“想法”)与自然道(←既:‘意识’)的融合统一,←→既为“仁”(的境界)。

2.

所谓“知行合一”、所谓“活在当下”,←所谓“平常心是道”,←→其实,都在描述←↑这一思想境界。

↑既:“仁”,←↑→的‘思想与意识融合统一’、‘思想从顺意识如流’的境界。

道理是↑这样的。

----作者:李宗奇 辛丑年 九月十八 于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