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幸福的勇氣》:自立,然後勇敢去愛吧

文/z小祕祕

網傳有這樣一句話:“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們都本能地以爲,幸福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只要我們瞭解的事物足夠多,懂得的道理足夠多,自然就能規避人生中違背幸福的事情。

實際上卻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幸福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即便我們多多少少了解了獲得幸福的祕訣,但在日復一日的磨練下,這原有的追求幸福的勇氣也被消磨。還是就這樣不幸福地活下去更容易一些啊。

的確,沒有足夠的勇氣,是無法獲得幸福的。

01 工作課題

再度拜訪哲人的青年又遇到了困惑。在受到阿德勒思想影響的那天起,青年邁出了重大的一步,辭去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轉身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爲更好地實踐和傳播阿德勒思想。

但是,在教育工作中的他卻遇到了困難: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即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其他人無需干涉;否定賞罰,不倡導競爭。結果就是學生們不尊重自己,問題學生沒有得到懲罰,甚至還影響到了原來的好學生。既然如此,自己作爲秉承阿德勒思想的教育者工作又算什麼呢?

哲人說:“人都追求自由,追求脫離無力而不自由狀態之後的“自立”。這是一種根本性的需求。”作爲教育者,並非是要去幹涉其自立的過程,或強行灌輸教育者本人的一套自立理念,而是要幫助和引導其自立,在適當的距離、必要的時候給予幫助。

要實踐“自立”教育,首先就得從尊重開始。這時,青年反駁,那些問題學生根本沒必要尊重他,他們並不會尊重你。對此,書中有一個很妙的比喻,尊重就像投球一樣,你得先拋出去,球纔有可能彈回來。而你現在是連球都沒投出去,卻在指望有球彈回來。

問題學生表現出“問題”這一背後的原因是爲了在班級這個集體中得到歸屬感。如果實施獎罰,則是鼓勵學生們通過競爭來獲得歸屬感,獲得表揚的自然能獲得歸屬感,而沒有獲得表揚的只能通過別的方式獲得了。

而作爲教育者的青年,試圖通過工作的優秀成功獲得他人的認可,自然同樣也沒能在工作中找到歸屬幸福感。即使通過努力工作獲得了別人的認可,別人也只是認可你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本身的“你”。處於競爭環境中的你,隨時都有可能被功能性更好的人替代,而這虛幻的歸屬感也隨時可能破滅。

要將工作視爲“交友”。工作應爲協同關係,各個部分因分工的不同作爲共同體進行協作。各自發揮着作用,不存在競爭以及由此產生的優劣結果。因此,每個工作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決定人的價值的不是做什麼樣的工作,而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從事工作。

02 交友課題

當然,我們很難做到與工作中的夥伴或其他共同體中的人進行“交友”。某些人也正如那些“問題學生”一樣,不值得尊重,不值得與之交往。因爲,他們既不會尊重你,甚至還會傷害你,爲了免受傷害,就不能與這樣的人交朋友。

我們之所以很難交到真心的朋友,正是因爲沒有遇到那個“值得”(會尊重你,不會傷害你)交往的朋友。

哲人指出,並非是不存在值得交往的朋友,而是因爲我們不想交朋友。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下意識地就給自己編造了一個這個人不值得交往的理由,排除掉了所有可能性。我們既不想受到傷害,也擔心會傷害到別人,乾脆就躲起來。

《人間失格》裏有這樣一句話: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

快樂與悲傷共存,你若拒絕了悲痛,也就無理由還盼望着狂喜的到來。阿德勒曾說過,“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我們不必着眼於被給予的傷害和不尊重,而是要去思考如何利用我們擁有的東西,我們依然可以給出我們的尊重和信賴。至於對方是否報以同樣的回饋,則是對方的“課題”。不管環境和交往對象如何,這份尊重和信賴是始終握在我們的手中,關鍵在於,我們是否仍有將其遞出去的勇氣和決心

03 愛的課題

孩童時代的我們依靠着父母的“愛”而存活下去,正因爲被父母愛着,所以才能活下去。因此,孩童時代的我們致力於如何獲得父母的愛,做個聽話的好孩子或者是出衆的壞孩子。

作爲性命攸關的生存戰略,我們都會選擇“被愛的生活方式”。

在工作和交友課題上,我們總是小心翼翼,害怕自己會受到傷害,擔心自己得不到認可,繼而無法在某個共同集合體中獲得獨特的位置,無法被愛。因此,就會想要努力在工作上取得好成績,躲避人際交往。這些的關注點始終在“我”,這恰是以自我爲中心的生活方式,並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自立

而我們就需要通過去愛達到成熟的自立。

在愛的課題上,同樣不存在不值得去愛的人。阿德勒更是直接說,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命定之人。愛不止有快樂,更是一種責任。爲了躲避責任、吝惜付出,一味地去追求短暫的、快速的、輕鬆的戀愛快感(目的),然後不惜編造出各種藉口:這樣的人不值得去愛,或者我這樣的人不值得別人來愛。

其實這都是仍未自立仍未成熟的表現。只有通過去愛他人,才能實現自立,找到真正的共同體感覺。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既然時間有限,那麼所有人際關係的成立都是以“分別”爲前提。這話並不是虛無主義,現實就是我們爲了分別而相遇……在所有的相遇與人際關係中,不斷朝着“最佳分別”努力。唯有如此。

既然時間有限,既然終有一別,我們又何懼被傷害,何懼去愛?更無須再害怕,不用因爲看不清未來而感到迷茫;更應感到憧憬,因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其實人生很簡單,就在於你面對日常生活裏的平凡挑戰時,是否還保有着當初的勇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