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沉默的大多數》:沉默是一種生活態度

文/z小祕祕

很久之前讀過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早知他文風犀利、大膽,總之就是很敢講。完全不像他本書所言,本人也是“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員。文中有一段話,解釋了沉默的大多數:

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說話;還有人有些隱情不便說話;還有一些人,因爲種種原因,對於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

王小波當然是屬於最後一種。在他生活的年代裏,見識到了太多因話語而招致的後果。“文化大革命”對知識分子的殘害;人們對錯誤思想的盲目積極響應;以及某些自稱聰明的知識分子、思想家對本國文化的自視甚高。在這般“話語”權力下,有的人不加思考,絕對崇拜,甚至還以傳統美德“喫苦耐勞”要求別人也要絕對服從,喫得苦中苦。

王小波自然是厭惡這樣的世道。他算得上是在那個時代爲數不多的活得透徹和清醒的人了。

幸福的本源在於參差多態。

包括思想上和行爲方式上的自由。人可以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被迫接受行爲上的不自由、機械和重複,但思想上的自由絕對不能被剝奪。人一旦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就會變成一具行屍走肉,變成人云亦云的蠢蛋。

當然,有些沉默的人是因爲沒有能力而選擇了沉默。當生活充滿重大壓力和無望,連溫飽都成了問題的時候,人就沒有多餘的力氣去思考了,解決這些問題就幾乎用盡了他們所有的力氣。

這種時候,人就變得容易相信,而且還是不加思辨地去相信。雖然這種情形理應得到同情,但是,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這是一軟弱的表現。

讀完《老人與海》這部作品後,我們很容易就會認爲書中的老人是在做無用功,費勁力氣到頭來還是一場空,這種搏鬥屬實不值得。而王小波恰恰是讚揚這一類人,明知道自己的限度在哪,仍舊毫無畏懼地去靠近極限,試圖超越極限,這種人理所當然會常常失敗。那些自稱從未失敗的人,所謂的勝利者,不過就是一羣由始至終都待在安全可靠區域內的人,這類人從一開始就沒有投入過戰鬥。我們可以認爲,作者是在影射某一類自說空話大話的人。

在現如今,我們是否仍然需要保持沉默?

當然,擁有更多的權力依然意味着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不可否認,如今人們相較於以往擁有了更多的話語自由。我認爲,我們依舊需要保持沉默,但應當是適當的沉默。

當然仍不希望是因爲沒有能力或懦弱而沉默,或者是因爲社會仍然招人厭惡而失聲。我們要清晰地看到,社會逐漸明朗,允許人們有更多的言語自由,但也要看到,這並不意味着可以語無倫次、爲所欲爲。

面對一些正面的號召,我們應當能積極“發言”和響應,不當沉默的無動於衷者;面對一些明顯的惡意勢力,我們該保持適當的沉默,不煽風點火,盲目追隨。

那麼,又如何分辨孰是孰非呢?

這大概就是王小波所提到的思想的幸福了。人不能侷限和沉溺在日復一日的機械勞動中,或者得到了一點知識就洋洋得意,然後丟棄掉思考和再思考的意願和能力,久而久之,面對一個新現象,人們就無法判斷好壞是非了,別人說好的我就認爲也好,別人說壞的我也就認爲是極壞。

這樣,你倒不如當個沉默的笨蛋好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