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訓》:先曉事,後辦事

曾國藩的家訓,之所以在古代家訓中寫的特別突出,是因爲不只停留在家庭教育的層面,其中包含了很多社會教育的內涵;二是除了教育內容也不只侷限於一些傳統家訓所提倡的家規禮儀等規範是教育,而且更多的涉及人生的智慧與經驗。而這些智慧與經驗有往往具有普適性的價值。

比如他在教育學生、子弟時,曾感慨地說:“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爲二者爲職。”

曾國藩認爲,“知人”和“曉事”雖然是兩個最基本的能力,“知人”不容易學,“曉事”則不然。“曉事”能力的培養更必要、更迫切。因爲沒有“曉事”的能力,一個人辦起事來,不論是屬於公心還是私心,不論是君子還是小人,不論是假狂狷真作秀的人還是真狂狷卷不作秀的人,也就是說不論哪一種人,只要你沒有“曉事“的能力和功夫,你做事一定是很糟糕的。所以曾國藩在家訓中特別強調的一種人生,智慧就是“先曉事,後辦事”。

“曉事”至少有以下3點內涵:

一要有判斷。判斷一種是高明,另一種是精明。高敏就是說站得高看得遠而精明就是對整體及細節要有準確的權衡與把握。只要事事養成勤思考,善判斷的習慣,漸漸就養成平時的行事作風,這樣由精明而到高明,再到明事、曉事就有法可循了。

判斷力如何?是一個人處事能力高下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

二是要有原則:個人要有原則,這句話在曾國藩身上體現的最明顯就是因爲他極講原則,所以才能幾十年如一日的嚴格自省自律,他每天早起,每餐喫一菜一湯,每天不間斷的寫日記,每天堅持讀書直到讀瞎了一隻眼睛,從不過奢侈的生活,從不放鬆對家人子女的教育。做官也非常講原則,他對兒子曾紀澤說:“讀書乃寒士本色,既不可有官家風味。”

三要靈活:要求做事的過程要張弛有度,要在原則之外有一定的靈活性。曾國藩一向看問題是看得極深極細的,他之所以這麼說,之所以要讓人看其出急遣處,就是讓人要把平時和靈活的工作作風結合起來。事實上做事情講原則這是根本的方法,但具體做的時候方式方法千變萬化,沒有一定靈活性是根本不可能把事情做好做成功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