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的意義

近段時間處理家中事務,經歷了一段並不好過的心路歷程。事情告一段落,結合近期所見所感,記錄下對親人的意義的理解。

留守生活

很小的時候,父母外出工作,沒日沒夜,無法照顧子女,便成爲留守兒童,當然那個年代,還沒有「留守」概念。

在兒時記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姥孃家度過,姥孃家是地道農民,一年四季與糧食和蔬菜打交道,春天播種,夏天收穫麥子和蔬菜,秋天收穫玉米,冬天之前也會提前埋藏胡蘿蔔、香菜、菠菜、蒜苗等,冬天再錯季挖出清理售賣,補貼家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卻並沒有被要求做太多農活,並沒有像同期對門鄰居家同學幹活多。因此長在農村,卻不喜歡幹體力活和烈日下幹活。

真正開始記事是上小學後,村中小學步行到姥孃家只需要幾分鐘,那會放學見到同學替父母在地窖拿白菜,而書本上卻在教大雁塔、日月潭和黃果樹瀑布這些,完全是不相干的內容。

那時候睡覺也很早,晚上7、8點農村就非常黑了,黑白電視看一點電視劇,但通常看不全,長大後才通過互聯網補齊了很多電視劇。北方冬天非常冷,屋子裏生着火,鑽被窩與起牀仍然是非常挑戰的事情,那時候姥娘會準備灌有熱水的輸液瓶子暖被子,不至於睡覺太冷。

北方冬天另外一個短板是物資的貧乏,除了白菜外,通常沒有其他新鮮蔬菜可喫,姥孃家就會提前醃製好辣椒、韭菜花、紅鹹菜、蒜、雞蛋等,算是冬天的慰藉。導致很多年後的現在,雖然生活不像以前貧乏,家中仍然會喫紅鹹菜、韭菜花、鹹鴨蛋等,談不上不健康卻熟悉。

百般呵護

小時候小樂帝性格非常內向,既不愛說話,也不愛出門。而姥孃家親戚又尤其多,不愛叫人,對姥娘他們來講也從不責怪,還將帶給他們的水果零食給到小樂帝。

除了性格內向之外,兒時也談不上聰明,算術比不上小一歲的弟弟快,甚至連繫鞋帶也不會,爸爸一怒之下打了小樂帝,姥娘爲此罵了他一頓,後面記了很久。

有次跟弟弟在村子裏玩,弟弟跟同村老頭起了衝突,老頭兒子趕到要打他,兒童跟成年男子力量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之後回到家中,姥娘得知此事後,要去找男子理論,暗自擔心姥娘力量不及,同時又對姥娘身板小但爆發出如此能量,心生敬畏。

上初中後到市裏住校,姥娘還經常接送和看望。初中結束順利考上衡中,回到村裏見到地裏勞作的姥娘,她說很好以後有個好前途了。當時對高中都沒有概念,更別提大學及以後了,當然姥娘也不知道,但其樸素的認知裏,讀書總比在家務農和沒日沒夜的父母要強。

長大後,有段時間賦閒在家,經常在家攢聚跟家人一起在舅舅家燒烤,偶爾興致高漲,啤酒喝多了,睡在姥孃家,姥娘總是擔心凍着幫忙蓋着被子,而在醒酒過程中身體發熱且年輕時候火力壯,半夜會被熱醒踢了被子,姥娘又會給蓋上。

不難看出姥姥具備勤勞、善良、正直、擔當等美好品質,而對子女及孩子又百般愛護。即便到最後時間,也會操心小樂帝是否影響上班,家中饅頭是否蒸好。

時光易逝

回首過去時光非常快。兒時最開心的是春節初四或初六,這個時間點通常幾個姨家會在姥孃家聚會,而且通常會住1-2天。此時就能跟弟弟們一起各種玩。寒暑假也是跟弟弟們聚齊的時間,到飯點,不管多遠姥爺總能找到我們叫我們去喫飯。

而隨着大家長大,也都有了各自的生活,這種聚齊沒有了。起初是不適應的,慢慢也就習慣了。在此期間,姥娘也從記事時候50多歲,年齡長了好些,直到有一天回家,看到姥爺和姥娘一起趕車上土坡趕不動了,才意識到兩位老人歲數大了。

最近回村裏發現,村子外圍已經雜草叢生,看不到村子的輪廓。夜晚6:30走在村子裏,天已經黑了,路過一個個衚衕,卻沒有兒時的家家燈火。即便在葬禮上也能發現,遠不是兒時要逃學、站房頂或磚垛上才能看到吹唱表演。

突然發現現實的村子,早已經不是印象中的村子。而如今回村只是看望家人,實際停留時間很短。

斯人已逝

對於老人,遺憾還沒有好好帶其各處逛逛,喫喫各地美食,就已經沒有機會了。也在思考,隨着教育年限的拉長,很多老人對孩子的付出,是單向的,還等不及回報,就已經享受不了了。

每個人也逃不開生老病死,因此慢慢大家對於這些事都變得心照不宣,甚至隨着年齡增長,參加此類事會不可避免的越來越多。那要以如何心態面對,爲此還瀏覽了知乎,對於「好好活着」這種既大道至簡又符合逝者意志的觀點深表認同。

同時也對「有些人活着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還活着」有了更深的理解,只要還被人記着,就一直活着。活在影響我們的習慣和認知中,活在親人的共同記憶中,這也是親人的意義。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

關於作者:

小樂帝,一線AI產品經理、簡書科技優秀作者、產品經理讀書會創始人。

「產品經理讀書會」

專注於愛讀書愛思考的產品人提供讀書推薦、產品思考、以書會友的環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