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内容梳理(第一章)

第1章 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的目的

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感受。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

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一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到30岁之间发生。

呆滞的思想——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或与其他东西进行融会贯通的知识。

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

要避免思想的僵化,注意两条戒律: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麦子注:就是“少而透”原则)

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

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

在科学领域学习一个概念的首要途径,就是去证明它,证明它的价值。

二、理想的教育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

在教育这个领域和其他任何领域一样,宽广的享乐之路,往往通往一个糟糕的结局。

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

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你不能像对待工具一样把它磨锋利了才去使用它。

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难去遵循的一条规律。

困难在于对一般概念的理解思考的习惯,思考的乐趣,不是任何形式的文字所能激发。所有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种需要在细节掌握上耐心又耐心的过程,一分钟又一分钟,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一天,11年又一年反反复复学习无捷径,有句谚语可以用来形容这种困难,见树不见林,这种因为有树而对“见林”带来的困难就是我想要强调的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

我极力主张这样的解决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扼杀了现在课程中的主动性。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知识应用的过程若要成功,必须取决于学生的品性和教师的天赋。

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

最好的教育是用最简单的工具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

教育所要传达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和思想的逻辑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的习得者的生活有了特殊的关系。

三、风格

风格按其最美好的意义,就是最终获得有教养的心智。

风格是人类精神世界最后的道德归宿。

风格是力量的形成形式,是对力量的约束。

风格是专业化学习的产物,是专业化对文化的特殊贡献。

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

四、教育的宗教性

我们可以对人类自有文明史以来人们普遍信仰的教育理想的概括感到满意,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那虔诚的宗教性。

宗教性的教育是谆谆教导我们要有责任感和敬畏感,责任来自于我们对事件发生过程的潜在掌控能力 当习得的知识可以改变结果的时候,无知就成了罪过。敬畏的基础在于这样一种感觉:现在包含着全部的存在,向前——一切的过去,抑或,向后——一切的未来,直到永远,直到永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