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社:每一位学困生,我们都不应该放弃

在我任教的几届班级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学困生,他们有的存在智力障碍、有的明显学习困难,有的始终就是对书本和老师提不起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依据成熟经验来判断。不能对所有学困生实行一刀切的管理手段,促使这群本该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在激进和粗暴的学习体验中彻底丧失自理能力。

面对学困生,首先要分析他们是属于哪个方面,究竟是他们的生理缺陷,还是性格迟缓,亦或者是知识体系太过于刻板、老师在人性化引导中不够全面。所有学生都应该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但这种教育成果并不会直接体现在成绩上,更多的是强制训练促使的学习进步。

我们有时为了拉高班级平均分,会采用一些“机巧”的办法,来突出自己的教学能力。殊不知,他们因为没能在我们的言行中感受到人格的尊重,所以极有可能成为课堂的捣乱分子,或者假装认真学习,实则效果不佳的应付主义者。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感,让他们学有所获、自得其乐,正成为优秀教师的必修功课。

义务阶段,当学生有能力随班就读时,不能因为管理方便,断然让他们与学校教育彻底割裂开。一旦采用送教上门,他们严格意义上就不能称之为“学生”,因为没有人会相对连贯地教授他们知识。所以,要在适当布置机械性作业的同时,也要加强这类学生的思想建设与思维拓展,鼓励他们参与班级事务,让他们不再自卑、无助,享受到独属于他们的荣耀时刻。

学习困难又和课堂兴趣缺乏不太一样,前者因为没能在早期关键阶段培养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导致面对中高年级题型时处于简单、机械的运算模式;而后者成因就比较单一,书本的图文搭配比例、老师的课堂互动程度都能影响到他们的成绩。所以,设计美观的教辅书卖得火热,富有童趣的老师受人追捧是有道理的。

之前,在我校的主题教研活动中,也曾参与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并没有发掘形成学困的背后属性,只是我们一帮语文老师在那儿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并不成熟的想法。但不同年级老师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在面对学困生没有相对统一规划,同事之间也没有达成有效共识。

让学困生参与课堂,其实并不难。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多有针对性地发问,关注他们的肢体反馈;或者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每位学生都处于一个平等、积极的价值体系。以特殊学生的突出事例转化书本中的枯燥知识,再或者讲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奇闻轶事,吸引他们面对讲台的注意力。

有时学困生调皮,会给老师起一些绰号,那么我们要有在课堂上当中自嘲的勇气,让学生从内心中觉得他们是受我们关注的,偶尔透露自己的不完美,在公开场合多扶持他们的主动表现、鼓励他们的独特想法,增进彼此间情感上的相互牵引。课上平等交流,课后重点关照,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见证他们的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如同牵着蜗牛去散步。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对待尚在懵懂的学生不急躁、不暴戾,要控制好情绪、把握好尺度,因为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不熟悉、因为他们不聪慧,假如我们站在学生视角去观察,他们也许并没有那么差,只是拼命努力不被人发现、不被人接纳、不被人重视而已。每一位学困生,我们都不应该放弃,他们并不是那些光彩夺目的星辰,但我想夜空中的美好定有他们的重大功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