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有“气”

文/英歌h

骑行途中,王兄带我去一家路边店吃早点,店里只有店主夫妇。他们面无表情,既不招呼也不推荐。

王兄点了碗豆浆,吃他在路边买的糯米团。

我也点了碗豆浆,却找不到想吃的主食。各种饼奇形怪状、毫无生气地被丢在一只盆里,一看就是早已煎好的,平底煎锅是空的、冷的。我说油条热的吧,来一根。店主依然面无表情:“冷的。” 不用说,那一定是其它店拿来的陈货。

我只想吃点带热气的,踅摸来踅摸去,盯上一只茶叶蛋。王兄让我多吃点,自作主张给我点了一只蒸锅里的肉包。结果一咬,只有一点点温热。

除了我和王兄,店里一直没见其它顾客。女店主解释说周末人少。

两碗豆浆摆在桌上,我脱口而出:

“呀,这两只碗怎么不一般大?相差很多呢。”

王兄无所谓,连说一样一样的。女店主绷着脸,冷冷地斜睨着我:

“不可能,我一起从店里买的,怎么会不一样?不够喝可以加。”

一起从店里买来的碗就一定一般大小吗?双胞胎还有差别呢。她以为我是挑她碗小,想赖账还是嫌盛的少?笑话,我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自恃眼尖、耳聪、鼻子灵,往往能发现人家发现不了、听不见、闻不到的,这称不上特异功能,只能说我是敏感体质,神经过于敏感了吧。

我可以不喝,甚至可以倒贴你一碗豆浆钱,但这位女店主不仅质疑我的判断,居然表现得如此不屑。这就让我不爽了。

我费心地咽下最后一口包子,我正瞥见面案上一只苍蝇在面团上跳舞。

两碗豆浆见了底儿,我好奇地用这只碗套那只碗、那只碗套这只碗,这下王兄相信了:

“还真是有大有小呢。”

“我就说嘛,你们偏不信我的眼神。”

临出门时,我拍拍女店主肩膀,笑着说:

“别介意啊,我没别的意思,随便说说。”

店主夫妇依然冷着脸,更别指望他们说声“欢迎下次再来”。

他们就是说了,我也不会再来的。我告诉王兄,你以后骑车路过不要到这家吃早点。这家店的食物没热气、没生气,有的只是店主夫妇的“起床气”。你看看咱家附近弄堂的包子店,朝气蓬勃、热气升腾,四个女店员每天早上忙得汗流浃背,一个擀皮一个包,一个夹包子一个盛豆浆,刚出锅的包子热得烫嘴,浓浓的豆浆喝到胃里暖暖的。店员忙得都没功夫告诉你多少钱,墙上有价目表,自己算自己扫码走人。

这样的店让你吃得放心、吃得开心、吃得暖心。

每家店的环境和店里的食物,都是有某种气场的,你旁边走过或进去转一圈,就能有所感应。气场不对,最好换一家。食物如果沾染了主人不太好的“气”,会变味的。你吃的是食物,也是一种“气”。正能量的“气”能保证你不仅吃饱,更能吃好,吃出满足和幸福。负能量的“气”会让你不仅吃败胃口,还吃坏心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