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訣3.7.2色目人出發---從雲南到北平

3.7.2色目人出發---從雲南到北平


鄭和道:“那好吧,我就從根源上開始講。依照大元的分類,我家屬於色目人,祖上從不花剌(布哈拉)遷來中原,歷代同炎黃子孫通婚。由於先祖是回教中的重要人物,我自然也從小修習回教,但初時並不覺得這有何特別。”


小武同意道:“原來如此,只是不知道除了華夏以外,你祖上色目血統是來自中亞、還是阿拉伯呢?不過反正那個時代也是四海一家,或許全無分別。”


鄭和頓了一下,正色道:“我也不必隱瞞,先祖乃是賽典赤•瞻思丁•烏馬爾(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大元的開國名臣之一,德高望重、長壽吉祥。”


“早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之時,先祖年方9歲,便在布哈拉(烏茲別克斯坦重要城市)一千餘名教衆的簇擁下,領頭降順了蒙古。”


圖表2布哈拉的位置(撒馬爾罕以西中心城市)

圖片來自互聯網


小武突然一驚,皺眉道:“賽典赤•瞻思丁?我好像聽過這個名字。讓我想想?對了,就是上次看一篇報道泉州晉江鞋服類公司的文章,讓我印象頗深。”


“文章中說,泉州那裏的很多著名鞋服品牌,比如361、特步、安踏等等,其創業老闆大都姓丁。而這個泉州丁氏,正是賽典赤•瞻思丁的後裔,取其譯名中的‘丁’字做爲自己的姓。”


圖表3泉州的“丁老闆”們(部分)

【361度丁輝煌、安踏丁世忠、特步丁水波】

圖片來自互聯網


鄭和柔聲道:“我不瞭解什麼鞋服類品牌,不過泉州我很熟。丁氏家族我也大概知道的,他們與我乃是同宗。”


“自先祖瞻思丁遷入華夏以來,在各地任職甚多,比方說出任過燕京斷事官,節制陝西、四川等處中書省,爵封咸陽王;最後還改制雲南、設置了行省、並出任了首位平章。”


小武訝道:“這麼說來,瞻思丁就是雲南省歷史上的第一任省長咯?對了,爲何同屬瞻思丁大人後裔,泉州的親戚姓丁,你卻姓馬呢?”


鄭和微笑道:“我也不知道。然而云南是先祖在華夏的最後一站歸宿,這一點確定無疑。昆明一系傳到我的時候,已然經歷了六世。”


“先祖其他系的後裔也都在華夏各地開花散葉、分佈甚廣。比如,我發現山東青州的楊氏也是先祖之後;所以在泉州這種要地,有一些遠房堂兄弟存在、實屬尋常。”


小武大奇道:“你的直系親戚還有姓楊的?大家都是同宗之人,爲啥姓氏不統一一下呢?”


鄭和哈了一聲,道:“泉州的親戚也是在進入大明朝以後,才改的姓丁,是不是?他們原來也不姓丁,在大元之時又何必改姓呢?”


“然而到了改朝換代時,大家都慌亂無比,又有天南地北之隔,怎能約好改同一個姓呢?而我的母家姓馬,所以我就很自然便姓馬了。姓馬的人多,這就不容易被人聯想到什麼了。”


“在大明朝天下,許多與前朝有關的事情,能不提就不提,這樣對大家都好。就算其它官員負責記錄我的原籍信息,我也從不告訴他們有關先祖的任何事情。就算我在泉州碰到丁氏兄弟們、或在青州碰到楊氏兄弟們,也不會跟他們認親戚,大家點點頭、心照不宣就是了。”


小武張大了嘴,嘟囔道:“我說呢,很多書上都說你的家世不詳,原來竟是這樣!”


鄭和略帶苦澀的笑道:“童年的我根本不知道漢人、色目人有什麼分別,只是無憂無慮的生活在雲南昆陽寶山(在昆明)。在那個如同世外桃源的地方,一邊想象着廣闊的天下,一邊渡過了快樂的童年。”


“據說還是先祖瞻思丁在雲南建省的時候,力排衆議、將省府選在了昆明城。不然的話,雲南省會本來應該是歷史悠久的大理城。從哪時起,我家世代居住在昆明,我也沒見過外面的世界,並不知道兵荒馬亂會是什麼樣子。”


圖表4雲南省首位省長之墓

塞典赤瞻思丁(元朝咸陽王)

圖片來自互聯網


小武同情道:“但在王朝更替之際,天下便跟你的名字相反,一點也不‘和’。”


鄭和點了點頭,接着道:“當我10歲之時,戰火終於蔓延到了雲南。大明朝早已得到天下並且站穩了腳跟,故攜其餘威席捲西南、前來征服大元朝留在南方的最後一塊土地。”


“一夜之間,我也家破人亡;等明白過來,已經被淨了身,疼痛無比。”


小武同情道:“聽說蒙古人、色目人被明軍俘虜以後,年齡大的多半被殺,年齡幼小的會被淨身去做太監。”


鄭和搖頭嘆道:“這裏頭並沒有什麼定數,只是當時大明朝需要很多太監,來服侍皇上、王妃以及衆位王子。所以這都是‘命’、也是緣,讓我開始領略到了這世間的真實苦難。”


小武肅然起敬道:“別人都會因爲這樣的命運而消沉吧,但你居然認爲這是緣?你竟然會因爲了解殘酷的真實世界、而感覺有所收穫?”


鄭和苦笑道:“當然,任何少年遇到這樣的命運都開心不起來。何況作爲咸陽王的後代,原本家世尚可,所以我也消沉過;直到身體上不再疼痛,心中更是迷茫。”


“不過後來在做禮拜時,便更能明白來自先祖的意旨,從而小心謹慎、遵照而行。也許,肉身上的受苦,對精神上的修煉也是好事。”


小武翹起大拇指,大爲讚歎道:“您真是天生的有志之人吶!”


鄭和淡淡道:“在我的一生中,也曾看見許多貪婪好色的伊斯蘭子弟,無論怎麼做禮拜,也不肯接受先祖的告誡。跟他們相比,我倒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雖然長大以後,我只能做一個宦官,但這只是身體的殘缺;而在我的內心,我所擁有的圓滿卻無人可以奪走!”


小武大爲驚佩道:“你的思想,果然是世間罕有,絕對是成爲宗教大長老的天賦!對了,你似乎不應該說接受‘先祖的告誡’---這樣說不太妥當吧?應該是接受真主的告誡。”


鄭和淡然一笑,微微撇嘴道:“你可知道先祖名中的‘賽典赤’是什麼意思嗎?翻譯成中文就是聖裔!先祖瞻思丁,正是穆聖由阿拉伯傳到布哈拉的第30代玄孫!”


“當蒙元之際,不論是成吉思汗或忽必烈,都尊我家是跟孔聖並列的聖人之後!”


小武再度大驚失色,眼放奇光道:“我原來只知道賽典赤•瞻思丁是一位元朝名臣,卻不知道他竟然還是穆罕穆德的直系後裔!這樣說來也難怪呀,布哈拉回教徒衆歸降蒙古、爲何竟會奉他一個9歲的孩童爲首!”


“如此看來,你鄭和也是正宗的穆聖之後!而且從穆聖到你這裏,已然傳了36世;無論是阿拉伯、波斯、突厥,還是中國血統,可能你身上全都有!不愧是真正的色目人!”


鄭和淡然輕嘆道:“不錯。我的歷代祖先,經歷了大陸上由西向東的漫長轉移;而到我這一代,又渡過了大洋上由東到西的漫長曆程。能夠完成這個輪迴,我的內心已非常圓滿了,並不會再去奢求其它。”


小武連連點頭,大爲欽佩道:“你果然也有成爲佛門弟子的天賦!這種雲淡風輕,別人怎能學得會?”


鄭和微微搖頭,道:“當時我還沒有這樣高的覺悟,只是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如此容易得被他人毀去。但首先,我得活下來,再看看會發生什麼?生活是會越來越糟、還是仍有機會?我相信,真主一定會給我指出一條明路。”


“傷好以後,我一直在傅友德、藍玉兩位大帥的軍營裏做雜務。那支明軍當中真是有很多的技擊高手呀!而且他們都自詡能擊敗元軍及各方的強手。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廣交朋友、開始練武,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爲天下頂尖的武林高手。”


小武震驚得合不攏口,道:“你想成爲頂尖武林高手?你是真的對武功感興趣呢?還是隻想對大首領投其所好?”


鄭和緩緩道:“人總要找一件事情讓自己來做的,也是個寄託吧。我雖是太監,但太監對練武有着天生優勢,不是嗎?”


“教我武功的朋友是這麼說的---看我天生魁梧雄壯、身強體健,而且年歲還不大,又沒有那方面的糾纏和顧慮,正是練武的大好材料。”


小武的腦中頓時蹦出了一本武學某“寶典”,嘴裏卻嘟囔道:“這倒也是……”


鄭和微有出神,道:“不知道爲什麼,教我武功的人不願做我的師傅。但他經常安慰我、鼓勵我,還說當年宋朝的太監童貫練武有成、筋骨如鐵,在80萬禁軍中威名遠播,日後手掌軍權、高居太尉之職,主導平西夏、徵方臘等役,功勞赫赫,爲北宋末年國家之棟樑。”


“而且相比於其它武將,宋朝皇帝偏只相信童貫---原因是宋朝在傳統上猜忌武將干政,唯獨他是個太監,所以纔沒有這個擔心。”


小武張口結舌,連道:“這、這、這,太監的世界真的……不同,我們不一樣……我等凡夫俗子真的不懂……”


鄭和微微一笑,道:“在我的性格里,也一直有一種迎難而上的特質。我自小不懂事的時候就吃了戰爭的虧,所以等我將來長大以後,一定要征服戰爭,這樣學費纔沒有白交。”


“而這首先要從練武開始。先將武功練好,無論以後怎樣,我都對得起自己。”


小武喃喃道:“不錯,不錯。在你的一生經歷中,去過無數艱難險僻的地方,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而且很多險地都是第一次去,要不是有這種天生迎難而上的性格,又怎麼能夠堅持到底呢?”


鄭和微笑道:“命運如果要我去很多地方,那我就順勢去了解這個世界。後來,西征雲南的大軍回返南京,我就在應天府的皇宮裏做雜役,但還算是兩位大帥的人。到15歲時,兩位大帥又移駐北平,因此我跟着遷去了燕京。”


“不久後,我被分配給了燕王府。從此跟兩位大帥的部隊沒有了關係,卻得到了服侍燕王(朱棣)的機會。而燕王也很好武,很多方面跟傅大帥、藍大帥差不多。”


小武點頭道:“到燕王府以後,你武功已經練得不錯了,而且也等到了機會。是吧?”


鄭和搖頭笑道:“練武是日積月累的事情,哪有這麼容易?我在燕王府裏一待14年之後,武功方纔算過得去。當我29歲的時候,才真正等到了機會。”


“當時太祖皇帝殯天,建文皇帝登基。然後他很快便開始削藩,燕王首當其中,被迫起兵靖難。我便明白,這是建功立業之時到了。”


小武猶豫道:“你一定要支持燕王嗎?朱棣造反成功的勝算很大嗎?”


鄭和搖搖頭,微笑道:“燕王成功的勝算或許並不大,但我似乎也沒有其它選擇。況且,建文帝想消藩也不是不可以,但他太急躁了,一登基立足未穩就馬上動手。這不是沉得住氣的表現,所以朝廷的勝算也就不大了。”


“再說燕王善於親臨戰場指揮,依我看南軍並沒有傑出的統帥能跟他比。此時,傅友德、藍玉兩位大帥早已被滿門抄斬,所以燕王纔有靖難的底氣。不然若那些名將仍在世的話,只消有一個領軍前來,我方怕只能投降了,估計連逃命都逃不掉。”


圖表5從雲南到北京的旅程

【少年鄭和的軌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