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訣5.2.6上古平行世界•乙—長江黃河的交錯前行

5.2.6上古平行世界•乙—長江黃河的交錯前行


讓我們把視線再放回到虞朝(約公元前3400年-公元前2100年,共1300年)。這是中華文明的開端之時,有太多需要人們重新審視的問題蘊含其中,但很多事情撲朔迷離,一向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現在就來回答一下。


問題1:中華上古的主流文明,是否來自其它地域(比如說西方)?

 

答案:不是。由時空來判斷,此論並不成立。


在上古時期,的確有伏羲自西而來、黃帝自西而來、周人自西而來等等假說,但即使其中一個乃至多個說法都成立,其源頭也均不出如今的《中華文明五元論》之範圍(中原、大草原、羌藏、百越、百濮等五元)。


尤其是當中華西北方的羌胡人與漢人融爲一體之後,漢羌同源,並不能證明漢、羌的文明與更西端的古文明有關。何況中華西部的地理天塹是一直存在的。


更何況中華上古第一個城邦文明,出現在中華東南方長江下游的良渚(浙江杭州)一帶(虞朝前期),這完全能證明中華文明的獨立起源和發展,基本沒有受到中西亞文明乃至更西的歐亞非大陸其它文明的滲透影響。


中華上古最早的傑出領袖虞三皇,都是長江下游自發出現的傑出天子,最多跟百越文明有關,但與外來文明無關。其後伏羲、炎帝、黃帝等中原三皇,也只是出現在虞朝中期的黃河中下游(或許還有上游)。究其活動範圍,並無至甘肅以西的任何記載乃至假說。至於說五帝的活動範圍,則與後三皇相似。


從時間線上看,若是更早於虞朝的中華---即史前時代,則並無任何成型文明(城邦)可考。即使那時有西方人遷移過來中華,也只是新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與文明無甚干係。


圖表15《中華文明五元論》示意圖


圖表16中華文明起源之五元論

 

 

問題2:在中華上古的主流文明中,黃河文明是否早於長江文明?


答案:不是。由時空來判斷,此論並不成立。


當中華大地脫離了史前時代,進入了上古時代(虞夏商周)之後,《中華文明五元論》中最主流的兩元已經很明顯了:中原文明與百越文明(黃河與長江)。兩者接踵出現,平行壯大,並開始互相融合。


然而令很多中華後人難以接受的是:百越文明的發軔可能早於中原文明數百年!


但卻無可辯駁的是:虞三皇被稱爲前三皇(虞朝前期),中原三皇被稱爲後三皇(虞朝中期),五帝則統治了虞朝後期。這些歷程明明白白地證明了在虞朝之初,虞人(古越人)的傑出天子(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纔是中華部落聯盟總盟主!


長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遺址,足以證明中華城邦文化率先在虞人的地盤上光大!其後,在長江、黃河部落數百年的交流和聯盟過程中,中華文明的中心又從太湖邊逐漸轉向了中原。


但即使中原的後三皇五帝極爲卓越,虞人作爲中華割據勢力的一系傳承依然存在(提挺氏之後又傳了35世),直到大洪水徹底毀掉了虞朝的主體部分(大禹治水之前)。


從遺存的虞朝天子譜系來看,上古中華天子至少經過了一支百越部落(前三皇家族)、五支中原部落(有巢氏、燧人氏、風姓、姜姓、姬姓)的交替傳承。而這五支中原部落又統稱爲“上古五氏”。


圖表17《上古五氏》之說明


這些同時存在、交替引領中華前進的上古部落就證明了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的平行發展(家)與交錯前行(國)。


上古天子譜系(虞朝時段)總表如下:

 

圖表18上古天子譜系---平行錯位的傳承

【虞朝全譜(約公元前3400年-公元前2100年)】

【天子來自至少五六個以上不同部族,

每過一段時間切換一次】



問題3:在中華上古文明中,周朝的楚國是否屬於長江文明?


答案:不是。由時空來判斷,此論並不成立。


中華人民流傳後代的姓氏,大都起源於上古八大姓---妊、姜、姬、姞、姒、嬴、妘、嬀、姚(總彙兩種說法,故爲九姓)。按其均爲女字偏旁,印證了上古時代爲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過渡時期。


其中,虞天皇家族的鉅靈,曾在其夫嶽鏗(地皇氏)和其子愷文生(人皇氏)在位之間爲天子,統治過天下一段時間。中原風姓部族的女媧,也在其兄伏羲過世之後爲天子、統治過天下一段時間。這兩位都是上古母系酋長乃至天子(中華總盟主)的傑出代表。


圖表19上古八大姓(均帶女字偏旁)

【存在兩種說法、故一共有9個姓】


在後三皇時期,華夏大地上的著名勢力除了風(伏羲)、姜(神農)、姬(黃帝)三姓(黃河中游)之外,還有北方擅水的共工部落(河南輝縣)、南方擅火的祝融部落(長江中游)、東方的蚩尤部落(黃河下游),以及虞人中期勢力(長江下游)等等。


不過,其中除了虞三皇后代在太湖流域的統治堅持到了大洪水時期(舜禹時期)之外,其餘如共工、祝融、蚩尤等各部族均在虞朝中後期(黃帝一脈出現不久)爲姬姓所滅。


於是乎所謂共工、祝融二者,皆由部落名演化爲官名(此二部落不復存在)。故於五帝之時,以共工命名水官(治水),以祝融命名火官(掌火)。世傳所謂楚國(周朝)姓氏是祝融八姓之一,其實與上古祝融部落(姞姓)無涉,而是姬姓的一個曾經擔任過火官的分支之後裔(老童的子孫分爲八姓)。


圖表20五帝時代姬姓天子世系圖

【上古版“黃金家族”】

注:數字1-5代表五帝(黃帝與禹之間)


正名:楚國之先人在上古虞朝之時屬於中原姬姓部族(黃帝之孫高陽氏、五帝中的顓頊帝一脈)。屈原所作《離騷》的開篇“帝高陽之苗裔兮”足可證明這一點。故楚王族與夏、商、周王族並無二致,均爲黃帝軒轅氏之後,不過屬於不同支脈而已。


楚國的王族在千百年間有一段向南、向東的遷居史,大致爲:商於(陝西漢中)-->丹陽(鄂豫丹江口)-->郢都(湖北荊州),從而實現了由黃河中上游遷往長江中游的歷程。這也體現了黃河、長江文化的融合,但究其本源,很難說是以長江中游的本土文化爲主。楚文化乃是黃河文化與長江中游文化相混合的產物,並非原生的獨立文化。



問題4:在中華上古文明中,古巴蜀文化是否原生獨立文明?


答案:不是。由時空來判斷,此論並不成立。


所謂古巴蜀文化,早期屬於百濮文明的一支,於中原文明、百越文明之外獨立發展。因其地處連片山區或閉塞盆地,百濮文明(濮人爲主)最爲原始和混澀,且地理形勢限制了其向外發展而快速擴大。


在虞朝中期之末(炎黃蚩時代),中原的炎、黃二帝聯軍擊敗了蚩尤,是故蚩尤麾下的九黎餘部南下避難。不過,蚩尤餘部並不願在大敗之餘又去觸犯虞人水上勢力(東南方),故在炎帝部衆的追殺之下、輾轉躲入了西南羣山(雲貴高原),並與當地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了苗族、彝族等百濮新部落。


正名:故史家認爲上古中原與東夷並立,東夷包括黃河下游、長江下游,以及二者之間的淮夷。而蚩尤爲東夷之主。此說大錯特錯。


所謂“東夷”之地,實可南北劃分。其南方爲虞人之地(長江下游),特點是水網縱橫,以舟交通。且當地爲虞三皇之後裔世代統治,前後長達40世,在大禹之前與中原溝通甚少。


其北方爲黃河下游(山東),與中原土地相連、溝通甚多。當地首領蚩尤亦曾與炎帝爲部落聯盟,彼此關係時好時壞,有互相吞併之意。故正確觀點爲:黃帝、炎帝(炎帝八世、帝榆罔)、蚩尤初爲中原平行部落酋長,其後炎黃二部合併、進而併吞後者。三者皆爲中原文明之代表,只不過競爭之失敗者被勝利者貶爲東方之“夷”而已。是故虞朝中期之末的標誌亦爲“炎黃蚩時代”,三者無分正邪。


圖表21中華三大古文明主脈絡


而當蚩尤餘脈進入百濮之地後,亦造成了中原文明與百濮文明相融合,漸形成黃河下游與長江中上游的混合文明。古巴蜀亦受此影響(虞朝中後期)。


古巴蜀記載最早之寶墩文化,大致與“堯舜禹時代”相匹(虞朝後期至夏朝),然至今並未發掘出“給力”文明產物。


其後之三星堆文化,雖有金面具、青銅樹等經典產物存世,但年代較晚(證實爲商、周時期),且科技與中原同時代近似。此外蜀王還有杜宇、開明(鱉靈)之外來楚人篡位說,故可判斷古巴蜀文化亦非獨立原創文化。


圖表22上古巴蜀文明傳承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