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訣4.10.7終篇---《中華文明五元論》

4.10.7終篇---《中華文明五元論》


八角慢條斯理地呷了一口茶,又微笑道:“‘華夏’之所以能成爲‘華夏’,就是因爲本身內涵兼容幷蓄、能得各處文化傳承之大者。”


“故百越文明便有了從虞文化到吳越文化、再到百越文化的繼承和演變,其後又與中原文明不斷交融、推陳出新,終能更上一層樓。”


小武點了點頭,微笑道:“兼容幷蓄?博採衆家之長?原來這就是‘華夏’文化的精髓?”


八角嘿嘿一笑,道:“按《春秋左傳正義》解釋:‘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小武深吸了一口氣,讚道:“原來‘華夏’的本意、即廣識文化之美好、博採諸家之精華---既‘美’且‘大’,然後方纔成就了‘華夏’熱土!”


八角大笑道:“你要牢牢記在心中---思想上絕不可陷入‘狹隘文化論’,只居於偏狹之一隅,拒絕接受其它文化的精華所在---那就不是真正的華夏人,也不可能引領中華文明的復興!”


小武連連點頭、深表贊同,忽又擡頭道:“根據那張中華古文明簡表,似乎你把中華文明的主脈分爲三個部分:中原文明、百越文明、百濮文明。這三大部分各自有其傳承和發揚之脈絡,似乎可以一直繼續下去……”


“而這是不是說---中國文化之本源尚未完全合成一體,卻是由這三條線並行發展下去呢?當然我也知道:不同本源的文化、即使都是大文化,也還是在互相滲透和影響的;只由一種文化完全吞併掉其它文化也不一定現實。”


圖表23中華三大古文化之脈絡


小武一邊細細閱讀,一邊聽八角侃侃道:“將中華文明追根溯源,可以總結爲《中華文明五元論》。注意,即使是上古時期文化淵流,五元文明也已經是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


“從上古英雄(部分)生涯拓撲軌跡圖中,也早就知道了黃帝、炎帝、蚩尤時代(約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以及堯、舜、禹時代(約公元前2144年~公元前1995年)等夏朝以前時代,上古英雄們的真實活動範圍遠遠要比後世人所瞭解的範圍大得多。”


“如果正式概括一下中華文明的全部本源,主要擁有五元組成:中原文明、大草原文明、百濮文明、百越文明、羌藏文明。”


八角突然從袖中伸出另一隻紫色的大手,像變戲法一樣、憑空抓出了幾張紙、隨手遞了過來。小武連忙伸手接過,一瞧之下,第一張就是《中華文明起源之五元論》簡述表。


圖表24中華文明起源之五元論


小武一邊細細閱讀,一邊聽八角侃侃道:“將中華文明追根溯源,可以總結爲《中華文明五元論》。注意,即使是上古時期文化淵流,五元文明也已經是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


“從上古英雄(部分)生涯拓撲軌跡圖中,也早就知道了黃帝、炎帝、蚩尤時代(約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以及堯、舜、禹時代(約公元前2144年~公元前1995年)等夏朝以前時代,上古英雄們的真實活動範圍遠遠要比後世人所瞭解的範圍大得多。”


圖表25上古英雄生涯拓撲軌跡

【炎帝、黃帝、蚩尤(虞朝中期)】

【堯、舜、禹(虞朝末期)】

【總體時代在夏朝以前,與虞朝並行】


小武點了點頭,猶豫道:“你能否將《中華五元文明論》的要點再解釋一下?”


八角又呷了一口茶道:“可以。首先說一下五元中的中原文明(Middle Earth Culture)---這是中國最主要的文明,在炎黃時代已經基本奠定了基礎。”


“中原的炎帝和黃帝兩個大部落合併,然後擊敗和逐走了東方的蚩尤部落,統一了中原,也奠定了華夏的基礎。”


“後來,堯、舜、禹三帝和夏、商、週三朝均對此文明有所繼承和發揚。然而還要着重提到的是,周朝對中原文明的影響和改動最大,並且對後世有着極大的影響。此外,還有一個要點是---黃帝和周人都是從西方來的,其本源又跟羌人關係密切。”


小武訝道:“羌人?”


八角點頭微笑道:“羌人是中華西方遊牧民族的祖先,活動地點大約在甘肅和青海一帶。從古文字來看,‘羌’字的由來,乃指‘牧羊人’---古羌人是最先懂得牧羊的西部人,而且與後世相當部分的中原漢人同源。”


小武這才恍然,道:“原來漢羌同源!至少一大部分是正確的!”


八角點頭笑道:“五元中的第二個,正好說一下羌藏文明(Qiang-Tibet Culture)。最初具有幾個源流,分屬於羌人、蕃人、象雄等。”


“羌人主導了高原東北,只是遠古時期羌人多侷限在甘肅一帶。西藏南面屬於蕃族統治;西藏西面屬於古象雄國(公元前1500年起)、以阿里地區爲中心進行統治。”


“象雄的文化頗深,唐時稱爲‘大羊同國’。象雄文是後世藏文的基礎,歷史上有一位國君還發明瞭西藏本土的宗教---苯教---數百年之後方爲藏傳佛教(來自印度)所頂替與融合。”


小武緩緩點頭,道:“原來羌人和象雄人的歷史都很悠久,文化也很獨特。”


八角捋須笑道:“不過,在公元200年以後發生了‘發羌入藏’(晉朝左右)---一部分羌人向青海、西藏進發,從此在青藏高原上生活。”


“到了公元633年,以發羌爲主建立了吐蕃帝國(唐朝時候);再到公元645年、消滅及吞併了象雄國。從此,吐蕃在某種程度上演化出‘羌藏合一’,直到形成了如今的藏族人。”


小武恍然大悟,道:“原來羌人亦有一部分進入了雪域高原,並且同象雄人合併,直到衍化出了藏族!於是便形成了羌藏文明---跟中原文明對比、最初起源大致是從商朝開始……”


八角點了點頭,呵呵笑道:“此外還有一個要點需要注意一下:除了進入青藏高原之外,也有一部分羌人南下,進入了雲南、緬甸。”


“這就是如今的緬甸人由來,亦與相當部分的漢人、羌人、藏人同源的原因。”


小武點了點頭,大笑道:“明白。不過如今緬甸人已屬於百濮文明瞭!”


八角亦笑道:“說起百濮文明(Centum-Pu Culture),其來源也是相當複雜。基本上可以將蚩尤爭奪中原失敗以後、所部的九黎民族退入大西南羣山,視作百濮的主要源流之一。”


“在上古時期,九黎民族人數衆多,曾經也是中原文明主體之一---所以至今還留下了‘黎民百姓’一詞!不過九黎(三苗)的歸宿主要還是與西南山地土著融合同化了,傳承至今、產生了諸如‘苗族’、‘彝族’等等百濮民族。”


小武又點了點頭,道:“基本上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直到外西南的大西南文化,也就是如今的百濮文明。對吧?百濮與中原之間的文化彼此滲透也是很多的。”


八角捋須點頭道:“這是顯而易見的。至於說百越文明(Centum-Yue Culture),從虞朝直到吳越,其傳承你應該已經很清楚了。”


“另外要強調的是,伴隨着中古時期中原百姓幾次大規模南遷,尤其是經歷了東晉、南宋時期,百越文明受到中原的影響是巨大的。”


“甚至可以說,百越文明和中原文明二者、是五元文明中相互影響最大的兩個文明!”


小武連連點頭,笑道:“我完全同意!而且恐怕還得加上大運河的超級影響力,所以才令中原文明與百越文明深度融合!”


八角微笑道:“說的不錯。至於最後一個---大草原文明(The Great Prairie Culture),亦是大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華夏北方的大草原上,除一直具有多種遊牧民族外,夏朝滅亡時亦有不少遺民北上,化爲了匈奴人的主要來源之一。”


小武笑道:“也有不少漢人變成了胡人吶!胡漢之人互相轉化,兩千年來一直都有!”


八角點了點頭,哂笑道:“中國雖曾試圖、以長城來隔開大草原的影響,但在中古多個朝代都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並最終融合到了中原人民的血液中去了。”


“所以,中華民族事實上深受衆多草原民族(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的影響,就如同烙印一般永遠不會消除。”


小武點頭大笑道:“正是!所以如今的長城也只是一道景觀線而已,並且只是內地的旅遊資源,跟中華國境線沒有半點關係了。”


圖表26《中華文明五元論》示意圖


八角忽然拿起了書桌上的水彩筆,在一張東亞地圖上隨手圈出了五元文明的各自區域。


隨後八角又端詳了一會兒,表示滿意道:“這就是中華五元文明的基礎範圍---雖然基本盤分爲了五大塊,但彼此之間都有重疊的部分,代表着互相滲透和影響。”


“而且這五元文明的影響力、並不侷限於今日中國的國境線內---在任何一個方向上,至少有五元文明之一對於鄰國文化亦有很大影響。這一點不可不知呀!”


小武呵呵大笑,連連點頭道:“我明白了!而且我們華夏子民要充分利用好文明的傳承,將中華五元文明自古以來、對於整個亞洲東部地區的影響力發揚光大!”


八角點了點頭,含笑道:“最後再說一點,文明的本質還不僅僅包含---人的文化---它還有更深層次的內涵,即地理狀況!”


小武頗感意外地睜大了眼睛,狐疑道:“你難道是說---最終是地理決定了文明?”


八角又呷了一口茶,悠然道:“不同區域的文明一定會體現出區域的地形特點。若以中華五元文明爲例,則是:百越得海、百濮得山、中原得平原、大草原得大漠、羌藏得高原。”


小武又思索了一會兒,喃喃道:“這個意思莫非是---百越偏向海文化;百濮偏向山文化;中原偏向平原文化;大草原偏向草漠文化;羌藏偏向高原文化?”


八角點點頭,笑道:“正是如此。雖然多元文明的每一元都可以同其它元交流學習,但是其本身獨特的唯一性還是最有價值、最值得重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該文明難以被其它文明吞噬而‘屹立不倒’的本錢。”


小武皺眉道:“你是說,由於地理條件與別處不一樣,所以文明就一定與別處不一樣?”


八角眨眼道:“舉個例子:唐朝的百越詩人張九齡寫出了這樣的曠世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描寫海天時空的意境之深邃,古今無人能出其右者!”


“這就是百越文明的至高點。同時也是其餘文明在海上難以逾越的高峯!對此,其它文明可以學習借鑑、但是很難掩蓋掉。”


小武張大了口,自言自語道:“除非是深諳海洋環境的文化人,方能將其中的精華體現得淋漓盡致!同理,沒有去過大草原的文化人,也不可能成爲優秀的邊塞詩人!”


八角捋須道:“或許因我本身屬於‘水族’,故最是偏愛能夠體現海洋無窮無盡意境的文藝創作。但是我很難想象,長期身在雪域高原的文化人也能寫出這種類型的傑出詩句!”


小武終於點頭,道:“我明白了。其實不僅文藝是如此,各種社會要素均難以避免地情的深刻影響。比如:高原上產生的法律、與海洋裏產生的法律也必有不同!這就是文明依賴於地理的樸素真理吧!”


“原來《中華文明五元論》是自古就有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地理分佈就有五元的特點: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海邊;催生出了中原、大草原、羌藏、百濮、百越這五種文明!”


八角長出了一口氣,捋須微笑道:“所以,當你深入探索《黨務如風》、《政務如林》、《軍務如火》、《法務如山》四方面內涵時,必須學會從地情淵流中汲取文化本源的力量,然後方能領會其中的終極真諦。”


“好了,到此爲止我已基本上同你分享完了一切學習心得。其它的內容不外如是,你自行研究也就罷了,反正學習是沒有止境的事情。其它還有什麼事嗎?”


小武略想了一下,笑道:“也沒有什麼了。我倒是剛剛在心裏作了一首小詩,這就唸出來分享一下,當做學習的總結!”說罷,小武朗聲吟誦了即興創作的《七絕•中華文明五元論》。


中華文明五元論

 小 武


魚虞吳越古今同,

滄海桑田色成空。

天生華夏大而美,

文明五元貫始終。


(第四卷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