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訣3.7.4姚道衍與福吉祥---三寶的傳奇師父

3.7.4姚道衍與福吉祥---三寶的傳奇師父


小武精神一振道:“你的師父?他是誰?”


鄭和露出了崇敬的神色,柔聲道:“道衍大師的俗家姓姚,原籍是蘇州人。他家距離太倉不遠,對了,太倉也是另一個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大師自幼習儒,還研習陰陽術數,年長一些又學了佛,但空有才華、卻時運不濟,後雲遊北方,思想逐漸離經叛道。”


“北平城的高層人物們大都知道,道衍師駐錫北平之後,自燕王在慶壽寺一遇到他,立刻如膠似漆、無日不想與他暢談。凡是道衍師的意見,燕王無不立即採納。大夥兒私下裏都說,若是將來燕王爲君的話,道衍師必爲國師。”


小武這才明白,點頭道:“原來是僧人姚道衍,也就是你的師父,甚至是大明國師!我聽人說,燕王朱棣完全是聽了他的話,這纔會起兵造反,並最終改變了明朝的歷史。”


鄭和依然面露崇敬之色,道:“道衍師學究天人。他曾跟燕王說道,彼此能在燕京相遇,也是緣分風雲際會。當年定都燕京的元太祖忽必烈,在此身登大寶、奪得天下,也是得到了一個和尚劉子聰的相助。他亦願爲燕王謀劃,義助燕王成就一統江山。”


小武點頭道:“不錯。姚道衍說得上是燕王朱棣的精神導師。他輔佐燕王、最終當上了永樂皇帝,真是高度複製了子聰和尚與忽必烈的一段傳奇。”


鄭和眼中露出贊同的光芒,柔聲道:“之前世子朱高熾能夠守住北京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有道衍師在他身邊謀劃。”


“因爲作戰拼命的緣故,道衍師大略知道有我這麼一號人物。後來燕王跟他說了我在鄭村壩出的主意,道衍師大爲驚訝,便找到我聊了聊;然後非常高興,說要收我爲菩薩戒弟子。”


小武奇怪道:“道衍大師應該知道你是大元名臣之後,世習回教;可他卻叫你學佛,持菩薩戒。這又是爲何呢?況且他一生就收了你一個弟子吧?也沒聽說道衍還有其它傳人呀?恕我直言,他也不擔心教你的東西以後失傳嗎?”


鄭和微笑道:“你不用擔心冒犯我。道衍師是天下奇人,他的想法一般人難以明白。我可能是這世間唯一與他心意相通之人,內心也不受任何成法的約束。我們師徒二人常常單獨在一起,無心、無我、無君臣、無宇宙,無物不可交談。”


“拜師多年以後,我也曾問過道衍師,爲何不收些其它弟子?道衍師說:收了弟子,又教他們些什麼呢?世間實用之道,不值得我來教;若是教精神、宇宙,一般人又學不進去;若是教權謀、兵法、陰陽,這又深犯忌諱,徒惹災殃上身。”


小武倒吸了一口涼氣,道:“道衍大師的意思是,其實燕王朱棣的內心深處也很忌憚他的,對吧?好在他只是個和尚、空門之人並無所求;若他還有可能爲它人謀劃,那燕王即使當上了皇帝也是寢食難安的,肯定怕他算計自己。”


“再延伸出去說,燕王也不希望道衍大師還有俗家的傳人。因爲那樣一來,即使沒人算計自己,但是萬一有什麼提前佈局,仍有可能算計到幾十年後的接班人。這樣的話,永樂皇帝仍然是睡不好覺的,不免會對道衍師的弟子先下手爲強!”


鄭和點了點頭,道:“你說的大抵沒錯。因我乃是寺人,與空門中人類似,所以道衍師收我爲徒,不會爲燕王所忌。在這一點上,他們二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偶爾,燕王會問我跟道衍師談了些什麼?我只要菩薩、冥想、星象、宇宙的隨便說上一點,他很快就會打哈欠,以後就再不問了。”


“道衍師對於天下大勢,眼光比燕王看得更透徹。在鄭村壩大捷之後,燕王感覺距離勝利已經不遠了;他又乘勝清掃了北平的兩翼、在大同和遼東的對手,還將李景隆大軍給東西調動個不停,形勢一片大好。但沒想到,我軍南下時作戰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小武訝道:“李景隆的軍隊還有戰鬥力?”


鄭和苦笑了一下,道:“原來你也是容易犯想當然錯誤的人。北軍上下當時都犯了這樣的錯誤,大家對贏得天下過於樂觀了。”


“到了建文二年,接連發生的白溝河、濟南、東昌之戰等等,每戰都極其辛苦。不論輸贏,每次戰鬥都是險之又險,所有兵力都打到了最後一刻。連燕王的戰馬都換了多匹,因爲以前的馬都戰死了。而且有些南軍的手段也是極狠,郭英甚至在我軍必走的道路上埋下了很多地雷!”


小武大爲訝異道:“你們打仗還會用到地雷?真難以置信!這也算是手段盡出、無所不用其極呀!”


鄭和搖頭苦笑道:“後來陷入南軍的包圍圈,燕王險險逃生,但是張玉卻戰死了!之後全軍氣餒,燕王敗回了北平,幾乎也想放棄不幹了。”


“燕王還想寫信給李景隆,請他上表保奏自己不會再靖難,只求當好一個藩王而已。因爲之前李景隆在大軍被動之時也曾寫信給燕王要求停戰,燕王覺得雙方還是有希望和解的,畢竟建文皇帝也沒要求衆軍、見到燕王就格殺勿論。”


小武大爲驚訝道:“燕王也會失去信心?南北大軍居然可以停戰?這個事情發展還有幾種可能性?”


鄭和柔聲道:“不過當燕王找到道衍師討論出路的時候,道衍師聽他說完所想之後大怒,幾乎是咆哮着對燕王道:你是北軍唯一的希望所在!你怎能在這個時候軟弱!你和建文皇帝之間根本沒有絲毫和平共處的可能!假的議和可以,真的議和就是等死!”


“道衍師的怒火猶如醍醐灌頂,讓陷入迷惘的燕王驟然醒悟了過來。從那以後,燕王再也沒有動搖過,一直仔細謀劃、大膽用兵,直到建文四年,終於打到了南京城,身登大寶、當上了永樂皇帝。”


小武連連點頭,欽佩道:“不錯。道衍大師奪陰陽之造化,對世事認識之深,連燕王都大有不如,真是俗人所萬萬無法比擬的。”


鄭和有些恍惚出神,輕聲道:“有幸得道衍師收我爲弟子,是我一生的福氣。師父很喜歡我,一邊教我佛家戒律和因果學問,一邊又喜歡聽我說一些從回教出發的見解,加以比較印證和領悟。他經常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能跟我這塊‘石頭’說話,對道衍師這塊‘玉’也是小有幫助的。”


小武看見鄭和眼睛微微發紅,知道他想起了自己的師父,忍不住有些感動,道:“原來道衍師有你這樣的傳人,也爲你們一世的傳奇更加增了色。對了,你的師父有跟你談論過儒學嗎?畢竟這纔是中華文化的主體?”


鄭和搖了搖頭,道:“道衍師從不跟我說儒,大概因爲他的離經叛道、正是相對於儒家弟子而言的。後來,師父還專門寫過一本書叫《道餘錄》,裏面逐字逐句地指斥了程朱理學的謬誤。可見他不但懂儒學、而且懂得很深,只是一點也不贊同陳朱理學而已。”


小武張大了嘴,訝道:“原來是這樣!我大概也有一點點接觸到道衍師的思想了。他是個不相信權威、敢於懷疑一切的人,不會盲從羣體的意見,很注重獨立思考和探索,而且還百無禁忌。”


鄭和突然咧嘴一笑,點了點頭道:“你說的不錯。若是你能夠碰到道衍師,你們之間的談話應該也會很愉快的。”


小武笑道:“好吧。只是我還不明白,道衍大師在俗世裏到底圖些什麼呢?到了他這個層次,追求應該只是精神上的吧?”


鄭和似乎有些黯然,輕聲道:“不錯。道衍師和我之間,也有一個相像之處,即只能尋求自我精神上的滿足。而在凡俗之人的眼中,我們都不是正常之人,因而無法獲得大多數人的理解和認同。”


“到了晚年,道衍師曾經回過家鄉蘇州,想去見見親友、以及小時候一起讀書的朋友們。但是,當年的讀書朋友們,全都怨恨他協助燕王、發動靖難之役,致使江山易主,故無人願意跟他說話。甚至連他親姐姐也閉門不見,還傳話說他對祖先不孝。最後道衍師只得回返燕京,直到一個人靜悄悄的離開人世。”


小武慢慢點頭道:“傑出的人,往往也是孤獨的。真是沒辦法。”


鄭和又柔聲道:“人總是會寂寞的。所以探索一些新的事情,也是不錯的寄託。其實永樂皇帝也不希望道衍師一直待在空門,也曾經封他大官、賜給華屋美婢,酬謝其靖難第一功。但是道衍師對這些凡俗的追求,是什麼都不想要的。”


小武插口道:“當年忽必烈也是請子聰和尚還俗,是吧?劉子聰後來爲官時,還改名爲劉秉忠,倒也算是一番佳話。道衍大師爲何不照做?”


鄭和點頭沉聲道:“說起這個事情,永樂皇帝倒也頗有一番說詞。當年,劉子聰和尚輔佐元世祖,所行之事正顯示其爲天下至忠,所以還俗爲官時,更名爲‘劉秉忠’,以拒不忠之名。”


“又因有人詆譭道衍師不孝(其父反對靖難),故永樂帝亦賜其改名,還俗爲官後稱‘姚廣孝’,意指其爲天下大孝,同時亦賜給姚父官爵。”


“不過,道衍師對於這些身外虛名真是一無所求,唯圖精神圓滿。與其給他榮華富貴,還不如讓他有空去探索一些高深的、普通人漠不關心的東西。我後來常被差遣到外國爲使,也有很大原因是因爲---道衍師向永樂帝推薦,說我是出使的最佳人選。”


小武似乎有點明白了,道:“你每次出洋回來後,是不是都會去找道衍大師聊聊?跟他說說一些新奇的海外見聞?他肯定有感興趣的東西吧?”


鄭和微笑道:“在我們師徒兩人的一生當中,其實待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但是,每當我們相逢的時候,道衍師都會像過節一樣歡迎我的歸來!”


“總是有很多凡人難以想象的內容可以暢談,甚至彼此接連說個三天三夜,也是絲毫不感到疲倦的。”


小武恍然道:“你二人真不愧是師徒呀!就你們倆心意相通,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地真正討論宇宙一切,哪怕是天南海北、別人想也不敢想的東西!”


鄭和微微點頭,笑道:“道衍師亦通梵文。在爲我受戒之時,賜我法名爲‘速南吒釋’(Bsod nams bkra shis),翻譯過來就是‘福吉祥’。”


“然而梵文名字叫起來有點拗口,有時候圖省事,師父就直接喚我做‘三寶’。不過道衍師很神祕地跟我說---叫法雖然跟我小名一樣,但叫的可不是‘三保’,而是佛家的‘三寶’!我既從小就有‘三寶’之名,可見與菩薩有緣,更應該勤修佛法、謹守戒律!”


小武點頭呵呵笑道:“原來是這樣呀!從此以後,你既是‘三寶’,也是‘福吉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