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2033—35》:20年後那些醜陋而可怕的怪物就要躍出屏幕?

年初的時候,由俄羅斯作家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創作的《地鐵小說三部曲》(《地鐵2033,2034,2035》,還在出版流程中。好友問,有沒有時間幫我們看看這套書呢?我想了一想。

假如讀一本當地作家的作品也能算是去該國看了一眼,俄羅斯絕對是我去過次數最多的國家。2015年,真的去了一趟俄羅斯,回來後囉裏囉嗦寫了20多篇文章,還彙編成了一本書,《當旅行遇見文化》(該書今年重版出來,變成了全綵,估計快要上市了吧)。而我之所以有那樣的膽量,全賴大學期間讀了一大堆俄羅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作家的作品。

想了一想的結果是,我答應了——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閱讀俄羅斯文學作品了,尤其是俄羅斯當代文學作品。上海九久讀書人曾經出版過一套“中經典”叢書,其中就有幾冊俄羅斯當代作家的作品。我從中挑了兩本讀了讀,似乎沒有感受到與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們一脈相承的氣勢和氣度,便擱下了。

書稿是放在一個小紙板箱快遞過來的——這兩年,以“既讀了書又賺了錢”爲由頭,幫朋友們讀了不少書稿,像《地鐵小說三部曲》這麼豪氣地用一個紙板箱運過來,還是頭一回。打開一看,哇塞,三部曲超出了1000頁,就用頁碼除了除朋友給的天數,看了起來。

《地鐵小說三部曲》正式出版以後,我好奇地去網上看大家對翻譯的評價——其實很多餘,只要是譯作,哪有不被讀者吐槽的?只是,我一個字一個字絲毫不敢懈怠讀完的《地鐵三部曲》,被人指摘了,心裏到底有些不痛快。而在讀稿的過程中腹誹過譯者的那些話,全都煙消雲散了。

我是一個反應速度完全跟不上網絡遊戲因而從未染指過該項活動的有些過時的人,當然不知道《地鐵》成爲三部曲的路徑:2002年,彼時20剛出頭的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出版了科幻小說《地鐵2033》。本人一定沒有想到,小說甫一出版就獲得了一家遊戲開發公司的青睞。根據小說改編的系列電子遊戲成爲全球玩家熱捧的產品後,才催生了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續寫《地鐵》的念頭吧?所以,分派任務給我的朋友後來告訴我,《地鐵小說三部曲》是由遊戲改編而來的,對也不對。

所以,說第一部《地鐵2033》因爲改編自遊戲而顯得冗長而囉嗦,是不確的。19世紀俄羅斯文學井噴式地爆發後,作爲重要的文學樣式小說更是蓬勃生長。在俄羅斯,把小說寫成長篇鉅製,非常稀鬆平常,如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分了上下兩卷,《戰爭與和平》更使巨型到了四卷本。另一位文學巨擘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小說就體量而言可能沒有一部超得過《戰爭與和平》,但他的小說密度過於緊緻,讀一本他的《罪與罰》或者《卡拉馬佐夫兄弟》,需要的時間恐怕要長過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看來,俄羅斯文學的傳統沒有因爲過去100多年的世事更迭而喪失在時間的洪流中,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在創作後來被讀者界定爲“廢土文學”的《地鐵2033》時,想要把科幻小說寫得有深度有厚度。

然而,那些關於歷史的、哲學的、宗教的議論以及在《地鐵2034》、《地鐵2035》中被作者着力描述的父女情、夫妻情、人與人之間瘋狂的絞殺等等情節,都沒有讓我過目不忘——僅就宗教問題的議論,在俄羅斯誰能超越列夫·托爾斯泰?讀一讀《復活》中聶赫留朵夫面對已“墮落“成妓女的瑪斯洛娃時那一大段一大段內心獨白吧,年輕時跳躍着翻過去了,現在再讀,真是非常感慨——平心而論,將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歷史的、哲學的、宗教的論說不能吸引我歸因於他功力不夠,是不確切的。實在是他虛構的地鐵裏的未來世界,過於恐怖。

2033年,核戰爭結束雖然已經20年了,廢墟般的地球表面依然充斥着核污染,人類中稀少的倖存者只能下潛到地鐵站區生活。作爲適應性很強的一種物種,失去了陽光沒有了星空人類照樣能像鼴鼠一樣在地下生活,但是,沒有了空氣和食物,末日恐怕就在眼前了,所以,不得不遷徙到地鐵站的他們——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虛構的生活在2033年的阿爾喬姆們只能呼吸着嗆人的稀薄空氣勉力活着,並在地鐵站種植蘑菇、和研究這種頂着白色傘蓋的蘑菇的各種喫法,以求活着。

如果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的大幻想僅此而已,難以想象他能將《地鐵2033》敷衍成近500頁的一本長篇小說,更難想象遊戲公司會相中整天在地下鐵車站忙着種蘑菇、烹煮蘑菇、喫蘑菇的一羣因失去陽光、空氣也惡劣而臉色蒼白的核戰爭的倖存者。在《地鐵2033》裏,作者想象以莫斯科地鐵車站爲根據地的倖存者們,將生活在不同車站的一羣人視作了一個小社會,每一個小社會爲了讓自己人生活得好一些再好一些,車站與車站之間利用地鐵軌道聯接起彼此後既互相利用又互相傷害……讀完《地鐵2033》,我們會覺得那就是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將大地球縮小成的小世界,《地鐵2033》講述的就是倖存者爲如何在覈戰爭的廢墟中生存下來進行的各種嘗試;《地鐵2034》講述的是艱難活着的人類在向歷史尋求遭遇困境的原因的的同時,與地下怪物及病毒爭奪生命的驚心動魄的過程;《地鐵2035》的敘述更加豐滿——雖然阿爾喬姆是《地鐵三部曲》始終的男主角,但直到讀完這一部,我們纔會將這個出生在地面、長大在地鐵站的男人奉爲英雄,在三部曲的第三部裏,他始終在爲人類重回地表生活尋找可能性,“他願意付出生命來帶領自己的人民重返地表”,印在封底上的這句話,只有將《地鐵三部曲》讀到這裏的讀者,才能體會到阿爾喬姆能有這樣的勇氣,是經過了九死一生的歷練。

惟其如此,我想說,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的科學幻想能力實在令人欽佩,他無中生有地呈現在三本小說裏的地下世界的各種怪現象,實在太恐怖了。

“當黑暗族近在咫尺的時候,人們猛地亮起探照燈,於是,怪物那猙獰而可怕的輪廓暴露在人們眼前:他們赤裸的皮膚黑得發亮,有着碩大的眼睛和癟進去的嘴巴。它們整齊劃一地提步向前,走向人們的防線和槍口,走向死亡;但它們卻步伐平穩,毫不遲疑地越走越近……三隻野獸倒下了,五隻,八隻……這時領頭的野獸突然仰頭髮出一聲嚎叫。”這一節關於“黑暗族”外貌的描述,出現在《地鐵2033》裏,它當然來自作者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的想象。我不相信科幻小說裏來自作者的想象都是憑空而來的,不然,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裏的那些想象,嗣後怎麼都能“夢想成真“呢?1970年代末期在此地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未來世界》,片中的哪一種科學幻想在今天看來不都成了生活日常?正因爲有這樣的恐懼,我想,假如不是受朋友所託,我大概會放棄《地鐵小說三部曲》。無法放棄之下,我會情不自禁地在意類似”黑暗族“那樣的作者想象出來的出現在未來世界的威脅人類生存的怪物。

”天色越來越亮,可那些野獸看起來對陽光毫不畏懼,它們分成兩組,順着牆根躥了上來……它們用四肢奔跑,身高不過一米,幾乎貼着路面……阿爾喬姆沒有時間仔細看它們,但只消一眼,就足夠記住它們的樣子:油亮的褐色獸毛,碩大的圓腦袋,滿嘴細碎的尖牙足有幾十顆,似乎裏外長了好幾排。阿爾喬姆把所有自己認識的動物都想了一遍,也沒有想到哪種動物能被輻射成這副模樣。”

“在一具屍體上方,蜷縮着一個恐怖駭人的龐大身軀。從這麼遠的距離看去不太容易分辨,但荷馬看到了平整的白色皮膚、不時抽動的粗壯脖頸,狂躁邁動的雙腿彎成了不少足節……腦門下方光禿禿的,並沒有眼睛。肥厚的下嘴脣耷拉着,紅色的黏稠液體順着嘴角流淌,沉重的頜骨不住地一開一合,正在反芻食物。”

以上出自《地球小說三部曲》的關於未來威脅人類生存的野獸的相貌,“阿爾喬姆把所有自己認識的動物都想了一遍,也沒有想到哪種動物能被輻射成這副模樣”。阿爾喬姆當然想不到,因爲,那都是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的虛構。可誰能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的幻想不會像儒勒·凡爾納著名的科幻小說,終將成爲人類社會的真實存在?更令人深感驚悚的是,作者假定《地鐵小說三部曲》故事發生在2033年、2034年和2035年。想到現在我們積極參與的虛擬遊戲將在20年後變成現實,也就是說那些野獸怪物在20年後就要躍出電腦屏幕與我們面對面?一想到這裏,我不寒而慄地推開了德米特里·格魯霍夫斯基的《地鐵小說三部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