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的探索永無止境

很多時候教育中對“好壞對錯”的評判,需要思考的是參照的究竟是哪一套“標準體系”?

對一件事,尤其是與自己利益緊密相關的往往會急於舉證,力求證明抉擇的正確性。

但也往往容易忽略對相關方和潛在相關方的影響,缺失綜合視角的客觀審視。

孩子也是同樣,很多人會好奇爲什麼這個人平日表現平平,卻在國際學校裏如魚得水?“肯定是沒少花錢……”

體系內有導向,面向之外也伴隨一定程度的限制,但重要的是讓孩子伴隨他的意志去發展,需要的時候交由他更願意傾聽的人予以關鍵的引導。

是的,生命中總有一些人在守護着我們,只是伴隨時間的推移容易被忘卻,而對他們投入而言就好像是不計成本,不計代價哪怕是生命(董存瑞?鄧拓?)

現代更有一些機構在合作中因核心成員展望盈利計劃而被挑戰“這個階段正是投入的關鍵節點,比起盈利我們有更重要的價值需要佐證,而這比起我們的服務者有着更深遠的影響。”

也是教育本身治理的趨向,很多夥伴受教育行業巨大的政策性調整被迫轉型,但事件和趨勢的另一層視角是深度思考“行業與職業發展的關聯性”。

擇一業而終,跟年代無關,和輿論導向無關,和羣體甚至性別無關,只是究竟爲了什麼而選擇?

與國際學校的夥伴交互給我的啓示:孩子成長就如同企業職業化發展,沒有一條必然正確的軌跡,但我們要讓孩子有提前接受挫敗的準備,而不是被不確定的一擊崩潰。

很多話聽着是大道理,其實大牛講的話也都是大道理,但他之所以是大牛,因爲他一直在深耕同一件事,似乎看上去誰都能幹,但卻只有極少數真正理解其中的機理,並願意打開自己,會影響的人更多一些,而很多人忽略了人本身具備影響力。

本身受限於……很難去做大的改變,但不代表我們對身邊的夥伴價值依存度低,越是階段緊張,越是威脅生計,也往往越可以看清一個人。

我始終定義自己不是一個好的“學生”,好的“員工”,甚至不是一個好的“孩子”,只是個還願意投入熱情的普通人。

讀書時不喜歡背書被關晚學,工作中的規則破壞王,在家裏更是各種找茬,從小到大的評價“皮得可愛”,咬牙切齒中接受着人們的肯定,儘管我知道那只是看到的表象,但也不揭穿。

我也依舊佩服身邊的很多長者,把一些平日公開場合無法言表的內容開放的跟我交互,在商業面不斷的鼓勵並給予極大程度的包容和資源傾斜的支持,並引導在對話過程中對措辭的得體度和表達可以更多練習,不要怕錯。

而很多同齡人也是各有志向,在那些看似普通的事上日復一日的死磕着,即保持微笑對身邊人的感染,又低調消化和處理着那些不如意。

從熟練中萃取着精華,並樂於分享,在大的整體有着自身的底線,之上又有着寬容,再小的細節也熟記於心,事無鉅細,落實到位,就很awesome。

所以教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何謂“好的教育”?怎麼看待?

是海歸,985_211高校,還是其他的高層次學術成就……

我不是很懂,但我個人覺得結果未必是孩子更愛讀書,成績滿分。

但孩子會更信任老師,孩子什麼都可以和老師聊心裏話,孩子在成長中一直記得且力所能及的回饋老師,而孩子或許自己就是老師教育着家長何爲家長。

教育一定是多方探索的過程,不只是誰評價誰好。

所以別問怎麼看待?或許一起做些什麼?

與其做見風使舵的評論家,不如實踐中提高深度,做未必一步到位,但不做一定對根本假設沒有反饋,更不用談及固化心智下一些(預設未經證實的觀點作爲結論)對“青少年”錯誤引導帶來的不可估量的副作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