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訣3.7.6從三江到太倉---古法七星倉

3.7.6從三江到太倉---古法七星倉


鄭和點頭道:“說起航海,除了海圖針路必須精確之外,羅盤、望遠鏡也需要最好的質量;此外各船之長必須懂天象與季風,能牽星問鬥者方能確保船隻不迷失。最後,招募熟練的水手以及建造堅固的大船兩事最爲重要。”


小武同意道:“聽說你七下西洋時,船隊裏至少有2萬7千餘人,數量絕對要比後世西方殖民者的遠征海軍多得多!可是你從哪裏招到這許多水手的?我想,即算其中有一部分是純粹的軍人,可他們也得懂得航海技術不是?”


鄭和微笑道:“東南各省懂得造船和跑過遠洋的人很多,從大元時起就已經這樣了,故招聘水手或造船工人都很容易。永樂皇帝下旨,將東南沿海各省、凡是以前跟航海有任何淵源的人,都劃撥到我麾下調遣,以便從中挑選合適之船長和水手。”


“其實那些水手們也很樂意奉命,因爲即使是他們以前跑海的歷代祖先,又何曾見過如此高大威風的寶船?而作爲大明的人,駕駛大明的寶船,不正是跑海人最大的榮耀嗎?”


小武點頭道:“這倒也是。我現在已經知道元朝時候的海洋貿易是很興盛的,所以肯定留下了不少航海有關人才。誰能夠提供大海船,他們就樂於爲誰效力!”


鄭和柔聲道:“水手的招募解決了以後,就只剩下造船的問題了。以前泉州有一些不錯的船廠,但是太祖皇帝龍興以後,泉州已遭摧毀(報復阿拉伯人助元滅宋)。後來港口雖大略恢復,但泉州要想完全達到以前的盛況,恐怕還需要很長時間。”


“何況,以前在泉州壟斷造船業的人大都是阿拉伯後裔;大明跟大元有所不同,恐怕不會容忍此事。”


小武恍然道:“以大明的自尊,加上對造船能力的掌握和自信,那就應該在上海(太倉)建一個比元朝的泉州更大的造船廠!”


鄭和笑了笑道:“當然,南京也有非常出色的龍江船廠!我們最初的海船都在這裏打造,也便於永樂帝得暇、從紫禁城來到船廠參觀和給工人打氣。但到了後來,我已知永樂帝有意從南京遷都燕京,便減少了在南京造船。”


“而且南京船廠打造的船隻大小均有---不光是跑海的,還有衆多是跑長江的、跑運河的;所以後來我建議永樂帝,逐步擴建太倉瀏河的寶船廠,以便把專門跑海的大船都移到這裏來建造和維修。”


“如此,還可以迴避讓海船跑長江(太倉到南京段)的風險。否則幾萬裏海路都安全跑過來了,萬一最後擱淺在長江淤泥之中,豈不是太冤枉了?”


小武肅然起敬,大爲佩服道:“不錯。明朝把最大的海船廠設在太倉,完全是你的建議!”


“近代的中國仍然把江南造船廠設在上海,而你那時的太倉也包括了北上海,所以簡直跟你是不謀而合呀!不、不、不,你是第一個喫螃蟹的;我們是後人,完全是跟你學的!”


圖表12鄭和寶船之模型

圖片來自互聯網


鄭和柔聲道:“太倉(包括北上海)地處江海交匯之處,正是最好不過的商貿海運中心。當地瀏河港(劉家港)碼頭原本就被稱爲‘六國碼頭’---可通日本、琉球、高麗、占城等地。”


“而且這一帶十分富庶,自古道‘財源茂盛達三江’,故可容納各色人才甚多。從南京遷一些樓船建造高手過去,安置起來也十分方便。”


小武奇怪道:“什麼是‘財源茂盛達三江’?是哪三條江?跟太倉什麼關係?”


鄭和微微一怔,解釋道:“三江,指的是婁江、松江、東江,是太湖水系之東北、正東、東南三個方向的三條主要江流。”


“‘財源茂盛達三江’之語,是指商家在全國最富庶的太湖流域商貿能佔據一席之地。”


小武恍然道:“原來如此!受教了!”


鄭和柔聲道:“不過,自打東江逐漸淤塞之後,只有婁江和松江算是通的。如果再把松江和婁江兩者比較的話,松江(即黃浦江的支流吳淞江或蘇州河)相對曲折蜿蜒,泥沙較多、需要疏浚,故太湖糧食出海不走此路。”


“所以,三江之中最後只剩下婁江爲太湖最佳運糧水道,其河道筆直通往長江的接口處即太倉瀏家港(瀏河鎮)。”


圖表13太湖三江示意圖



    

小武撓了撓頭皮,道:“原來‘達三江’是這個意思?我明白了,就是能達到太湖呀!但是,太湖的糧食不是應該順着大運河向北運輸嗎?爲什麼要從婁江出海?”


鄭和微笑道:“世人都說‘蘇湖熟、天下足’,也就是說,如果太湖東面的蘇州和西面的湖州都豐收了,那天下的糧食也就不缺了。”


“不過,太湖流域的糧食經常會豐產,大多數時間根本喫不掉,但又何必運輸北上太多?不如運往太倉那裏儲藏起來,以待真正需要的時候再運不遲。”


小武突然想起一事,點頭道:“不錯。在你這個時候,明朝首都還沒有從南京遷往北京。換句話說,向北的漕運是沒有必要的。”


“所以,還不如將糧食順着婁江、先運到太倉去儲藏起來呢;等哪裏真正需要糧食的時候再有的放矢、運將過去也不遲啊。”


鄭和點頭含笑道:“正是這個道理。況且大運河疏浚工程一直尚未完工,糧食運往北方依靠海路纔是主流。”


“例如本朝初期伐遼東之時,便是將太倉的糧食裝船,從海路北上運至皮島(今屬朝鮮)一帶登陸,同時知會徵遼東大軍去港口接應。是故大明軍隊極遠可至奴兒干都司(外東北)亦無匱糧之虞,最終北元大將納哈出率蒙古軍20餘萬不戰而降!大明盡收遼東、乃至極北!”


圖表14明初伐遼東之運糧路線

【太倉->皮島】


圖表15太倉發遼東糧船之皮島登陸點

圖片來自互聯網


小武張大了口,笑道:“不錯呀。難怪明朝將國家儲糧中心,就設在長江出海口的太倉!這裏必須是朝廷儲糧中心!因爲這個名字麼,就說明它是個大糧倉呀!”


鄭和點了點頭,微笑道:“太倉之地就是因爲建設儲糧倉庫而得名的。當年洪武皇帝得到高人指點,將太倉設計得極有獨到之處。”


“戶部的官員先是使用了古法7星倉的概念來設計‘大倉’,並在此基礎上又擴大了7倍。每7個大倉合爲一組,喚作1個‘太倉’。其上再擴7倍,一共是49個‘大倉’,合計爲7個‘太倉’。”


小武驚笑道:“原來,‘太倉’是這麼來的呀!因爲它比‘大倉’還要大,所以叫‘太倉’?”


鄭和也笑道:“不錯。通常省一級的官方糧食儲運之所,有一兩個大倉,也就了不起了;更不要說能擁有一個七倍大小的太倉了。可是這裏裝滿的話,共有7個太倉、合計49個大倉,此種規模怎不讓各省望塵莫及?”


小武倒吸一口涼氣,大聲嚷道:“原來太倉竟然是這麼大的計量單位!別的地方根本用不上啊!原來僅僅是一個大倉,就已經達到省級糧食管理規模了!”


鄭和笑道:“不錯。而每個大倉內又分有7箇中倉、每個中倉又分爲7個小倉,每一級都包含了7個更小的單位,而分倉會循環輪流使用。”


小武詢問道:“爲何分倉循環輪流使用?”


鄭和頓了一下,耐心解釋道:“將糧食分倉隔開,可避免火災的蔓延和破壞。再者,每年收入太倉和運出太倉之米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去年進倉的太湖新米,按天甲倉、天乙倉、天丙倉、天丁倉的順序放滿,天字倉滿了後用地字倉繼續按順序納入倉庫。而出倉的陳米,也是先從最早放滿的倉庫順序去取,取光了一個倉後纔去取下一倉。”


小武嘆道:“這裏頭的講究不少呀?好像叫做倉庫的‘先進先出’(FIFO)原則?”


鄭和並未理會小武講話,繼續道:“這樣,一則可以讓進米和出米的行爲分開,免得千百個搬米的勞工互相干擾,出現人爲錯誤。”


“二則,也可以避免有些米剛放入不久就被取走;而有些米一放多年、卻無人去取。那樣年深日久的話,很多庫存糧食會腐爛而無用。”


“三則,如果中間某倉有人監守自盜的話,其虧空在循環開倉的情況下很容易被發現。”


小武身軀一震,緩緩點頭道:“如今的國家儲備糧庫、還經常聽說出現‘滿倉’突然變‘空倉’的現象,居然幾十年無人發現!”


“如果上面認真核查起來,總是有人偷偷放一把火---然後號稱‘走水’,‘早已不存在的糧食’就和賬本一起被燒掉了!不時有這等事情發生,可見如今的管理水平有些地方還不如明朝呢。”


鄭和哂道:“若是倉庫官員訓練有素,又怎會有如此問題?另外,每倉放滿後可即行‘封倉’,只留下很小的通氣開口;此後只允許個別倉管人員進入,每次進出均要記錄。直到數年後,輪到此倉取米,纔可將其完全打開。”


小武點頭讚道:“這樣一來,可能‘偷糧’之人幾乎無空子可鑽!”


鄭和柔聲道:“倉庫不論大小,四壁均由防火材料建成;每個大倉必開有獨立溝渠、就近接引婁江或長江水源成池,如此則不懼水火。”


“倉庫之間也要保持很遠的距離,有事則容易隔絕處理,而且中間的空地亦可用來曬糧。”


小武恍然道:“原來倉與倉之間不但管理上要分開,物理上也要保持安全距離!”


“有這樣周到的設計,萬一有一兩個倉不幸毀於水火,也可以迅速出動軍隊或消防員包圍此處,所以基本是不可能蔓延到其它倉去的!”


鄭和含笑道:“太倉糧儲乃是國家之根本,是以一切配套力求可靠、可靠、再可靠!此事在我大明幾乎無人不知。”


“另外從整體上來看,7個大明太倉所圈佔的面積極大,基本佔據了長江的婁江口周邊所有土地,所以地名才改叫太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