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听书笔记:美国为什么能疯狂印钱?

做什么最容易赚大钱?你可能想到两个,一是办企业,二是搞金融。确实是这样,我们都见过周围的朋友里边,房子买得最好,奖金拿得最多的,往往在金融行业工作,办企业虽然也可能赚大钱,但失败的风险也大,按平均概率算还是不如搞金融的。这是为什么呢?

再比如你去内陆旅游,会发现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特别漂亮,不管是机场道路、水电设施、市容市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甚至不亚于沿海发达地区,但是要问哪来这么多钱搞基础建设,知情的人会告诉你,大部分是地方政府借的,至于这些投资能不能回本,欠债能不能按时归还,那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听完今天的解读,你会对这些现象有更清晰的判断。

《现代货币理论》的作者叫兰德尔,是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相比很多拿过诺贝尔奖的学者,他名气不大,但是他代表的现代货币理论却是经济学界异军突起的力量。这个理论的英文全称是Modern Money Theory,简称MMT,是由美国、澳大利亚等一批不太知名的学者共同创立的,《现代货币理论》是其中的代表作,所以特别值得向你推荐。

为什么说现代货币理论是异军突起?其实这套理论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它的很多观点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但由于它的核心思想比较另类,甚至有点危险,所以不受主流经济学界待见,一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人发现它有独到之处,这套理论才从不受重视的“小龙套”变成了引人关注的“大明星”。

按照现代货币理论,货币不是源自商品交换,而是由于政府税收,又叫“税收驱动货币”。政府有权收税,就有了创造货币的无限能力,因此政府缺钱的时候,借债和造币是一回事。它可以通过 “财政赤字货币化”,也就是政府发债、央行买单的方式来获得调用资源的无限能力,这就是它另类和危险的地方。

2019年,美国政治新秀议员亚历山大里娅发起“绿色新政”和全民医保时,把现代货币理论看作政府不缺资金的依据,引发了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持续争论,有很多重要人物参与其中,比如著名经济学家曼昆、萨默斯,美联储前任主席耶伦、现任主席鲍威尔,投资界大咖巴菲特、达利欧等等,这些争论甚至辐射到了中国。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现代货币理论更受瞩目,因为世界经济严重下滑,各国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救市,有的甚至直接向个人发钱,比如美国向全国公民每人寄送2000美元,加拿大给自由职业者每周送450加币,澳大利亚给居民每人发750澳元等等,简直是对现代货币理论的大推广。这一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之一桑德斯的经济顾问叫凯尔顿,就是主张现代货币理论的学者,最后虽然当上总统的是拜登,但在拜登的经济计划里,照样能看到现代货币理论的影子。

所以,不管你是否愿意,现代货币理论已经对世界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越来越大,我们不能不对它有所了解。现代货币理论既是一种财富观念,又是一种政策纲领,接下来我就从两个方面,一是现代货币理论主要讲什么,二是现代货币理论是否管用,来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

首先我要提醒你,“现代货币理论”这个概念,是把“现代货币”作为一个词组、“理论”作为一个词组来理解的,也就是说它是关于“现代货币”的理论,而不是“现代的”货币理论,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现代货币最大的特点,是不跟金银直接兑换,而是由法律规定公民必须接受它,或者说是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政府信用货币,这是认识它一系列特点的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现代货币理论强调“税收驱动货币”,也就是说,货币流通是因为政府规定了某种记账单位和凭证,比如英国的英镑、美国的美元、法国的法郎等等,要求大家用它来纳税,老百姓为了交税,不得不努力去赚取这种凭证,其中有些人就算不愿纳税,但因为大多数人都需要它,也会去交换这种凭证,于是就形成了货币。

打个比方,你可以用自己的名片作凭证,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们每周上交十张名片,如果不完成任务会受到惩罚,同时他们每干一件家务活,你就付他们一张名片作为奖励,这样他们为了得到你的名片,会努力干家务活,并且彼此之间用好处来交换这些名片,这样你就在自己家里建立了某种货币体系。

你可能会笑,这不就是胳膊粗的人说了算吗?确实是这样,本质上税收驱动货币和法律决定货币没有区别,都是用暴力做后盾来实现的。但《现代货币理论》强调税收驱动货币,是要作宏观经济分析,因为税收和支出不是简单的收钱和花钱,而是代表货币的回收与发行,会有一定的后果,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又叫“主权货币体系的宏观经济学”,包括了很多政策建议。

不过你要想抓住重点的话,先记住一座“金字塔”和三位“不差钱”就好了。

按现代货币理论,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就像金字塔。最高层的货币是政府信用,只要政府信用不垮,货币就不会垮,政府信用越强,货币的吸引力越强。比如你看美元,大家都说它在超发、在注水,但它还是世界上最通行的货币,根本原因就是美国政府的信用在世界上难以替代。

接下来是央行创造的货币。央行既是政府的银行,又是银行的银行,一方面代表政府管理货币,另一方面要对普通银行进行统筹,在金融危机中充当“最后贷款人”为整个行业兜底,所以它创造的货币跟一般流通的货币有区别。

再下来是普通银行创造的货币,它跟每个人的生活相关,但很多人对它并不是真的了解。

比如我问你,银行是先有存款还是先有贷款,肯定很多人会说“先有存款”,因为按直觉来看,如果没有存款的话,银行拿什么去贷款呢?但现代货币理论告诉你,这是错的。在现代银行的运作中,贷款跟存款是同时发生的,只要有人愿意借,银行愿意贷,就能在经济中创造新的货币。

打个比方,有家新开的银行自有资本是1亿元,如果有企业向它贷款2亿元,它并不需要先拉来1个亿的存款,而只要在企业的储蓄账户上增加2亿元,同时在自己的报表上也增加2亿元就行了。这2亿元既是资产又是负债,既是贷款又是存款,结果不但不会减少银行的资本,反而能让银行资产规模增加到3亿元。

所以银行有巨大的造钱能力,以至于作者调侃说,“抢银行最好的办法是开一家银行”,你只要有一家银行,就能向指定的账户注入资金,“就像在橄榄球比赛中把比分输入记分板一样。”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为什么金融业容易赚钱,因为它有凭空造钱的能力,即便存在某些约束,也能在货币分配过程中占据很大的优势。

同样的道理,当经济中发生危机导致市场恐慌时,会出现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催账和挤兑,造成信用萎缩,资金短缺,这时候必须由央行向银行提供它们急需的资金,否则经济就可能崩溃。那么央行是从哪儿获得救助资金呢?答案你肯定想不到。

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向金融系统提供了2.9万亿美元以防经济崩溃,有记者问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钱是从哪儿来的,是不是用了税收收入? 伯南克回答说:“不是税收收入。商业银行在美联储有自己的账户,就像你在商业银行里拥有账户一样……我们只要用计算机在它们的美联储账户上标注一笔款项就可以了。”

你看,美联储作为金融系统的最后贷款人,有凭空造钱的无限能力,世界各国的央行也如此。当政府钱不够花时,有的国家的政府可以命令央行印钞票,有的国家的政府不能直接从央行拿钱,只能通过市场发国债,甚至不能让央行直接买国债。但不管怎么样,只要央行被迫承担政府职能,它就可以向政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这就产生了一个重大区别,政府收支和家庭收支不同,通常我们个人或家庭花钱的时候要考虑量入为出,不能长期入不敷出,靠借债过日子,那样的话你会被看作“败家子”,失去立足之地,而政府收支不一样,因为它有货币发行权,跟央行难以切割,从技术上说它的钱永远也花不完。

这样看来,现代社会的货币体系就像一座金字塔,从上到下摞着政府、央行和各家金融机构,每家代表的胸口上都刻着三个字:不差钱。

不仅如此,现代货币理论还向我们提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政府欠债是好事。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经济分为政府、私营和国外三个部分。按会计原理,经济活动中有人花钱就有人有收入,有人欠债就有人是债主,因此在一个国家内部,政府和私营部门的经济状况恰好相反。政府的支出就是民间的收入,政府的负债就是民间的资产,政府的赤字就代表民间的盈余,换句话说:政府越富,民间越穷;政府越穷,民间越富。这是不是出乎意料,又合乎逻辑?

既然政府不差钱,政府欠债又不是坏事,现代货币理论就提倡,国家应该主动一点,实行功能财政。政府花钱不用像小媳妇过日子一样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而是把财政收支的目标转向为社会做贡献,为百姓办好事,按原书的话说就是“用货币体系追求公共目标”。

比如,为了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政府在经济下滑时可以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以增加私营部门收入,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需求;在经济过热时则相反,通过增加税收、减少支出来回收货币;也可以通过国债的发行和回购来调节利率,稳定经济。

又比如,在经济陷入危机时,政府可以实施“最终雇主计划”,用低于市场价格的工资为失业的人提供就业,雇他们从事养护森林、修建公共设施、清理环境、社区服务等工作,在渡过危机后让他们重返企业工作岗位,对劳动力市场形成缓冲保护。

再比如,政府可以取消对工资、消费、创业的征税,而加强对污染、浪费、投机的征税,因为政府支出不依赖税收,就可以通过征税鼓励好事、制止坏事;还可以通过“预分配”而不是“再分配”——也就是给穷人送钱、而不是对富人加税的办法,来救济穷人,缩小贫富差距。

总之,既然政府花钱不受限制,它就应该为穷人提供基本保障,增加教育科技投入,修缮落后的基础设施等等,用原书的话说,“政府的钱永远也用不完……凡是技术上可行的事情,政府在财务上都负担得起,最终,一切要归结为技术、资源和政治意愿。”

说到这儿你就知道,为什么有些政治家对现代货币理论很感兴趣,又有些经济学家对它深恶痛绝。因为它几乎是在宣告,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可以不受限制,用印钞机或电脑键盘造出无数的钱,去做它任何想做的事。那么通货膨胀怎么办?历史上因为滥发货币导致经济混乱、社会动荡的教训可不少啊!现代货币理论的提倡者难道不怕吗?

对此书中提到了,现代货币理论的政策导向是在不引发通胀的情况下,追求充分就业。换句话说政府大胆花钱的时候,只要社会存在闲置资源,劳动就业不足,就不会造成通胀,而会增加产出和就业,否则它确实可能造成通货膨胀,损害社会经济发展。

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现代货币理论的观点很有颠覆性,建议也很诱人,那么这些观点和建议能不能被实际应用?现代货币理论又是如何从边缘走向前台的呢?这就是接下来我向你介绍的内容。

第二部分

首先我们不能说,现代货币理论得到了全部应用,因为那些作为现代货币理论代表的学者,并没有一个在政府担任官职或顾问,但是考虑到它的主张很合政府的胃口,并且它有“吃着香,闻着臭”的特点,政府在出台政策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借用现代货币理论的主张,也是不可避免的。

咱们来看两组数字:一是美国政府的债务,2008年是9万亿美元,2019年增加到21万亿美元,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又增加到28万亿美元;同时从2008年到2019年,美联储的基础货币从8200亿美元飙升到4万亿美元,2020年又涨到了5.8万亿美元,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

另外来看一个现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进行了四轮量化宽松,总共购买了2.9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美国政府的赤字和央行资产负债表像滚雪球一样快速增长。所谓量化宽松,就是央行出钱购买银行持有的债券,其中大部分是国债,来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在电子操作中,就是央行在管理账户上标注增加银行的备用金,减少银行持有债券,就像伯南克所说,在电脑键盘上敲出巨量的资金,结果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大,政府的发债规模与财政赤字也会升高。

这种政策日本用得更早,因为19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经济低迷,它从2001年就开始实行量化宽松,2008年金融危机后加大力度,央行每年购买国债的数量从17万亿加到22万亿,结果从2013年到2019年日本央行持有国债的比重由15%上升到47%,政府债务对GDP的比值超过200%,远远高出了警戒线。

从这些数字和现象来看,现代货币理论已经被政府实施了,西方国家越来越依赖于用增发货币、扩大赤字来支撑经济,结果怎么样呢,在部分国家看来还不错,至少没出大问题。

比如日本多年实行量化宽松,政府债务达到GDP的两倍多,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早就没治了。但是这么多年来,日本没出事,就业率和物价指数都很健康, 差不多实现了充分就业。美国也是这样,持续的量化宽松并没有带来通货膨胀,反而失业率创下了历史最低。

这就是现代货币理论受到重视的原因,一方面是上面的这些观察结果,另一方面是2008年以来,主流经济学对世界经济的重大问题解释不清,预测错误,而现代货币理论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验证。

一是通货膨胀。传统经济学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无中生有的“印钞”会带来通胀,并且用津巴布韦、魏玛共和国的故事来强化这种观点。但现代货币理论指出,这些例子是少数,原因是它们社会动荡,产能受到了严重破坏。如果一个国家的产能没有遭到破坏,只是市场总需求不足并造成失业的话,宽松货币政策不但不带来通胀,反而会提高产出、减少失业,就像在日本、美国看到的情况一样。

二是利率走势。按传统经济学的观点,财政赤字是有害的,因为政府投资会跟企业投资争利,挤占私人投资的空间,并擡高利率;而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财政赤字相当于向非政府部门增发货币,会在银行中形成更多的准备金,压低利率。比如政府支出是1000亿,税收是900亿,出现了100亿赤字,就相当于向私人部门注入了100亿的资产,增加货币供应,导致利率下跌。

那么事实是什么样呢?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大力增加政府支出,扩大财政赤字,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会加快经济复苏,同时导致高利率,但实际上,量化宽松不仅没有擡高利率,反而让利率越来越低,市场印证了现代货币理论的观点,在资本市场上信奉它的华尔街公司大赚了一笔,也让现代货币理论声名远扬。可以说是主流经济学的缺陷和误判,给了现代货币理论挑战和崛起的机会。

有意思的是,现代货币理论的支持者经常把日本作为成功案例,日本却不承认这一点。日本央行的行长黑田东彦在2019年的一次采访中说:“日本确实实施了经济刺激政策。但政府认为,重要的是恢复财政健康,使财政政策可持续。说日本依靠现代货币理论是错误的。”

你看,是不是就像臭豆腐一样,现代货币理论是“吃着香,闻着臭”,因为在主流经济学家甚至一般人看来,现代货币理论说得再好听,归根结底就两个字“印钱”,这两个字的恶果谁不知道呢,所以大部分政府机构对它的态度是敢想不敢做,敢做也不敢说。

但是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事实就显而易见了,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联手推出前所未见的财政货币救助方案,果断给居民发钱,为企业减负,利率降到接近于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成倍扩张,突破了8万亿美元,各国也快速地推出各种超常规的救助政策,现代货币理论从边缘走到了前台,就像一盘制作简单的“臭豆腐”,从街头小吃的大排档里端到了高端大气的国宴桌上。

这盘“臭豆腐”的未来会怎么样呢?从经济学界的态度看并不乐观,因为主流经济人士不看好它,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等人都明确反对它,反而是投资界人士比较认可它。

比如桥水基金的达利欧就认为,现代货币理论关于货币和财政政策协同的主张,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势,现代货币理论有可能成为主流。

达利欧把货币政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降低利率,第二阶段是量化宽松,而在央行尝试降息和量化宽松失效以后,现代货币理论的主张就会走向前台,他认为这种政策模式的转变有风险,但又是不可避免的。他这么说的时候还没有发生疫情,但是他预测下一次危机到来时,美联储会采取某种形式的现代货币理论政策,现在看他说对了。

而在反对它的人看来,现代货币理论就是一些被包装过的错误和危险的思想,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比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说,现代货币理论的价值被夸大了,一些非主流的经济学者想用来它来创造“免费的午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爱德华兹教授认为,拉美国家的教训已经给出了警示,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哪个时期,想通过无限印钞来支持财政扩张都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员麦克基宾也说,长期的财政赤字会削弱人们对美元的信心,最终断送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这些批评者的态度可以总结为一点:如果美国继续推行现代货币理论政策,不断推高债务,等到财政收入不能支付每年到期的债务和利息的时候,美元就会大幅度贬值,引发新的危机。

结语

说到这儿关于《现代货币理论》的解读就快结束了,我帮你回顾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外界评论。

按照现代货币理论,现代社会的货币是由税收驱动的,政府用什么货币征税,社会就流通什么货币,在这样以国家主权为基准的信用货币体系中,政府不用税收也能支出,银行不用存款也能贷款,央行更有无限造钱的能力,一句话,这个制度“不差钱”。

另外在政府、央行和银行构成的信用货币金字塔中,政府处在最高地位,它有无穷无尽的货币资源,并且从宏观角度看,政府的负债就是民间的资产,因此政府可以放心大胆地采用财政赤字政策,在不造成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去追求对社会有利的公共目标。

因为现代货币理论的主张很符合政府需要,所以政府在管理经济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借用它的主张,像日本和美国就试用了某些现代货币理论的药方,结果还不错,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主流经济学对很多重大问题的解释没有说服力,而现代货币理论恰恰得到了验证,这是现代货币理论从边缘走向前台、受到广泛重视的原因。

不过现代货币理论的发展还是充满了未知,一方面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它的建议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另一方面在主流经济学家和批评者看来,现代货币理论充满着谬误和危险,长期服用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它的发展只能拭目以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疫情严峻的时候,中国也出现了关于现代货币理论的争论,有学者认为中国可以效仿欧美国家,适度地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而央行、社科院的专家反对这么做,因为法律规定了中国央行不能对财政透支,反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意见占据了上风,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过紧日子,不能搞赤字财政。

一位社科院专家特别指出,中国最重要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来自地方政府债务,一旦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道路开启,央行印钞就可能被用来为地方债务买单,这非常危险。 确实是这样的,就像前面提到的,中国前些年各地政府通过发债大干快上基建项目,很有现代货币理论的架势,而中央政府对此非常警觉,专门对地方债务进行清理,把这个势头压了下去。

所以不论从政策还是理论的主流来看,中国经济离接受现代货币理论还很远。说到这儿不妨开个脑洞:既然中国如此重视货币稳定,不乱用财政赤字政策,而美国倾向于接受“大胆印钞、放心花钱”的现代货币理论,这会不会成为人民币崛起充当世界货币的历史契机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