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6聽書筆記:小心“文具刺客”!

極簡裝修

來看一種產品例子:家庭裝修。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從1998年開始啓動,第一代房屋的裝修流行過歐式宮廷風、美式田園風、地中海式、傳統中式等等。但到了今天你要是再去翻小紅書、好好住、一兜糖這類社區,會發現最受歡迎的裝修風格變了,任何一個熱門的裝修案例專題裏,十有七八用的都是原木傢俱和簡約風格。

爲什麼原木和簡約盛行呢?從我的角度理解,是因爲人跟“家”這種空間產品相處,也是會產生心力損耗的。太繁複華麗的裝修,容易讓多數人得不到真正的放鬆。你想,玄關鋪着通體天然大理石,你就不好意思亂扔髒兮兮的球鞋了;你躺在2米寬的復古銅木雕花大牀上,你也不太好意思不換一身6A級桑蠶絲的睡袍。這就讓你在居家或者睡覺這個本該最放鬆的環節裏,也不得不抽出一絲精力來嚴陣以待,讓自己得以匹配和駕馭這個空間的精美。

家這種空間產品,其實給了我們一個提醒:我們跟產品的關係不僅僅是擁有,更是相處。你在使用它的同時,它也在使用你。如果在某個場景裏,你的心力、你的能量有更重要的用途,那你的最優策略就是選擇不令人分心、分神的工具,來降低工具對你的心力損耗。

有一句雞湯很流行,叫“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也是這個意思。

那好,新問題來了:家畢竟是自己的,裝修風格可以自己說了算,可以讓它儘量簡單、輕鬆。但我們每天還是要出門的,要在各種各樣的外部場合當中穿梭:公司、公園、會展、餐廳、商場……這些場所怎麼佈局可就不是我們個人能夠說了算的了。

那怎麼辦呢?極客和霸道總裁們有一組答案,就是我常年只穿同一套衣服,像喬布斯和扎克伯格一樣,不再考慮這個問題,徹底把這種能耗從自己的清單上劃掉。

而另外一羣人——設計師,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更友好。你肯定發現過,很多頂級的設計師和藝術家在公開和私下場合都愛穿黑色、白色或者大地色系的衣服。爲什麼呢?我猜,這也是他們發現的,跟整個宇宙相處的最高效的方式。在設計師眼中,任何場景都自成美學體系,他每天要穿梭在很多場景裏,怎麼能夠做到同時都跟各種場景儘量適配,或者至少不給它們減分?

最不費腦子的辦法就是穿黑色、白色、大地色。這些基礎色,基本上可以融入任何空間。設計大師們不但有非必要能耗意識,更有一種場景自覺:會把自己當作通用元素和工具,去適配各個空間和場景。

大隱隱於市

都說到空間了,乾脆我們再務個虛,扯個有的沒的。我們從小就聽說“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

小隱士們爲什麼要隱居山林?是爲了隔離塵世的干擾,遠離喧囂纔有空去關注和思考問題的本質。這是我們上一講說的,剝離體驗、降低能耗。

那爲什麼到了大隱士階段又要回歸市井呢?這是因爲修成大隱士之後,內心已經波瀾不驚,塵世的喧囂不但無法再幹擾他,反而能夠成爲他修行的資源和養分。到了這個階段,爲了圖那點兒僻靜清幽而遠居山林,反而又沒必要了。於是,這個階段的大隱士們又會懷着一顆道心,回到市井裏,在生活裏修行。

這個轉變,就有點像玩跑酷的少年,剛入門的時候,需要在安全清靜的場地裏練基本動作,熟練以後,反而愛去挑戰複雜的城市或者山野路況,來增強自己的技能。

到了這裏,對大隱士和跑酷高手們來說,環境這種東西就又從“修心的工具”變成了體驗資源。也就是說,它的產品屬性發生了轉換,從工具型產品,變成了體驗型產品。它的使命變成了把使用者帶離原來的情境和任務,進到新的情境裏。

工具屬性轉向體驗屬性

我們來複習兩個以前講過的案例。

第一個,文具盲盒。

《商業參考》在第一季講過盲盒文具。比如文具廠商晨光出過一套“孔廟祈福”的水性筆,每根筆相當於一根運氣籤條。有的印着“高分福”,有的印着“必勝福”,有的印着“錦鯉福”“金榜福”等等,每根筆都封在一個盲盒裏隨機寄給購買者。每年到了考試季,這套筆就賣得特別好。

那考試用筆就不是工具了嗎?按我們上一講說的,越花哨不是就越影響主線任務嗎?

這是我要請你留意的一種產品思路:祈福考試筆這種設計,已經不是給工具型產品增加體驗了,而是直接轉換了產品的屬性,直接把工具型產品改成了體驗型產品。這個轉換的過程,人使用它的目的已經從獲取它的功能價值,切換成了獲取它的情緒價值。

這一季的《商業參考》在51講說過,盲盒所迴應的需求隱喻是:在有確定性保底收益的前提下,去體驗收益的不確定。

消費者是考試前正好沒筆用了嗎?還是這種筆比他們手頭的筆更好寫呢?都未必。考生們關心的也不是這個。王富貴付了10塊錢,最差也能夠得到一根筆和一句祝福。只不過不知道是哪句而已。而恰恰因爲王富貴自己沒法控制祝福的內容,反而讓這句祝福顯得更有宿命感。富貴拿着筆答題的時候,不免會想:晨光,啊不,宇宙讓我這次考高分。

你看,是不是體驗型產品。

我自己也買過工具產品來當體驗產品用。我剛啓動《商業參考》第二季的籌備工作的時候,一口氣買了5本日程表。用來記錄各種選題,有譜但沒興趣的、有興趣但沒譜的、有待完成的、已經完成的,等等。

其實我有必要買這麼多日程本嗎?從工具意義上沒有,一本就夠了。但從體驗意義上,我其實是買來給自己壯膽的。我總感覺日程表象徵着秩序,這幾本日程表的分工越細,彷彿我的專欄工程就越能夠如期推進,按期完成。

雖然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妄念,但我也非常清楚,自己下一次開課之前仍然會再買好幾本。

另一個我們講過的案例,洗地機。

我們在這一季的第6講提過這種產品。洗地機是2020年以來流行起來的網紅小家電:一個電動的、智能化的、自帶水箱的手持掃帚。

洗地機跟自動的掃地/拖地機器人最大不同就是幹活的時候人得拿着它,跟着它的工作路線走。它洗地要一小時,你也得跟着它走一個小時。

當我們用工具視角去看這種產品的時候,是覺得很不合理的:它再省力、再智能,也仍然佔用了人的時間,爲什麼它會有市場?一個用戶直接買個掃地/拖地機器人來徹底解放自己不香嗎?

我們當時也解釋了原因。洗地機提供的情緒價值並不是“拖地的事你不用擔心了”,而是“讓你拖地像做專業測繪那麼酷”。放在今天這一講的語境裏,就也是把工具型產品轉換成了體驗型產品。

汽車也是。汽車產業發展到今天日新月異了,但仍然有一批老司機和發燒友熱愛開手動擋汽車,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手動擋汽車把他們開車的目標從“抵達目的地”換成了“體驗操縱感”。這也是在從功能切換到體驗。

好。我們其實又一次從“學霸兩支筆,差生文具多”當中摸清了一點產品哲學:做工具型產品,要不起眼、不搶戲;而如果要做體驗型產品,那就乾脆把力氣用足,徹底把用戶使用產品的目的切換成獲取體驗。

而如果想讓一把寶劍殺人如麻且貌美如花,那對主人的能耗太高了,你的目標用戶羣就會變小。

這個思路拿來當產品設計的思路用,是很好用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