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2聽書筆記:如何培養出健康的自戀?

自戀可以被看作一種自我保護,所以它是每個人天生都會有的,並不能被視爲病態,反而是常態纔對。

我們之前說了,人在身體虛弱或者陷入困境時,自戀的強度會大幅提高。而我們想想,當自己陷入被動、困境、不如其他人的時候,於是生出了強烈的被他人關注的願望,不論是通過自己努力得到他人關注,還是通過求助外界得到他人關注,總的效果都更有助於自己擺脫當前的困境。

而一般來說,當一個人順風順水、功成名就之後,自戀的程度又會自動減弱。

所以,自戀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沒了它反而很危險。

影響自戀的因素

一個人的自戀主要由兩方面決定,也就是先天和後天。

先天因素,最簡單的說就是內向還是外向。

這種性格上的區別,在孩子只有兩三歲的時候就可以明顯觀察出來了。外向型的孩子自戀強度的初始值更高,內向型的孩子自戀強度的初始值更低。

但無論孩子是張揚還是羞澀,只要還是不懂事的孩子,他們的自戀強度在總體水平上都是遠遠高於成年人的。我們很輕易就能發現,每個孩子都極度渴望關注,十分討厭規則。

先天部分只決定自戀強度的起點,最終會從起點發展到哪種程度的自戀,環境與教育起決定性作用。

它決定自戀的強度的偏移程度,而且這個偏移程度可以非常大,只要環境合適,孩子的自戀程度就可以直接從後 2% 偏移到前 2%。

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顯示,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完全可以讓雙胞胎的一個處於自戀的最強端,我們通常稱之爲“自戀狂”;而另一個處於自戀的最弱端,我們通常稱之爲“自棄者”。自戀狂傷害他人更多,自棄者傷害自己更多。

從自戀強度最弱的一端來看,自棄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是獨特的”是一種什麼感覺,而且害怕感受自己的獨特,所以不願意被別人關注,嚴重的時候,哪怕是讚揚性質的關注也害怕。

他們相信,平凡才是最安全可靠的生活方式。他們會認爲引起他人的關注是自私自利的,所以哪怕在需要幫助時也不會求助,拒絕他人的關愛,所有都靠自己。但他們這麼做的時候,往往是悄無聲息的,所以受傷的主要是他們本人。

這些念頭其實和一些強調內斂、非常忌諱打擾到其他人的民族文化是高度重合的,中日韓等東亞國家的人中,自棄者的比例是比較高的。

我們再來看自戀強度最強的一端。自戀狂忽略其他人的感受,沉浸在受到他人認可和賞識的需求中,經常把他人當作隨用隨拿的工具或者隨叫隨到的僕人,所以自戀狂傷害的往往是其他人。

在憑自身能力始終無法收穫讚美和關注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選擇用不正當手段盜取一些成就,把別人的成果佔爲己有,或者通過批判別人的方式收穫自己的成就感。他們和周圍人的關係也往往不好。

英美文化中,自戀狂的例子比東亞文化裏要多得多。

儘管適度的自戀比自戀強度在兩個極端的人生活得都要好,但如果一定要把自戀最弱和最強這兩個極端區域的人拿來做對比的話,還是極端自戀的人生活得更好一些,而自棄者往往生活得最差。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

漠視型、獨裁型、溺愛型父母

爲了避免我們在自戀強度上處於兩個極端,健康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嬰兒時期,環境影響就已經開始顯現了。在孩子小時候就把他們的自戀強度推向不正常的父母,通常有三類——漠視型、獨裁型、溺愛型。

漠視型的父母會讓孩子處理所有問題,甚至在他非常小的時候就逼迫他獨立,比如十二歲就不再提供生活費了,向孩子承諾過的事也從不辦到,甚至經常不知道孩子的去向,更很少關愛,有時就像從沒生過孩子一樣。

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當他們覺得傷心、疼痛、孤獨、恐懼的時候,父母能不能及時給予安慰呢?如果沒能做到,孩子只能採取自救措施,大喊大叫,直到把不負責任的父母或者其他人吸引過來照顧他爲止。

通過這種方式緩解自己的痛苦和焦慮,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比大部分兒童強烈得多的尋求關愛和關注的行爲習慣。這就是自戀狂在嬰兒時期滋生的溫牀。

還有一種父母自己就是自戀狂,他們雖然照看孩子,但完全是按照自己腦中的設想來做的,孩子的需求完全忽略,不允許孩子向他們表達情緒和要求,不接受孩子的質疑,有嚴苛的規則限制孩子。這類父母被稱爲獨裁型父母。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自己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儘管努力呼喊、掙扎了,也沒能通過自救的方式緩解痛苦和焦慮,結果換來的可能是被責罵或者被敲打,然後他會發現,原來只有沉默、乖巧、忽略自己的感受才能免得捱揍,過得好一些。於是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無論外界刺激是什麼,都待在自己陰影裏的習慣。

孩子只有表現出任何時候都以父母爲中心,從不讓父母爲自己付出關注,自己纔會成爲被父母肯定的小孩,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放棄對自己的關注。這些都是自棄者在嬰兒時期滋生的溫牀。

還有一種父母是溺愛型的。他們會過度的和藹,無論孩子怎麼鬧都接納,哪怕違反了基本生活規範。他們雖然給孩子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孩子自由做決定,但從不設立規則,更不會懲罰孩子,經常爲孩子的不良行爲開脫。這樣過度的呵護也會把孩子往自戀狂一端推。

有的時候,溺愛並不會如此嚴重,但也很典型。比如,從孩子剛剛學會走路開始,每做一件事都是一頓猛誇,長大了依然如此,哪怕這些活動只是簡單的自己喫飯、自己睡覺、自己上廁所。

20 世紀 80 年代後的西方教育模式也在往這個方向發展。“你是獨一無二”的這種觀念深入教育者和家長心中。客觀地說,今天很多被評爲“ perfect ”的家庭作業,在 70 年代頂多是“良好”而已,而今天評價學生表現的“ good ”本質含義只是“及格”而已。但家長還是對孩子的一舉一動讚不絕口。

這樣的環境會助推孩子往自戀的方向發展,他真的以爲自己平庸的作品有什麼特別的,真的認爲自己是人類的前 2%,不斷加強自戀強度。

權威型父母

而真正健康的父母是權威型的。

他們尊重孩子的選擇,鼓勵他們表達情感和要求,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爲時,和他們進行談話或者終止孩子的行爲,甚至給予懲罰。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不斷縮小控制範圍,權威逐漸降低,在他們成熟的時候完全撒手不管。

其中,對自戀程度最關鍵的能力培養是同理心。經常讓他們設想一件事發生後,不同人是怎麼感受的,然後再做判斷——如果他的反應正確,就表揚他、鼓勵他;如果不對,就多練。這需要讓孩子融入在不同羣體中,不斷試錯。

最終孩子會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的發現與感受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並不高人一等,但在偶爾的情況下,自己還真是獨一無二的。

2020 年之後出生的孩子還面臨另外一個世界,就是他們長大後在網絡上的身份。我們今天可以見到,一個人在平日生活裏和網上的言談舉止判若兩人的例子。有的時候,我們稱其爲“鍵盤俠”。他可能在家裏、公司裏、學校裏看不出什麼特別,但在社交媒體上卻展現出自戀狂的特性。

這其實是社交媒體內容呈現的算法“培訓”出來的。一個人只要登錄了自己的賬號後,一般情況下,算法就會把它認爲適合你看的內容首先推送給你,越符合你的觀點就越有可能被你看到,於是你對很多問題的觀點都處於被溺愛的狀態。這樣的環境就是培養自戀的溫牀。

怎麼解決呢這個問題呢?解決方法就是主動閱讀。你可以選擇看紙質書或者電子書,把整本書好好看完,也可以調整網絡內容的閱讀邏輯,只看從搜索功能生成的內容,而拒絕一切手指下滑動作生成的內容。這些都是可以避免一個人在網絡中向自戀方向發展的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