牤牛村养牛热的降温

文/丘豸

今日更文上接旧文《牛殇

牤牛屯的名字没白叫,养牛的人家真是不少,满屯子两三百户,几乎没有几家不养牛的。就连学校的民办教师家里也养两头牛,充当副业。但是养牤牛的少,养母牛的多。俗话讲“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致富经。一个六百多人的小山村,竟然养了七百多头牛,人均一头还多。

养牛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了,一年种十亩二十亩大苞米,再养上三五头黄牛,不用撇家舍业地去奔波打工,小日子过得也算是挺滋润。

县里领导发现了这个村的现象。县长亲自来村里视察老百姓的养牛情况。更有记者闻讯而来,写了篇报道叫《赶着黄牛奔小康》,发表在省农民报上后。小山村一下出名了,成了县里有名的养牛专业示范村。

在县政府的倡导下,牤牛村的养牛经很快传遍了全县各个乡镇,于是,这个山区小县成了全省的养牛示范县。

养牛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各乡镇的黄牛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因此出现了一些以专门倒卖黄牛为业的贩牛经纪人。

牛养多了是好事,也是坏事。一走进村子,街头巷尾、犄角旮旯都是牛,满眼到处都是牛粪堆。走在村道上,一不小心就能踩上牛屎,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牛尿的骚味。

牛贩子的出现,激活了市场行情。黄牛的价格往往掌控在他们手中,老百姓养牛的不如他们倒腾牛的。一个个牛贩子骑着摩托车,耀武扬威地出入各个村子,对每个村的养牛情况都有了解。一旦得知谁家有要出手的黄牛,一个个就像苍蝇闻到了血腥,便蜂拥而至,早晚得琢磨到手。否则就没完没了,成天往养牛户家里转悠。

开始,他们基本都能遵守道行,规矩经营。渐渐的,有些少数不法之人,不再满足于正常的差价,开始想歪主意了。

据说,有的牛贩子以看牛为名,实际上是出去寻找下手目标了。他们的手法很阴损,戴上一只橡胶手套,外边再罩一只浸了药的棉线手套,假装看牛,用手抚摸黄牛的后背,再不就这拍拍那摸摸,指东画西地跟你讨价还价,故意压低价格,谈不妥,便假装遗憾地离开。

被药手套拍过的牛起初会感到皮肤痒,忍不住频频地去舔,结果就会慢慢中毒。这些人还可能把药撒在玉米秸秆垛上,甚至丢进牛槽子里。他们还在各个村子物色些贪小便宜的人,给点好处,好给他们通风报信,然后再上门以极低的价格把黄牛买走。这种手法可谓缺德带冒烟,简直丧了天良。

开始,人们根本不知道,以为是牛得了传染病。眼瞅着一家家的黄牛病倒,找兽医看也治不好。为了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面对牛贩子给出的低价,也是无可奈何,只好认宰,总比死了要强些。

这种现象波及了全县各地,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创,各地的黄牛存栏量急剧下降。两年间,牤牛村的黄牛数量由七百多头,骤降到不足七十头了。

这种现象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责令G安部门下大力度侦查。经过大半年的时间,终于破获了几个作案团伙,逮捕了一些不法牛贩,扼住了罪恶的势头。

但是,老百姓经受这场几乎倾家荡产的打击,养牛的热情已经消耗殆尽,加上黄牛市场的萎缩,黄牛价格持续低迷,养牛已经不再是老百姓的选择方式,昔日的养牛村成了无牛村。老百姓开始背井离乡,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

另外,在养牛业蓬勃发展的几年中,由于过度放牧,山上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林业部门开始限制放牧,要求农户实行圈养。这就意味着需要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增加养牛成本,也是老百姓不再养牛的原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