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古和崇洋一樣,都是病

有朋友問:爲何現代人取名都是梓萱、夢涵之類的,不能像古人一樣在《詩經》、《楚辭》、《論語》、《周易》裏面取?


這個問題角度有些刁鑽,顯得有態度,但實際上一塌糊塗。

爲什麼取名字就一定得從《詩經》、《楚辭》、《論語》、《周易》裏面去取?

爲什麼就不能取四字名字,英文名字?

現在的通用取名用字,取時尚、有意思、簡體詞彙作爲名字代號有何不可?

有朋友就會說,我這是愛好傳統文化啊,你居然敢唱反調?

喜歡古文化,身體力行地踐行,都沒有問題。但是希望把它發展成爲一種文化趨勢,就是一種逆時代而動的潮流。

漢服好看吧?爲什麼沒有政協代表提出議案,讓全民迴歸漢服?

毛筆字好看吧?爲什麼國家官方不採納使用?

詩歌有意境吧?爲什麼高考作文寫詩會直接零分?

時代在進步,很多東西雖然華美,但是在單向往前的時光旅程中,註定成爲一種美好的回憶。

可以成爲個人憧憬——就好像小屁孩都期望穿越回古代,遇到英俊帥氣的皇阿哥一樣,但是沒有誰會真的去跳井、去跳樓嘗試,頂多不過做做夢罷了。

分清小說和現實的維度,小孩子都能做到,爲什麼這麼多成年人、甚至文化工作者卻做不到呢?

食古不化,就算在古代也是笑話。恢復古制與古代文化復興,和穿越一樣是可笑的話題。

我們提倡的是中華民族復興,雖然包含了傳統文化,但更多的是舊瓶裝新酒。漢文化下面掩蓋着是重新屹立在世界東方的雄心,靠崇古、崇洋都是做不到的。反崇洋,是提高民族自信心,而反崇古,同樣是提高自信心。

崇古病,和崇洋是一個科目。

厚古薄今,目光短淺之人罷了。

不論從任何方面,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當代人已經超出了古人百倍之上,只不過因爲科技與哲學的發展太過宏大,當代中國人適當地拋棄了部分於人、於國不便利的舊思想意識,融入世界、融入地球村的大發展之中,這是好事。

文化的眼光,要尊古,但是不要崇古。古人的精神思考、文化產物有專精之長處,但是和現代人的廣博雜卻無法相提並論。

扯得有些遠,至於爲什麼都用“梓萱、夢涵之類的”爲小孩取名字,這是一種世俗文化。取名字本身就是一種世俗文化,名字,不過是個代號而已,關鍵還是這個代號所代表的人。歷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改過名字,你記住了他們改後的名字,其實全因爲他們的豐功偉績。他們改名字,是因爲身份上來了,知識豐滿了,覺得父母給的代號不匹配身份,從多角度考慮,才進行了名字變更。

有那麼一二十年,武俠、愛情文化影響了一兩代人,而且是以最世俗的小說、電視劇形式影響了最容易被影響的那一部分人。這一代人中很多人當了家長後,以金庸、瓊瑤小說主人公的名字方式爲孩子取名,那是一點都不讓人意外。更何況金庸、瓊瑤小說中的主人公名字,很多本身就是來自古籍,天然附帶了濃厚的古風文化色彩——你要說源頭,不還是《詩經》等古籍裏來嘛,只不過因時變化罷了。

這和建國初期,叫“建國”、“建軍”的人一掃一大把,是一回事。

一個人,生在當代,活在當代,死在當代,用當時代的字,選擇符合當時代的事件、意象來作爲指稱代號,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現在還有誰像古人一樣熟讀四書五經,裏面的字應手而來呢?即便可以,也沒有必要。

爲小孩子取名字只不過代表了父母的期許,當下的年輕父母,既沒有傳統文化的知識積累,也沒有讓小孩子朝這方向發展的興趣,自然對孩子的期許不會向古人致敬,代號當然千姿百態,不一而足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