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訣3.7.7太倉人聯歡---麻將之鄉

3.7.7太倉人聯歡---麻將之鄉


小武訝道:“原來太倉還有別的名字?它以前叫什麼?”


鄭和柔聲道:“叫做‘鎮洋’。這說明在大元朝之時,此地對於航海的作用已經凸顯了出來。只不過那時這裏的船隻還不夠大,而且都是跑上洋航線、去日本或高麗。但是自我朝開始,鎮洋這裏出發的大海船,主要會跑下洋航線,向南方洋麪出發。”


小武點頭道:“原來如此。因爲鎮洋頂替了泉州,是吧?而這兩個名字起的都好,鎮洋和太倉,不正好說明了本地的兩大功能?”


鄭和微笑道:“不錯。而且我對太倉人非常瞭解。當地老百姓的數量雖然不少,不過職業基本只有兩種:要麼跟航海造船有關,要麼跟糧食儲運有關。”


小武疑惑道:“其實我蠻奇怪的,你對航海造船這方面比較瞭解也就罷了;但何以對糧食儲運、似乎也很在行?”


鄭和笑得很怪異道:“因爲在太倉這裏,遍地都是糧庫的庫丁;而我手下的船工、水手不可能不跟他們打交道。只要船隻一回航靠岸,他們馬上就會跳上岸去,各自找到相熟的庫丁(倉庫管理員),一起喝酒打牌賭錢。”


小武點頭道:“水手們上岸去喝酒、賭錢,這個我很理解。畢竟海上歲月漫長而無聊,發泄一下也無可厚非。可是船工們爲啥要去找倉管一起玩耍呢?再者我也不明白,做倉管的那些人應該是安逸求穩的性格吧?又怎會和遠洋搏命的人玩得這麼好呢?”


鄭和呵呵笑道:“你有所不知,太倉的庫丁成千上萬,而且因爲工作、值班的緣故,他們習慣於日夜顛倒地工作和娛樂。並且與別處之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們大都擅長使用火銃。”


見小武張大了嘴,鄭和微微一笑,解釋道:“這裏的糧庫極大,所以除了米多、人多以外,還有一多,是鳥多。”


“糧食堆得如山如海,所以招來的麻雀也是如海如山!遠遠望過去,天空黑壓壓一片,極其壯觀的麻雀覓食景象是別處都沒有的!”


小武恍然大悟道:“哦,這些麻雀是非打不可的,不然糧食的損耗可大了去了!難怪倉管們都擅長使用火銃!這麼說來,太倉人中很多都是用槍高手?”


鄭和點頭道:“不錯。所以官府也一直懸賞去打麻雀,所以幾乎所有的庫丁都自配鳥銃,平日裏打下的鳥兒,用繩索每十隻串成一索,可拎去官府換賞錢。”


小武有點奇怪,道:“你爲何會關心這個?就算倉管裏面出現了槍法如神的狙擊手,又與你或者水手何干?難道你要帶他們去航海?”


鄭和微笑道:“不是的。我只是說明一下,由這種打鳥的遊戲衍生出的一種牌九---也喚作打麻雀牌,在太倉極爲流行。”


“最初因庫丁日常以四人一組、比賽打鳥爲樂;後顧及室外或颳風下雨,並且夜間無法打鳥;故改爲四人一桌,在桌上打鳥爲戲取樂。”


“此桌上打鳥之戲,即稱爲打麻雀牌。自庫丁發明以後,太倉無人不喜歡此牌戲,無論是船廠之工人,亦或遠洋之水手,皆一學就會。從此有空就日夜打牌,押寶賭錢、樂此不疲。”


小武大爲驚訝,思索道:“難道你說的就是打麻將?不錯,好像也有人叫它做麻雀牌的。這種國粹我當然也很熟啊,但我從來不知道、此流傳千古的遊戲竟然是由明朝的太倉人民發明出來的!”


鄭和眉頭一挑,稍有驚訝道:“你也很熟?你也會打麻雀牌?”


小武不假思索道:“是不是分爲萬、筒、索三種牌的?從一到九各四張牌,對嗎?憑什麼你說這是桌上打鳥之戲呢?”


鄭和微微一笑,道:“你果然玩過此牌戲。但你是可知道,萬、筒、索代表什麼含義?”


見到小武疑惑的目光,鄭和也不賣關子,直接解釋道:“筒子的圖案是圓的,代表了鳥銃的子彈橫截面;一筒到九筒代表用了幾顆子彈。索子圖樣是長條繩,將十隻麻雀綁成一束,就是一索;一索到九索代表收成是多少束麻雀。萬字的意思是錢;一萬到九萬代表最終拿到手的官府賞錢有幾多。”


小武聞言大驚,道:“不錯。麻將牌果然就是太倉人發明的麻雀牌!我想起來了,一索牌上的圖案不就是麻雀嗎!只不過繪畫功夫不靈的話,把麻雀畫成了小雞也很正常呀。”


圖表16麻將(麻雀)牌的起源含義

圖片來自互聯網


轉念一想,小武又問道:“那麼東、南、西、北風呢?這是什麼意思?”


鄭和柔聲道:“這即是說,不管什麼天氣,不管刮哪種風,都可以比賽打麻雀!”


小武又好奇道:“那麼中、發、白呢?又是爲了什麼?”


鄭和又奇怪地笑道:“那是說,打中了麻雀就發財,打不中就白板。”


小武哈哈大笑道:“果然如此!鬧了半天,麻將牌就是一個桌面版打鳥遊戲!難怪賭神也可以叫做‘雀聖’啊,不愧是打麻雀的絕世高手!”


鄭和淡淡笑道:“太倉的確有不少‘雀聖’,遠近聞名。而且不論男女老幼、大多數‘雀聖’都是庫丁。也許庫丁們真對此牌戲有着職業天賦,所以水手們在牌桌上完全不是對手。當然,水手們也可能喫虧在出洋以後、無法繼續操練此技,所以打牌水平普遍要低一些。”


“只是在回返港口、終於上岸以後,水手們根本抵受不住誘惑,也不肯承認自己水平低,故在與本地麻雀高手的‘聯歡’中不斷博戲,並且損失慘重。他們中很多人好不容易在海外賺了錢財回來,但甫一上岸便輸個精光,只好再次回到船上,等下一次出海回來後再翻本。”


小武哈哈大笑、笑聲聲震屋瓦,連聲道:“這還能翻得了本?下次回來不還是輸個精光?麻將打不過人家就是打不過人家!現在我明白你爲什麼要連下七次西洋了!即使你自己不想去,那些輸光的水手也要催着你去!”


鄭和嘴角微曲道:“一般來說,我倒不反對船工們去賭牌九,因爲窮一些也是好事,更能堅定他們繼續出洋的決心。不過有的時候,也會造成一些特別的後果。”


“我前後七下西洋,其中六次去了爪哇島。記得第四次去時,在爪哇西一個叫安恤的地方(在雅加達),船隊的一個廚子喜歡上了當地一位舞女西迪瓦蒂、隨後喜結良緣,正式向我告辭,說是從此留在那裏安家、不回大明瞭。”


小武訝異道:“這個恐怕是……人家個人的選擇?有的廚子已厭倦了海上生涯,想成家了,同時退出江湖,有什麼問題嗎?”


鄭和撇嘴道:“從表面上看,他與爪哇女子情投意合,我當然也不會反對,還留給他們夫婦兩把寶劍作爲新婚賀禮。不過從根源上講,我知道那廚子最是好賭---他在太倉還欠着一屁股賭債呢,所以也不願意回去了。”


小武忍俊不禁,再次哈哈大笑道:“不錯,真是這麼個理兒!反正中國廚子肯定有一把好手藝,在爪哇島搞定老婆、開拓市場,開個大飯店什麼的肯定沒問題!這可要比重回太倉、面對一羣債主,強得太多了。”


鄭和輕嘆道:“後來再去安恤的時候,見當地人造了一座三寶水廚廟(也叫忠義之船廟、大伯公廟、浪迎廟),還把我給的兩支寶劍供奉在那裏---也算是我和下屬之間有始有終吧。”


“不過此事對船隊的影響不小。尤其是我本人的廚師聽聞此事後,居然也有樣學樣,到了巴厘島後喜歡上了金達曼尼山,求得了我的批准以後,就在那裏安了家(即鄭和廚師廟)。”


“到底多年來喫慣了他燒的飯菜,我也甚是傷感,隨即下令船工們幫他建造了新家,還在周邊種下了很多荔枝樹才走。因爲他的拿手絕活就是一道‘荔枝雞’,然而爪哇島和巴厘島以前都是沒有荔枝的。”


小武奇怪道:“爲什麼有些船員和廚子不願意回中國呢?是不是你們在海上漂泊的生活太久了?撇除欠債的原因不說,他們是否習慣了海外的生活,而不太習慣國內的生活了呢?”


鄭和沉默了一會兒道:“如今說與你知曉,也不打緊。我召集了大明東南的航海人士後,發現其中相當部分都是回回。”


“考慮到大明朝到底是漢人當道,行事以儒爲綱,將來回教徒的命運着實難講;所以若他們想要移去外番,我也不願阻攔。何況我們在航海中發現,許多前輩移民早在大元滅時已經跑去外洋生活了。”


小武這才明瞭,喃喃道:“果然元朝的四海一家風格,明初在文化上仍有延續;但到了明朝的中後期、或許會迴歸儒家保守思想,例如理學什麼的。”


“不錯,你還是很有預見性的。而且你既然信回教,你的廚子當然也是回回……”


鄭和又道:“永樂帝本人是信道教的,有人亦稱他爲北方真武大帝轉世。他還因此敕封了湖北武當山真武觀,當作本尊供奉。”


“而我有幸被道衍師收入佛門,然後方能更進一步爲大統領。這一切都表明,回回在大明的日子可能會每況愈下。”


小武緩緩點頭道:“在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回教的發展前景並不太佳……”


鄭和柔聲道:“所以,若是任何回回想要離開華夏、另謀出路,我一貫是廣開方便之門,還特別爲他們指點海外安身立命之所。”


“不過,非回回的唐人移民外番,則要視情況而定。有些是作奸犯科之人逃亡海外,雖爲唐人、亦屬對頭。有些是前朝去海外拼搏謀生者,則爲良民。例如呂宋羣島一帶早有許多閩粵唐人移來,大都篤信道教神祗、心向大明。”


小武點了點頭,道:“原來如此。不過,作爲規模宏大的下西洋運動的總髮起人,永樂皇帝朱棣是怎麼想的?他爲什麼要出那麼多錢、那麼多船和人,讓你們去訪問海外各國呢?”


鄭和柔聲道:“永樂皇帝是一位氣魄宏大的皇帝,但大明天下臣民未必瞭解。加上靖難之役的合法性,很多人暗地裏頗有非議,皇帝心裏也明白。所以他也終身勤政,迫切希望幹出一番事業、有大大超越前人之處。”


“比如,永樂五年成書的《永樂大典》,就證明皇上可用很短的時間主持編纂出、超越歷朝歷代的中華百科全書---而不是光會戕害‘讀書種子’,讓讀書人無書可讀!”


小武點頭道:“原來如此。《永樂大典》的權威性的確比清朝的《四庫全書》強太多了,至少不會去肆意刪改古書的內容。”


“同樣,永樂帝是否希望---通過寶船下西洋運動來標新立異,從而讓中華上國的威名遠播異域,大大超過前朝?不錯,若是能超越元朝的海上商船規模,那也着實是了不起了。”


圖表17太倉瀏河鎮之鄭和下西洋起錨地

圖片來自互聯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