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蕭何:心腹與大患之間

輔助劉邦擊敗項羽、奪得天下、建立漢朝的功臣裏,蕭何、張良、韓信被稱爲“漢初三傑”。

之所以這麼歸納,大約是源於劉邦在剛剛擊敗項羽,定都洛陽後所說的一段話: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記》

這段話裏透露了兩個信息。

第一,張良是其中唯一有字的,字子房,蕭何和韓信沒有。這大約是因爲張良是韓國國相的相二代,貴族身份。而蕭何和韓信卻是民間百姓,雖然有很多學者推測韓信是沒落王孫,但從無字來看,至少這兩人目前的階級成分的確是無法和張良相比的。

第二,劉邦認爲,從出謀劃策、處理內政、攻城略地方面來衡量,張、蕭、韓是各自領域內不世出的天才,足以相提並論,並把其他人遠遠甩在身後。

並論是並論了,不過從和劉邦的關係來看,三人又各有不同。

對於劉邦來說:張良是心腹,韓信是心腹大患,而蕭何介於兩者之間。

同樣在劉邦帶出來鬧革命的沛縣團伙裏,蕭何也是最特殊的一個,其他如樊噲、曹參、夏侯嬰等人,劉邦都可以當兄弟一樣無所顧忌,但和蕭何,還略有一些尊重和距離感。

他們之間的交情,應該在劉邦還是遊俠身份的時候就開始了。當時沛縣還屬楚國,而劉邦在偶像信陵君、兄長張耳的感召下,也任俠鄉里。這樣的生活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在違法邊緣試探,而蕭何作爲沛縣主吏,經常庇護着劉邦。

高祖爲布衣時,數以吏事護高祖。——《漢書》

再到沛縣被秦國拿下,在法家理念下,遊俠生活被禁止,人到中年的劉邦只好也去考試當了亭長,他的頂頭上司正是蕭何。劉邦鞍前馬後地跟隨,對蕭何的尊重和距離感應該都是這段時期逐漸鞏固起來的。

反過來在蕭何眼裏,看這位屬下也有些矛盾。一方面他欣賞劉邦的人格魅力,在劉邦負責押送本縣刑徒時,別人都送三百錢,他獨獨贈送了五百錢。另一方面他又覺得劉邦有時喜歡吹牛,不切實際,所以他也勸呂公慎重地結交劉邦。但這種認識應該隨着後來起義的進程改變了,看起來,所謂的不切實際只是因爲小小的沛縣拘束了劉邦的大志。

陳勝起義後不久,蕭何和曹參作爲沛縣衙門的兩位主要當差,就開始和縣令一起商量也反秦。反秦需要兵力,蕭何和曹參適時地進言:聽說當年的亭長劉邦,押送犯人去徭役時,因走失了一部分人,所以現在他帶着剩下的人躲在山裏呢,我們可以叫樊噲去把他的一百多人叫回來。

之所以叫樊噲去召回劉邦,是因爲樊噲是劉邦的連襟,肯定知道劉邦的躲藏之處。而蕭何和曹參知道得也這麼詳細,可見平時也沒有少和劉邦暗中聯絡。

等到劉邦帶着人馬趕到城外,縣令反悔了,他決定反秦肯定是要趁機撈個功名,這時他可能忽然意識到劉邦手中有兵,一旦進城自己就沒戲了。但後悔已經來不及,城內都是劉邦的親信、當初做遊俠時結交的兄弟,很快就殺死縣令,開門放進劉邦和一百多手下。

論身份,這時蕭何和曹參都比劉邦要高,但起義軍首領的位置還是交給了劉邦。從《史記》的說法來看,是蕭何和曹參怕起義萬一失敗後擔責。初學歷史的人也很容易認爲:知識分子果然怕事。事實上,讓劉邦爲頭並非沒有其他因素在其中。鬧革命需要隊伍,而目前這支隊伍本來就是劉邦從芒碭山中帶來的,他不做首領誰做。

從起義開始,蕭何一下子從劉邦的上司變成了臣屬,這種心態的轉變需要他們兩個人共同來調整。

對蕭何的內政能力,劉邦是絕對放心的。當年蕭何曾在秦國治下年終考覈時得過全郡第一,有調入中央任事的機會,他自己放棄了。所以劉邦在當漢王后東征,其他兄弟都帶在身邊征戰,只把蕭何留在後方負責政事,而蕭何也果然不負所托,把戶籍、人口、賦稅整理得井井有條,保證有源源不斷的軍糧和兵力輸送過前方的劉邦,甚至把當地的少數民族板楯蠻(注①:賨(cóng)人,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又稱寅(yín)人、板楯蠻)等徵發到了前線。

不過長居後方也讓蕭何逐漸處於危險之中,劉邦在疑心方面不算是特別過分的,問題是他長期在外親征,又屢屢和項羽戰局僵持,前方受挫,不免擔心後方是不是會生變。更何況對蕭何雖然敬重,但兩人其實從來沒有推心置腹。

精明的蕭何自然也深知這點,所以他的後半生除了料理政事,剩下的所有時間,都在竭力化解劉邦的擔憂。

漢王三年,劉邦在前線頻頻地派遣使者問責蕭何,蕭何趕緊把家族老小能打仗的全部送了過去,以示沒有異心。這一舉動令劉邦十分放心。後來論功時,諸將紛紛表示:我們披堅執銳,攻城略地,大小數十戰,憑什麼蕭何功勞在我們之上?劉邦就以此事爲例,說諸位功臣你們最多也就家族兩三人隨我出征,只有蕭丞相舉族出力,功高莫比。(注①:《漢書》:且諸君獨以身從我,多者三兩人;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十一年,劉邦在外平定異姓諸侯王,蕭何在關中協助呂后誅殺了韓信。劉邦在前線聽聞這一消息,又驚又喜,馬不停蹄派人封賞蕭何,又派了五百人,號稱是爲蕭何守衛相府的。蕭何知道這五百人說是守衛,實際與監視無異,一旦有變,就可能變成剿滅自己的武士,於是辭掉封賞,反而捐出自己的財產來支援前線作戰。劉邦終於又放下一顆懸着的心。

十二年,劉邦親征英布,一邊打仗,一邊不斷地派使者回去問:相國最近在幹什麼呢?使者稟命說:還和過去一樣,撫慰關中的老百姓呢。門客勸說蕭何道:您大概離滅族不遠了,身爲丞相,功高無以復加,還和百姓的關係一直這麼好,就不怕陛下猜疑嗎?聽完勸告,蕭何立刻開始故意行惡來自毀聲名,向劉邦表示自己並不得民心。劉邦果然非常高興。

但即便如此,平定了英布但中箭傷重的劉邦還是在死前給蕭何了一個下馬威,將他收押關進監獄。儘管很快就釋放,至少信號已經傳送給蕭何了,不要以爲你曾經是我上司照顧過我就可以自矜,不要以爲你功高我就不會治你。在帝王的天下面前,舊日情分、功勞苦勞都比不上安分做人。

說到底,劉邦始終是對蕭何既感恩又有距離感的,他在初行封賞時,給曹參封了一萬戶食邑,張良更是可以自擇三萬戶,而名義上號稱功最大的蕭何,最初只有八千戶,只是後來才逐漸在各種因素下加了一部分。

蕭何臨終前,推薦了後期交惡的曹參繼任相國,這是因爲他知道曹參征戰一生,滅兩個諸侯國,取一百二十二縣;俘獲諸侯王二人,諸侯國丞相三人,將軍六人,在劉邦死後不穩的時局裏,唯有曹參可以服衆。對於那個曾經跟在自己身邊鞍前馬後、後來對自己既信任又防備的沛縣劉季,蕭何沒有一分虧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