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訣3.7.10鄭和的意志---再造馬來世界

3.7.10鄭和的意志---再造馬來世界


小武赭顏道:“我有些誤會你了。之前我聽過一些留言,說是鄭和在海外專門剿滅華人。這造成了東南亞華人的勢力大大被削弱。因爲海外華人若是成了氣候、又利用當地資源反明的話,後果會非常不堪。這個謠言所指的就是舊港陳祖義的勢力吧?”


“不過這種說法也是流傳甚廣,600年來不絕於耳。流言說是跟陳祖義有瓜葛的華人勢力甚多,所以如果建文皇帝待在南洋的話,必與其有聯繫,因此爲你所剿滅。這就在客觀上造成了海外華人的一場浩劫,結果便宜了土人。”


鄭和嘆息道:“陳祖義的勢力盤踞在南海數十年,盤根錯節、牽連甚遠。他也曾是正牌的渤林邦國王和舊港宣慰使;我雖屬虛以爲蛇,但難說其中牽連多少無辜。只是爲了南海的數十年安全,也就只得如此,全體剿滅之。”


“說來始於大元,海上就一直有強人盤踞。比如元末的方國珍就是當世第一大海匪,長期盤踞浙江,打劫過往商船。朝廷屢剿無用,大小官員都屢次被他捉去,被迫爲他說話,主張朝廷招安。可封了官他也不去上任,一直待在海邊和海島逍遙。我大明太祖皇帝也很長時間都拿他無法呢!陳祖義不過是跟他學罷了。”


小武點頭道:“我明白了,你是怕陳祖義變成另一個方國珍,長期捏着南海航路的脖子、予取予奪,各國包括大明都是毫無辦法。所以不得不除惡務盡,也就顧不得他的手下有很多華人了,不然說不定又出現下一個陳祖義。”


鄭和微微點頭道:“好在有施進卿接任舊港宣慰使以及渤林邦國國王,他的資歷人望倒也不錯。只是此時渤林邦國的規模比梁道明時期小了些,更比不上以前三佛齊國的全盛時代。”


小武皺眉道:“原來的三佛齊(Samboja)是被滿者伯夷國(Majapahit)滅掉了,對嗎?”


鄭和柔聲道:“不錯。所以我對爪哇一帶,一直是有些戒心的。雖然可用回教來滲透滿者伯夷的核心地區,不過那肯定需要很長時間。而萬一滿者伯夷又出現了一二個雄主,他們第一步外擴,肯定是奔着三佛齊(蘇門答臘島)而來的。”


“所以對剛立住腳的舊港宣慰司,我還有些擔心。後來船隊又造訪了亞齊和滿剌加等地,我覺得其中滿剌加(Malacca ,馬六甲)纔是南海最咽喉的要地;所以打算把下一個官倉、也是最大的一個補給和貨運中心設在這裏。”


圖表28馬六甲海峽兩側的關鍵控制點

【舊港、亞奇、馬六甲的分佈】


小武點頭笑道:“我記得馬六甲有很多跟你有關的遺蹟,應該說這座城市跟你緣分很深?”


鄭和微笑道:“應該說,滿剌加(馬六甲)可能是我七下西洋的最大發現了。對大明海外之域來說,我們要的是南海主航道的安全,以及針路兩側、東洋和西洋的平衡。”


“針對這兩個目標,沒有比滿剌加更合適的控制點了。它所在的位置可以扼守南海海峽的最窄之處。同時附近大國的勢力,比如北方的暹羅勢力與南方的滿者伯夷勢力,在這裏基本達到平衡。”


小武身軀一震,正色道:“你的意思是,大明掌握了這裏,等於掌控了整個馬六甲海峽!同時,利用北方的暹羅和南方的滿者伯夷彼此的地緣矛盾來相互牽制,就可以立足於區域夾縫之中,長期屹立不倒?”


鄭和點了點頭,笑道:“把暹羅和滿者伯夷比作天平的兩端來看的話,滿剌加正是中間的平衡點。把外洋(印度洋)和內洋(太平洋)也當做天平兩端的話,此處還是中間平衡點。所以,若大明不取此要害,又要留給誰呢?”


小武連連點頭,道:“有道理!那麼你們在馬六甲是怎麼做的呢?”


鄭和柔聲道:“首先,佔據着滿剌加的土酋名叫拜裏米蘇拉(Parameswara)---他原本是三佛齊王子,出生在巨港。之前因爲滿者伯夷滅了三佛齊,他逃去了淡馬錫;後來又因滿者伯夷和暹羅輪番入侵淡馬錫,只得再逃他處,最後落腳在滿剌加。”


小武一震道:“馬六甲的開國國王?我知道他家的歷史!以前在學柬埔寨上古時候的扶南王朝時提到過!他家本是扶南王朝後裔,花費千年在南海完成了順時針大滿貫爲王之旅!”


“當扶南王朝被真臘推翻後,王室後裔流亡去了爪哇島開創了夏連特拉王朝;再被爪哇的馬打蘭王朝所滅後,又去了蘇門答臘島入贅了三佛齊王國;三佛齊被滅後又輾轉到了馬來亞半島,最後建立了馬六甲王國(滿剌加)。”


圖表29拜裏米蘇拉的家族流亡路線圖

【扶南王族大滿貫之旅的後半部分】

圖片來自互聯網


鄭和微笑道:“原來如此,不過我也已發現他是個有政治眼光的人。永樂元年,我的前任尹慶曾帶他來南京面過聖,當時皇上已打算冊封於他;等我們船隊去過滿剌加後、更堅定了這一想法,正是冊封其爲滿剌加國王。”


小武詫異道:“你的前任?尹慶是誰?”


鄭和柔聲道:“尹慶也是個宦官,而且是前輩使者。就在我剛出使暹羅和日本之時,他已兩次出使過西洋。所以在我正式下西洋之前,已經從他那裏請教了不少滿剌加、蘇門答臘和古裏(印度)的情況,做到了心理有數。”    


圖表30南沙羣島之尹慶羣礁

圖片來自互聯網


小武這才明白,點頭道:“好吧。不過你既然認識到了馬六甲的重要性,何不派人直接拿下此地?又何必依靠那個拜裏米蘇拉?”


鄭和微笑道:“我們初來乍到,又何必做那不成熟之事?何況,滿剌加、彭亨、丁加奴、檳榔嶼等地一直都是暹羅的藩屬;若大明直接奪取此地,必與暹羅直接衝突,故很是欠妥。”


“相對而言,扶植一個有些許野心的馬六甲國王,由他來對抗暹羅南擴勢力,對大明來說、纔是成本最低的一個落腳辦法。而拜裏米蘇拉這個名字的梵文意思是‘至高無上的君主’---我也時常捧捧他,讓他不甘居於暹羅人之下。”


小武微笑同意道:“這樣說也是合理,那麼你們與拜裏米蘇拉的合作是否愉快?”


鄭和笑着點頭,道:“還不錯。當然,我要求拜裏米蘇拉放棄佛教、加入回教,這樣才能保證他將來不會倒向暹羅,出賣我們。”


“同時,我也給拜裏米蘇拉一個承諾---將彭亨、檳榔嶼(檳城)、吉蘭丹、丁加奴等地都歸他管轄。因爲那些邦的海邊都有回教社區,只要我們船隊前去宣導一番,不難讓他們停止向暹羅進貢、改向馬六甲進貢。”


小武“譁”地一聲驚道:“馬六甲王國竟然是因爲了你,宗教才轉‘佛’信‘回’的?你真是決定了馬來西亞的未來呀!”


鄭和淡淡地道:“之前,拜裏米蘇拉每年要向暹羅上供40兩黃金,才能在馬六甲安穩當個土酋。如今,我可以給他一個跟暹羅國王平起平坐的地位---不但不用再向暹羅進貢,反而周圍土邦都得向他進貢。這樣他如何不肯?”


“雖然拜裏米蘇拉家族原本世代都信奉佛教(也信婆羅門),但如今改習回教也很認真。相信假以時日,滿剌加與暹羅再難合併。”


小武倒吸一口氣,又驚又佩道:“不錯!對後世來說,你等於培養出來了一個馬來西亞!導致暹羅的佛教勢力被排除出了馬六甲海峽,這等深遠的戰略謀劃真是駭人聽聞!”


鄭和柔聲道:“第二次下西洋之時,我再次前去暹羅,送還其被安南關押的使者,同時調解其與占城、滿剌加、蘇門答臘的糾紛---其實是去示威而已。”


“我輕描淡寫地講述了上一年大明消滅安南國的原因和經過,看得出暹羅國王十分恐懼。也是籍此餘威,我們才迫其答應、滿剌加周邊爲大明的藩屬國,從此無需向暹羅進貢。”


“其後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下西洋後,滿剌加國王都攜妻、母等500餘人,隨我同行回國入貢。最後一次時,滿剌加國王投訴暹羅又侵犯吉蘭丹、丁加奴等地,永樂帝再次下旨給暹羅,要求制止此等行爲。”


小武哈哈大笑道:“原來馬六甲是抱緊了明朝這條大腿,才能坐穩在馬六甲海峽的地位!不然的話,暹羅真容不下他!”


鄭和柔聲道:“第三次下西洋時,我決定正式在馬六甲設立‘官廠’!從此,‘中國寶船到此,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


“寶船大隊返航回國之前,各分船隊須‘回到此處取齊,打整番貨,裝載船內’,停泊候風,一旦‘南風正順,於5月中旬開洋回還’。”


圖表31鄭和之後馬六甲王國建設的清真寺

圖片來自互聯網


小武詫異道:“原來你們每次出西洋、回中國的航行時間都是大致固定的,跟南海一帶的季風完全匹配!你到底是個航海大家,將一切策劃得井井有條呀!”


“在馬六甲設立官廠一事,真是點睛之筆!這裏是下西洋航線上、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中轉站和物流中心。依我看,不僅對中國船隊而言,轉運港的倉庫中心甚至還可以租給其它國家商船使用,光收租金都能發大財!”


鄭和笑道:“官廠裏面貯存的貨物,都是在西洋各地分散買來的高價值物品,只要能順利運回大明,必有數倍得利!”


“故我派遣軍隊謹守寨柵,同時注重防火、如太倉一般。再令拜裏米蘇拉派遣馬來土兵至外圍防範,如此則大略可保萬無一失了。”


小武嘖嘖驚歎,道:“如果明清兩朝的中國高層、都明白你的想法的話,我們就應該永遠控制馬六甲官倉,如此則擁有馬六甲海峽極大的海洋軍事和經濟利益!”


“其實,後代的英國人、美國人長期佔據着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這幾個海洋咽喉的飛地,都是跟你學的!你是他們的師父!”


鄭和淡淡道:“當然,要維持這個海峽還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能夠鎮住暹羅和滿者伯夷這南北二大國纔行。暹羅國王顯已不敢造次,但還得控住三佛齊、制衡爪哇全島。”


“此前永樂帝下旨,罰那個爪哇西王賠6萬兩黃金,以示中華人命值錢。但他肯定是賠不出這麼多錢的,故後來由我做主、降額爲1萬兩。不過最後還是全免掉了,因爲爪哇使者去南京觀看了陳祖義被斬,表示願意向大明臣服。”


小武微笑道:“不過相對於一些小國來說,你還是很尊重滿者伯夷的。”


鄭和嘿嘿笑道:“若是一些小國得罪大明,我也不介意直接派兵擒拿其國王。但是暹羅和滿者伯夷兩國例外,畢竟它們是分駐南海內外兩側的大國。”


“大明能夠從暹、滿兩國的夾縫之間,佔住滿剌加海峽已經夠本了。彼此即算還有糾紛,能夠不打仗、外交解決那是最好的。”


小武點頭笑道:“我完全明白你的策略了,什麼叫有剛有柔、有張有弛!”


鄭和又道:“永樂21年(1423年),三佛齊國王施進卿過世。因其子想從大明獨立、聯合日本,故施進卿遺命傳位給其女施二姐。”


“然而其子施濟孫排擠其妹、篡位長達十來年,直到我第七次下西洋時(1431年)方纔弄明白其中原委,於是奪其冊封、轉封施二姐。”


小武緩緩點頭,但是又皺眉道:“雖然撥亂反正了,但卻整整晚了8年吶!”


鄭和輕嘆道:“不錯,可惜此身常非我有,也無得力之人常駐南海!舊港內鬥令當地唐人再次元氣大傷,故舊港宣慰司亦進一步縮小。”


“另外,以我對三佛齊女王施二姐的瞭解,她雖聰明伶俐、但到底實力有限。若滿者伯夷日後向三佛齊一帶進逼,她能否頂得住也只有看天意了。”


“再者,聽說施濟孫乘船跑去了日本。若能尋到援手,或許他日後還會殺回三佛齊,這些也只得悉聽天命了。


圖表32舊港的清真寺

圖片來自互聯網


小武點了點頭,道:“恐怕一切如你所料。雖然我對舊港宣慰司一帶所知不多,但估計那裏是越來越弱,最後無法保全在華人手裏。”


“究其原因,恐怕主要還是因爲三佛齊距離爪哇島太近、土人的勢力太大。除非明朝肯在這裏駐軍,否則力量到底不夠。”


“這麼看起來,在大明不願在海外駐軍的背景下,你選擇了扶植馬六甲王國爲代理中心,乃是最正確的選擇。非如此不足以平衡暹羅與滿者伯夷之間的勢力!”


鄭和柔聲道:“滿者伯夷各處的海島,我也着實去過很多,也給它們遍灑了回教的種子。雖不知道未來將會如何,但我預感很可能徹底改造他們的一切。”


小武長嘆息了一聲,道:“我不得不承認,你的預感是正確的!你的意志徹底改造了馬來世界,你撒出的回教種子遍地開了花!”


“大約也就不到100年吧,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幾乎所有島嶼,所有的地方政權均被大大小小的無數回教蘇丹國所吞噬。”


鄭和的面色不變,但是目光中明顯露出了欣慰的意思。


小武接着道:“舉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連面積不斷縮水的滿者伯夷(Majapahit)的核心地區也無法倖免,最終也是被淡目蘇丹國(Sultanate of Demak)所頂替了。”


“若不是西方殖民者後來又帶來了基督教,那麼整個東洋之域的馬來世界所覆蓋的千萬個島嶼,幾乎就沒有非回教的地區還能存在!”


圖表33鄭和及其船隊到達印尼各地簡表

【中華回教勢力深入滲透印尼多達10餘國、24城以上,遍佈爪哇島、巴厘島、帝汶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等地】

圖片來自互聯網


圖表34鄭和以後爪哇島東部地區的回教寺廟

圖片來自互聯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