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鄉村教師如何看待全市作業管理全員培訓

11月13日,榆林市教育局組織開展全市作業管理在線培訓,本次由上海滬江教育協辦,全市教育主管單位及義務階段學校的全體教師共計6.26萬餘人蔘與直播,截止目前累計播放量達到9.15萬人次。這是全市第一次大規模線上培訓,也是全國範圍內第一場針對作業管理的全員培訓。

解讀“雙減”政策,我們不難發展國家層面對於作業總量、時長做出了嚴格控制,如何在相對可控的範圍內提質增效,是我們代課教師急需妥善解決的重大課題。榆林市“雙減”領導小組在“雙減”工作視頻推進會中,通報10月全市專項“雙減”督查反饋情況,教師普遍的作業管理共性被提上緊要日程。

滬江教育吳虹擔任本次活動的暖場主持,提及本次培訓從準備階段到全員參與僅用了不到一週時間,這對於組織協調、教研組建、平臺維護等各方面都是不小的考驗。

從發佈《關於組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作業管理教師在線培訓的通知》到我校統計上報網絡培訓教師信息,再到全市教育系統熱烈響應,作業如何改革正成爲教育主管部門與廣大一線教師的發展隱疾。

據榆林市教研室副主任李平介紹,希望通過專家引領、經驗分享,推進全市作業改革深入開展。小切口推進大改革,“搭支架、遞柺杖、找思路、給方法”,梳理科學合理的作業結構,深刻解決教育發展痛點,強化學校育人主體責任,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

在專題報告與分科研修中,在作業管理的大背景下,細化到課堂的轉型與增效、作業的分層與創新。新教育學校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徐青、深圳龍崗區課程開發負責人雷斌建議大家優化教學設計,多次強調減少課件依賴。

重溫“平常話、身邊事”等情境導入,巧用“圖形化”、“表格化”、“工具化”等趣味生成模式,幫助學生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繫,教師職業屬性從過去的工匠精神正逐步轉型爲一門十分專業的技術活兒。

無論是學習單還是課後作業,都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有效解決傳統灌輸式的思維定勢,纔可能給課堂注入新鮮、活躍的潤滑因子。

思維導圖、項目式學習、極簡技術、遊園會的無紙化測評等專題講座,正在把學生推入教學活動主體當中,教師主導地位不斷受到衝擊,甚至有學生小組嘗試獨立設計活動。教師的激情被點燃,學生的興趣被重視,家長的自信被盤活。

筆者作爲在職教師,有幸參與小學語文分科研修。來自深圳龍崗區與吉林長春市的兩位名師,爲我們呈現出城市與農村不同環境下的作業管理實踐。重視學生眼中的“理想作業”,掌握“道”和“術”的平衡智慧。

重構作業設計,基於語文學科素養,指向教師核心素養。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是課堂改革、作業管理的最終目標。原來我以爲很重要的課內教學只佔20%,而更多的素養空間值得我們去摸索。讀書、記錄、選擇、實踐等多種形式提升思維。

在吉林名師竇繼紅看來,相對開放性、多樣化的選擇,可以更好提高學生鞏固、拓展課堂知識的目的。她在綜合活動、專題閱讀、社會實踐、網絡素養等作業類型中卓有成效。分享如何創設智能化評價體系,受到與會同仁的一致贊同。

而深圳名師王鳳華從“雙減”中萃取的“兩提升”理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作業設計質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從視域、素養、思維力等專業角度,有依有據的闡述作業設計的重要性。教學如果是一棵大樹,那作業就是那盛滿綠蔭的殷實點綴。

要把“作業”變成“作品”,讓“作品”去發表。這句話是由王老師很自然地說出,但對於我來說不下於一次內心大地震。我要反思以前佈置的作業是不是有些隨意,它們有沒有針對性、代表性,能不能作爲典型被公示於衆,可不可以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出去或者以點切面進行沉浸。

如果是單純的應付考試,我想教育部門不會對小小地課後作業如此牽心,恐怕是以作業管理爲契機,對全市義務教育教師敲響一記警鐘,只有不斷上進、不停革新,並且參照“四有新老師”的標準進行自我校正,教育才能擔得起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大後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