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乡村教师如何看待全市作业管理全员培训

11月13日,榆林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全市作业管理在线培训,本次由上海沪江教育协办,全市教育主管单位及义务阶段学校的全体教师共计6.26万余人参与直播,截止目前累计播放量达到9.15万人次。这是全市第一次大规模线上培训,也是全国范围内第一场针对作业管理的全员培训。

解读“双减”政策,我们不难发展国家层面对于作业总量、时长做出了严格控制,如何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提质增效,是我们代课教师急需妥善解决的重大课题。榆林市“双减”领导小组在“双减”工作视频推进会中,通报10月全市专项“双减”督查反馈情况,教师普遍的作业管理共性被提上紧要日程。

沪江教育吴虹担任本次活动的暖场主持,提及本次培训从准备阶段到全员参与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这对于组织协调、教研组建、平台维护等各方面都是不小的考验。

从发布《关于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教师在线培训的通知》到我校统计上报网络培训教师信息,再到全市教育系统热烈响应,作业如何改革正成为教育主管部门与广大一线教师的发展隐疾。

据榆林市教研室副主任李平介绍,希望通过专家引领、经验分享,推进全市作业改革深入开展。小切口推进大改革,“搭支架、递拐杖、找思路、给方法”,梳理科学合理的作业结构,深刻解决教育发展痛点,强化学校育人主体责任,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

在专题报告与分科研修中,在作业管理的大背景下,细化到课堂的转型与增效、作业的分层与创新。新教育学校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徐青、深圳龙岗区课程开发负责人雷斌建议大家优化教学设计,多次强调减少课件依赖。

重温“平常话、身边事”等情境导入,巧用“图形化”、“表格化”、“工具化”等趣味生成模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职业属性从过去的工匠精神正逐步转型为一门十分专业的技术活儿。

无论是学习单还是课后作业,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有效解决传统灌输式的思维定势,才可能给课堂注入新鲜、活跃的润滑因子。

思维导图、项目式学习、极简技术、游园会的无纸化测评等专题讲座,正在把学生推入教学活动主体当中,教师主导地位不断受到冲击,甚至有学生小组尝试独立设计活动。教师的激情被点燃,学生的兴趣被重视,家长的自信被盘活。

笔者作为在职教师,有幸参与小学语文分科研修。来自深圳龙岗区与吉林长春市的两位名师,为我们呈现出城市与农村不同环境下的作业管理实践。重视学生眼中的“理想作业”,掌握“道”和“术”的平衡智慧。

重构作业设计,基于语文学科素养,指向教师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课堂改革、作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原来我以为很重要的课内教学只占20%,而更多的素养空间值得我们去摸索。读书、记录、选择、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思维。

在吉林名师窦继红看来,相对开放性、多样化的选择,可以更好提高学生巩固、拓展课堂知识的目的。她在综合活动、专题阅读、社会实践、网络素养等作业类型中卓有成效。分享如何创设智能化评价体系,受到与会同仁的一致赞同。

而深圳名师王凤华从“双减”中萃取的“两提升”理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视域、素养、思维力等专业角度,有依有据的阐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教学如果是一棵大树,那作业就是那盛满绿荫的殷实点缀。

要把“作业”变成“作品”,让“作品”去发表。这句话是由王老师很自然地说出,但对于我来说不下于一次内心大地震。我要反思以前布置的作业是不是有些随意,它们有没有针对性、代表性,能不能作为典型被公示于众,可不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出去或者以点切面进行沉浸。

如果是单纯的应付考试,我想教育部门不会对小小地课后作业如此牵心,恐怕是以作业管理为契机,对全市义务教育教师敲响一记警钟,只有不断上进、不停革新,并且参照“四有新老师”的标准进行自我校正,教育才能担得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后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