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寫好過渡句(元寫作100問之001)

文/樊榮強

過渡句是一個句子承接或總結上面的內容,同時提示或領起下面的內容。過渡句在文章中,存在於兩個內容的接駁處之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過渡句的位置有“3+1”個:一個自然段的結尾,一個自然段的開頭,兩個自然段之間獨立成段。當然,有些人喜歡寫長的自然段,那麼,過渡句也會存在於自然段的中間。

我們寫文章,不能總是原地轉圈圈,而必須圍繞一個話題,從一個事物轉到另一個事物,從一個觀點轉到另一個觀點,從一個人物轉到另一個人物,從一個部分轉到另一個部分,從一個層次轉到另一個層次,爲了保證敘述的連貫性與整體性,就必須寫好過渡句。

寫不好過渡句,文章讀起來就很生硬,邏輯不嚴謹,前後不連貫,起承轉合不自然,無法做到渾然一體。

過渡句是一個句子,甚至是一個較長的、單獨成段的句子。因此,過渡句或過渡段,我們不作嚴格的區分。尤其是現在的網文,分段更加自由,打破了傳統的“一段一個重點”的組織規則。

文章中的過渡,除了使用過渡句之外,還會使用詞語過渡與強行過渡兩種方式。在講解過渡句過渡之前,先說明一下後兩種方式。

強行過渡,是指不使用過渡詞或過渡句,直接跳躍,從一事物到另一事物,從一個觀點到另一個觀點。這種方法通常在總分結構中使用,尤其要在總的部分有所交待,讓讀者對分述的內容有預見,強行過渡纔不會讓讀者感到突兀。

詞語過渡,就是採用過渡詞完成過渡。過渡詞主要是連詞,既然叫連詞,就是用來連接句子邏輯關係的詞,其作用就是過渡。這個東西從小語文老師就教過我們。除了連詞之外,還會用副詞、方位詞和序數詞來過渡。常見的過渡詞有:

(1)表示時間順序的過渡詞:首先;其次;然後;最後;從前;以後;幾天後;之後;那時;最近;接下來;

(2)表示空間順序的過渡詞:不遠處;在這之前;以上;以下;總之;

(3)表示並列的過渡詞:是……也是;此外;另外;

(4)表示轉折的過渡詞:雖然…但是;無論如何;

(5)表示遞進的過渡詞:不僅…而且;不但……而且……再者;

(6)表示目的的過渡詞:爲了;既然……如此;因此;

(7)表示因果的過渡詞:因爲;作爲; 之所以;

(8)表示解釋說明的過渡詞:例如;事實上;實際上;曾經。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有些情況下,過渡詞能夠單獨完成過渡;而更多的情況是,過渡詞與表達觀點的句子組合在一起,構成了過渡句。

序數過渡,在此要單獨說一下,它又稱順序過渡,就是利用序數詞規定次序,使文章有效過渡。其特點是標誌明顯,清晰有序,行文無阻隔之感。一般的使用方法是:放在段首的如:一、二、三……,第一、第二、第三……;放在段尾的如:此其一、此其二……;此外還有相當於序數的詞句如:首先、其次、再次……,先要談的是、還有、最後還應指出,等等;其它諸如:在……方面,在……方面作爲領起,也能起到序數連接過渡的作用。

在演講中,我尤其強調序數過渡,要求學生習慣於使用序數詞提示段落與要點。因爲文章是白紙黑字,另起一個自然段讀者看得見,即使邏輯層次不大清晰,也可停下來琢磨。但演講以聲音爲媒介,如果不跟聽者清晰地提示這是第一,這是第二,這是第三,往往容易讓聽者陷入迷宮。

接下來,我開始講過渡句的寫法。

本文開篇說過:過渡句是一個句子承接或總結上面的內容,同時提示或領起下面的內容。這句話既告訴了我們什麼是過渡句,也告訴了我們如何寫過渡句。

當然,並沒有完全說透。在《元寫作》一書中,我列舉了10多個連貫提問的類型,其實也是爲了解決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過渡與銜接的問題。

核心的方法是:過渡句或過渡段是在回答某一個問題。下面,我們不妨來看一些例子。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明朝那些事》的幾個例子。當年明月的書,我非常喜歡,對他書中的精彩的過渡也印象深刻。他的文章受人喜歡,過渡句寫得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例子一:

賑災物品撥到各種(元代地方行政單位),地方長官們再留下點,之後是州、縣,一層一層下來,到老百姓手中就剩穀殼了。然後地方上的各級官員上書皇帝表示感謝,照例也要說些感謝天恩的話,並把歷史上的堯舜禹湯與皇上比較一下。皇帝看到了報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於是就在心中給自己記上一筆。

皆大歡喜,皆大歡喜,大家都很滿意。但老百姓是不滿意的,很多人還極其不滿意。朱重八肯定是那些極其不滿意的人中的一個。

說明:這個例子中,後面這一段就是過渡句。“皆大歡喜”是對前面一個段落的總結,一個“但”字轉折,引出了老百姓的不滿意,再引出朱重八(朱元璋)是極其不滿意者之一。文章的下一段就開始寫朱重八的悲慘生活,爲說明他最終造反而鋪墊。這個過渡句回答的問題是:當官的皆大歡喜,老百姓和朱元璋滿意嗎?

例子二:

此時,擺在朱重八面前的形勢嚴重了。如果不去起義,很有可能被某一個官吏抓去當起義者殺掉,然後冠以張三或者李四的名字。但投奔起義軍也有很大的風險,一旦被元軍打敗,也是性命難保。

就在此時,一封信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他幼年時候的朋友湯和寫了一封信給他,信的內容是自己做了起義軍的千戶,希望朱重八也來參加起義軍,共圖富貴。朱重八看過後,不動聲色,將信燒掉了。他還沒有去參加起義的心理準備。然而晚上,他的師兄告訴他,有人已經知道了他看義軍信件的事情,準備去告發他。朱重八終於被逼上了絕路。

說明:這個例子中,“就在此時,一封信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這句話就是過渡句,而且作者把它獨立成一個自然段。其實,這個過渡句是在回答一個問題:朱元璋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爲什麼最終會做出了參加起義軍的決定呢?

例子三:

此戰後,朱元璋重新認識了這個叫常遇春的年輕人,並親自授予他總督府先鋒的官位。

常遇春是個天生的先鋒材料,他善於使用騎兵進行突破,選擇進攻位置準確,能冷靜判斷戰場形勢。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武林高手,個人武藝也甚是了得,這一優點在後來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但他也有個致命的弱點,他嗜好殺戮,而且是最不道德的那種——殺降。

古語有云,殺降不祥,從道義上說,對方已經投降,再動手似乎就不那麼光彩,可他偏偏嗜好這個,這個嗜好也爲朱元璋惹來了大禍。

說明:這個例子中,最後一段就是過渡句。作者指出常遇春這個人殺降的嗜好不好,並且引出這個嗜好對朱元璋的影響。它也是在回答一個問題:常遇春殺降的嗜好給朱元璋帶來了什麼麻煩呢?

英國開放大學哲學教授奈傑爾·沃伯頓的《40堂哲學公開課》是我喜歡的一本書。這本書的寫作手法獨具特色。它總是從一個人們日常生活的情景入手,展開哲學問題的思考,再導入某一位哲學家的答案。尤其是每一章的結尾,都有一個自然段,引出下一章的內容,有點像中國傳統章回小說“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試舉三個例子:

例子四:

邊沁一心致力於改造他自己的時代,熱切地尋求解決他周圍社會問題的辦法。黑格爾則聲稱自己能後退一步,縱覽人類歷史的全過程,這個過程按照一個模式發展,而唯有最不尋常的智力才能把握那個模式。

說明:這段文字寫在邊沁一章的結尾,通過比較邊沁與黑格爾的不同,而引出黑格爾。世間萬物總有關聯性。邊沁與黑格爾的相同點在於,他們都是哲學家,他們都生活在差不多同一個時代,邊沁稍早於黑格爾。邊沁生於1748年,死於1832年;黑格爾生於1770年,死於1831年。他們的不同點是什麼呢?這個過渡段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下一章就開始講黑格爾的哲學。

例子五:

哲學家伯蘭特·羅素的思想方法大大不同於弗洛伊德。他也像弗洛伊德那樣厭惡宗教,把宗教看做人類不幸的主要來源。

說明:這個過渡段位於弗洛伊德的一章最後。它指出了兩位哲學家思想方法的不同,也指出了他們在思想觀點上相同的地方。所回答的問題是:羅素與弗洛伊德的思想有什麼相同點呢?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出下一章對羅素的介紹。

例子六:

薩特大概是20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可是,你若問哲學家們誰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其中很多人卻會告訴你:是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說明:這個例子位於薩特一章的最後,通過薩特與維特根斯坦“最著名”與“最重要的比較,引出了下一章對維特根斯坦的介紹。這裏要回答的問題說是:誰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

易中天的中華史系列叢書我都有購買和閱讀,雖然有不少人質疑易中天的水平,但是依然喜歡看他寫的書,也不擔心別人說我讀書沒有品味。讀易中天的書,感覺很輕鬆,他的文筆很輕快,起承轉合處理得極度自然。這也是我喜歡的重要原因。關於過渡句,隨便舉三個例子:

例子七:

商鞅去見秦孝公,據說帶了三套方案。哪三套方案?帝道,王道,霸道。

三套方案,分了三次來談。先說帝道,孝公無動於衷;再說王道,孝公昏昏欲睡;最後說霸道,孝公聽得入神,膝蓋移出了座席都沒有感覺。

說明:這段文字出自易中天《從春秋到戰國》第五章商鞅變法,是“只能霸道”這個小節的開頭。前一個小節剛講過商鞅聽聞秦國求賢令之後趕到秦國,正在謀劃如何晉見孝公,如何贏得孝公的賞識。一個新的小節開始,也需要一個過渡句,使文章前後連貫。本例子中的前一小自然段就是過渡段,它回答了一個問題:商鞅晉見秦孝公時帶了什麼治國方案呢?

例子八:

生意做得最大的,是呂不韋。

呂不韋很有商業天賦,他其實是用商業天賦來玩政治的。“奇貨可居”這個成語,就是他發明的。

那麼,誰是呂不韋眼中的奇貨呢?秦國的公孫異人。

異人是秦昭襄王的孫子,安國居的兒子。……

說明:這是《從春秋到戰國》第六章合縱連橫中“商人呂不韋”這個小節的開頭。雖然它是開頭,卻也是一個過渡段落,從商人呂不韋轉到異人身上,是通過對奇貨可居這個成語的解讀,回答問題:誰是呂不韋眼中的奇貨呢?接下去就詳細講異人的故事,以及呂不韋如何把它當奇貨居(積儲)起來。

例子九:

漢文帝的溫柔一刀,據說是受到賈誼的啓發。賈誼認爲,當時帝國的主要危險,是外有匈奴,內有諸侯。這些諸侯雖然都是同姓,卻不等於不會謀反。最好的辦法是“衆建諸侯而少其力”。也就說,將大王國分裂成中王國,中王國分裂成小王國。國力弱小,就成不了氣候。

不難想象,這種做法只要持之以恆,宗室的危險就會最終消除。後來的漢武帝就是這樣做的。

可惜這一方針,最後卻被破壞。

於是,災禍再起蕭牆。

說明:這裏的過渡段是最後三行字。它出自《漢武的帝國》第一章帝國之初“政變事出有因”一節的最後一段。前面敘述漢文帝剪滅諸侯的方法,最後引出下一節的“災禍再起蕭牆”。這裏回答了一個問題:漢文帝消除諸侯的方針執行得如何呢?

周月亮主編的《中國古代十大思想家》也是一本我喜歡的書,不妨也抄錄兩個不錯的過渡句的例子:

例子十:

正當朱熹將理學的種子撒播在頹廢的士林之中的時候,在浙東又崛起一支與理學截然不同的哲學流派,這個學派是呂祖謙死後浙東之學的一次漸變,它剛一發生便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

說明:這段話是一個自然段的開頭。前一段在講述朱熹如何傳播理學,而此處開頭,用“正當……”這麼一句話總結前邊,引出一個新的哲學流派產生,下文就展開“浙東學派”的具體敘述。這個過渡句回答的問題是:朱熹的理學興起時,有什麼不同的哲學學派興起呢?

例子十一:

如果說與陳亮等浙東事功派的論點是帶有強烈的現實色彩的話,那麼,朱熹在後來與陸九淵關於“無極”“太極”的辯論中,則更多的是對自己哲學體系的捍衛。

說明:此段話是一個新的自然段的開頭。前面幾個自然段敘述的是朱熹與陳亮的論戰,此處一句話總結其論戰特色,轉向比較朱熹與陸九淵的辯論之不同,於是引出下面朱熹與陸九淵的辯論詳情敘述。這裏回答的問題是:朱熹與陸九淵辯論是爲了達到什麼目的呢?

過渡句通過對某種問題的回答,把接下來的思路與文字引向一個全新的或縱深的方向。最近我在看英國藝術評論家威爾·貢倍茲寫的一本書《像藝術家一樣思考》。這本書不像某些關於藝術的書那樣晦澀難懂,它邏輯清晰自然,過渡句當然也寫得不錯。不妨抄錄兩個例子如下:

例子十二:

卡拉瓦喬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雖然僅僅38歲就去世,但他成功地爲藝術的發展帶來了令人矚目的變革。他將繪畫從文藝復興晚期矯飾主義的僵硬和乏味裏解放出來,走向熱情而華麗的巴洛克時代。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突破,得益於他對傳統的創作原則的秉承。

說明:這段話出自《像藝術家一樣思考》的第三章藝術家是極度好奇的。它的最後一句是過渡句。前面對卡拉瓦喬的貢獻與地位給予了評價,通過過渡句引出後面對卡拉瓦喬秉承的藝術創作原則的詳述。這個過渡句回答的問題是:爲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突破?

例子十三:

像透納這樣即興修改畫作的情況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講並不罕見,不過這在藝術界中也不是普遍的。還有一些藝術家更喜歡在創作的過程中花很多時間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沉思,比如馬塞爾·杜尚。這位出了名地善於思考的法國畫家兼雕塑家甚至可能被冠以哲學家的頭銜,他從來不是一個急於求成或行事衝動的藝術家,他的最後一件作品就是最好的證明。

說明:這段話出自《像藝術家一樣思考》的第9章藝術家會停下來思考。前面的幾個段落講述了透納繪畫的習慣,而這裏通過過渡段轉向習慣完全相反的杜尚,而且具體指向最後一件作品的創作。後面的幾個自然段,就詳細地敘述了杜尚最後一件作品的創作過程。

總結一下過渡句寫作要點:

第一,根據元寫作理論,過渡句其實是在回答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領起下文的內容。

第二,要注意發現上下文的關聯性。這些關聯性主要包括時間、空間、因果、對比、並列。

第三,過渡句至少涉兩個方面,對上文內容的總結和對下文內容的提示、引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