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訣3.7.12永樂大閱兵---亞洲的宗主國

3.7.12永樂大閱兵---亞洲的宗主國


鄭和笑了笑,道:“只不過弄了些許珍惜動物回來,這又算得了什麼?我們下西洋的最大收穫其實是---大明水師已經觸碰到了帖木兒帝國和馬木留克蘇丹國的海洋邊界,而且是我們主動去扣響他們的家門的。”


“與大明一樣,這兩個國家也是經歷過蒙古時代而傳承下來的龐然巨物。其中馬木留克本是由埃及的奴隸軍團所建,他們挫敗了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成爲當時唯一倖存的回教國家。趁着旭烈兀汗後退,他們跨越了紅海,奪取了部分敘利亞、阿拉伯土地,儼然成爲蒙古四大汗國以西的最強國家之一。”


圖表44馬木留克蘇丹國疆域(1250年)

圖片來自互聯網


小武點了點頭,笑道:“是他們封鎖紅海、不讓你去麥加朝聖的,對嗎?”


鄭和點了點頭,柔聲道:“不過當我們來到了紅海口之時,估計馬木留克人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的船隊,故不知所措,不知道我們來幹什麼。我也理解他們不敢讓衆多寶船隨意進入紅海,不然的話開羅也會處於危險之中。”


小武點頭笑道:“好吧。看來馬木留克蘇丹對大明水師抱有敵意啊!”


鄭和又道:“另一方面,帖木兒帝國對我們的敵意更加明顯。當我們的寶船來到忽魯謨斯(霍爾木茲、波斯灣海峽最窄處)登陸之時,那裏的人顯得非常震驚。”


“而當聽說我們來自東方的大明之時,波斯百姓的眼中明顯帶有疑懼的光芒,似乎彼此兩國開戰就在眼前---不是他們打來大明、就是我們打將過去。”


圖表45明朝與帖木兒帝國的對峙

圖片來自互聯網


小武點了點頭,笑道:“明白。作爲蒙古時代的兩個最大繼承者,明朝和帖木兒帝國當然也是最大的競爭對手。而且按照蒙古遺留的處事風格,這兩個國家都應當將吞併對方、獨霸天下,作爲自己的最大目標。”


“此前不久,帖木兒帝國之開國大帝就是在東征明朝的半途中病逝的;如今又看到了如此雄偉壯觀的大明遠洋水師,他們當然以爲你們是前來吞併帖木兒帝國、一統亞洲的。但其實你們的胃口並沒有那麼大,只是想要一些海濱的立腳據點而已。”


 鄭和柔聲道:“當我在海上向西行駛之時,其實大明同時也在陸路向西探索。永樂十六年(1418年),皇帝令陳誠等人出使西域。”


“在我第五次下西洋的同時,陳誠遍訪了中西亞各國。到了永樂十八年,有20餘國使節共600人從陸路東來嘉峪關,對大明進行回訪。帖木兒帝國與馬木留克(埃及)使者均在其列。”


小武大爲震驚,道:“我還真不知道,原來大明是從水陸兩線同時‘下西洋的’?陸上和水上的兩條絲綢之路都沒有放過,要將‘一帶一路’的深遠影響貫徹到底?”


鄭和沒理會小武在說什麼,繼續道:“其實那些西域大國是永樂皇帝親自點名、要求陳誠務必請他們派使節前來大明的。而帖木兒帝國使團的領隊是宰相阿爾都沙,副使是名將蓋蘇耶丁,都是該國的重量級人物。”


“至於西域各中小國家,大多喜歡看風頭;雖然都派遣使節來了,其實是跟着帖木兒帝國使者前來、爲其捧場的,並非真心臣服大明。這點皇帝、陳誠和我都是心知肚明。”


小武這才定下神來,微笑道:“既然中亞、西亞的國家使者們在互相配合,所以大明當然也應該水陸完美配合呀。這纔是國家實力的綜合體現嘛!”


“我原以爲大明朝的向西開拓、只不過是你們寶船隊在獨自忙活而已;其它人都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呢。”


鄭和微笑道:“永樂皇帝的雄心是沒有止境的。在陸地上,他幾次北伐、親政韃靼和瓦剌都取得大勝,併到達極北的擒狐山立碑記功。此後蒙古餘部均已不足爲患,大明就需要着重考慮西域各國的問題了。”


“正好我們在海上也已經抵達了極西之地。根據瞭解到的現狀,皇帝決定讓西域各國使節進我國來看一看,正是一步妙棋。”


小武突然想到了什麼,道:“而按你所說,西域各國的使者都不是單獨來中國的吧?他們是否跟帖木兒國使者組團一起來的?“


鄭和微露驚訝之色,點頭道:“不錯,西域20國的使者幾乎是一起到達嘉峪關的!於是奉皇帝命令,邊將要負責接送他們去北京。”


“大明派出了6000騎兵,一路護送了使節們東去,先參觀北邊的幾大軍鎮。而各軍鎮負責接待西域使節的軍官大都是回回人和蒙古人,彼此間溝通沒有障礙,這就讓他們很是喫驚。”


小武點頭微笑道:“西域使節們看到了這些蒙古官員、回回軍官在大明的領導下,能夠正常生活、甚至當上不小的官,應當會相信永樂皇帝所說的華夷一體統治了。”


鄭和冷笑道:“這些西域使節到了北京面聖之時,帖木兒帝國使團的首領居然不肯下跪,詭稱‘吾國無此習俗’!”


“其它有些國家的使節也便跟風,說是他們的風俗與帖木兒帝國相同。永樂皇帝倒也並不生氣,傳旨免去了使者們下跪。隨即再讓他們去山東參祭孔廟,又到江蘇、河南等富庶之地參觀。就這樣,西域使節團一直在大明各處遊覽了大半年,直到給他們安排了壓軸節目。”


小武眉毛一挑,道:“什麼壓軸節目?”


鄭和微有遺憾地道:“就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大閱兵!可惜我沒有親眼看到!”


“因爲就在大閱兵開始前一個多月,永樂十九年1月底,我正式開始了第六次下西洋行動。不過當我出洋回來以後,北京的太監給我詳細描述了當時的盛況,着實是精彩萬分!”


小武振奮道:“願聞其詳?”


鄭和柔聲道:“就在那年3月(1421年),大明精銳軍隊約10萬餘人在北京和張家口之間彙集並操練。其中包括‘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火槍齊射、騎炮配合等‘狩獵之術’。”


“另外又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了西南‘狼土兵’、‘白桿兵’等等,表演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等訓練項目。多兵種大比武,可比傳說中唐朝的《秦王破陣樂》精彩得多了!”


小武大爲震驚,道:“原來大閱兵的靈感,你們這時候就已如此清楚了?然後永樂皇帝喊一聲‘大家好’,十萬大軍一起回一聲‘皇上萬歲’,豈不是如同雷震天地?”


鄭和微笑道:“這次大‘狩獵’持續了一個月之久,最後永樂帝才親自到了土木堡,視察各地兵將、接見各國使節。”


“由於‘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豔’,使得‘列國使者皆驚’。尤其是神機營的虎威炮、火龍槍、安南銃(臺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讓他們大開眼界,因爲很多武器都是第一次見到。”


小武驚道:“明朝兵馬使用火器的能力遠超帖木兒帝國?”


鄭和繼續道:“當西域各國的使團在土木堡再次見到永樂帝之時,帖木兒帝國使臣帶頭跪拜,‘叩首觸地’。於是各國使節紛紛跟上拍馬,一時間諛詞潮湧。”


“帖木兒帝國副使還獻上了名馬,奉承道---這是國王之父(已故的帖木兒大帝)當年南征北戰時親自乘坐之馬。當年騎上此馬可踏平東察合臺汗國直至地中海云云---所以這充分體現了帖木兒國對大明朝的最高敬意!”


小武呵呵大笑道:“好吧。帖木兒帝國的宰相和將軍是真能說呀!其它西域各國使節都是跟風之輩,肯定是緊緊跟上、唯恐落後了。如此,永樂皇帝肯定是龍顏大悅、封賞有加了。”


鄭和柔聲道:“皇上謀劃至此,着實花了好幾年功夫。既能‘威德相濟’,亦從此功蓋漢唐。所謂‘戰而示之以不戰、不戰而示之以戰’,既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又何惜剛柔疊用呢?但對於西域大國,皇帝不會給多少賞賜,只是手寫一信令使臣帶回,以示大明希望和平罷了。”


“西域使節們在大明的一年時間沒有白逛,回去後諸國紛紛向唐人表示善意。此後帖木兒國每幾年必派人來大明朝貢、從未間斷;馬木留克亦開放了紅海---十年後當我第七次下西洋之際,終於能完成去默伽參拜天房的心願了。”


小武點了點頭,表示讚許道:“這次‘請進來看看’以及‘永樂大閱兵’,確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雖然不得不花費了一些錢財,但是消解了跟帖木兒帝國、馬木留克這樣的西域大國一直存在的交戰風險。既化敵爲友、又佔據上風,這種外交關係是很划算的。”


“不過我還是不太明白,你爲什麼不親自去北京看一看‘大閱兵’呢?”小武心中仍有疑問道:“稍晚幾個月再出洋,不香嗎?推遲一點時間,你再去開始第六次下西洋,豈不是更好?”


“如此,一則沒有錯過此絕無僅有之盛會;二則說不定你第六次下西洋時、就可以到麥加去朝覲了,而不需要再等個十年呀!稍微打個時間差,讓那些西域使節從陸路先回國宣傳,然後你的寶船纔到!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


鄭和的嘴角微曲,搖頭道:“非是我不想看盛會,只是大家已不能再等了。由於季風的原因,通常寶船隊下西洋,都是在秋冬季出發;但是第六次下西洋,我已經捱到一月底啓帆,實在是沒法再晚了。”


“從太倉趕去一趟北京,然後再等待閱兵的安排,來回一趟肯定要幾個月的時間。只要略有耽誤,那就是浪費了一年的時間呀!”


小武汗顏道:“Sorry,是我不懂航海,胡說八道了。也真是難爲你了,因爲要盡忠職守,世紀大閱兵也只好放棄不看了。”


鄭和笑道:“也沒什麼。只是事前永樂皇帝同我約好,大約在北京大閱兵後不久,我們要把大明寶船隊開到西洋各國的海邊門口。”


“相信到那時候,西洋各國國王大抵會同時收到其使節發給國內的上書,如此則可以收到彼此呼應的效果。故此我絕不能偷懶,一定要保證在永樂十九年順利下西洋。”


小武恍然道:“明白了。必須要在這一年內(1421年),船也到、信也到,兩者一齊到!如此才能收到1+1>2的陸海加成效果!大明對西域各國的威懾力以及和平號召纔會立竿見影!”


“如此,大明事實上已經對西域各國顯出了宗主國姿態,而且無人可以反對!這是元朝也沒能做到的事情呀,因爲馬木留克肯定是不認元朝爲宗主的!”


鄭和點了點頭道:“這就是永樂皇帝的行事風格,我們要堅決執行、絲毫不打折扣。”


“此正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百世者,不足以謀一時。’是也。”


圖表46鄭和七次下西洋簡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