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周记】我有一个朋友(上)

(一)

我有一个朋友……嗯,对,我有一个朋友。

本地人,男,模样……憨厚,国字脸,眉毛浓密。你要非说有什么记忆深刻的外貌特征,抱歉,还真没有,人体构造学在他身上体现得无比正常,见过他的人,十有八九曾在某时某地某人身旁也曾见过类似面貌的人,一边疑惑,一边又怕脱口而出的人名会伤害到他,只有少数大嘴巴会指着他露出令人作呕的红舌大声叫道:

“你不就是那个看厕所家的儿子吗?我知道,我小时候天天陪着我爸尿尿,老看见你。”

他啊,人善嘴笨,不会反驳,可他身旁的人都不是什么善茬,一个富二代立马撸起干瘦的胳膊指着他说:

“信不信我拿我这四千元的腰带抽死你呀的,滚。”

是的,他周围有一群朋友,准确地说,是一群真正的、堂堂正正的、抛头颅洒热血的朋友,比那些臭发链接的强多了。是的,他周围的那群朋友,除了富二代,还有清北生,还有大一拿了国家奖学金的学生,还有北电的表演系女孩,还有未来的作家、精算师、篮球运动员、生物学家与导演,人们都愿意跟他做朋友,甚至那些面目可憎的、头上有疤的、髂骨处纹了大龙的,也是他的朋友。有笔友发问了:他,他不就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吗?靠什么吸引到这么多朋友啊?

在步入社会后,正常就是最意外的非常。你在你的生活中见过正常人吗?想必没有吧,你见过一个人学习是为了自己能进步、谈恋爱是为了结婚、赚钱是为了养家、回答问题是为了求知、倾听是为了尊重诉说者、发牢骚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委屈吗?你别着急回答见过,废话,你在你妈妈嘴里肯定见过,你在学校守则中也见过,你在现实世界中见过吗?以上一条,你能保证哪一条一个人的目的就是单一的呢?你难道没见过,学习是为了利益、谈恋爱是为了发泄、赚钱是为了攀比、回答问题是为了装逼、倾听是因为困了、发牢骚是因为博取同情的人吗?你见得太多了朋友,所以你会发现,当一个人真的正常时,你会不自主地向他靠近、与他相交,以至于他的样貌多像看厕所的后代都没有关系了。

他身旁美女很多的,那些女人像是蜜蜂一样飞向他,在他耳边嗡嗡叫着。他呆板,可也有个年级第一的女朋友。女孩很放心他,因为他这一辈子不可能爱上别的女人了,哪怕那个女人是海伦①或克利奥帕特拉②,哪怕那个女孩把衣服卸了,露出挺立的处子胸脯,身上散发着荷尔蒙的诱香催促着他赶忙与她相拥而吻,他都不会为此心动的。这是教条主义最有用的时候,在他父亲去世后,他便不得不提早地担任起一家之主的身份来,即便那时他才二十岁,经历过复读,刚上大一,有一个六岁的弟弟和失魂暴躁的母亲。他必须明白——我可以哭,可以抱怨,可以放弃,但我不能。中国男人一生最宏伟的时刻就是当他明白自己男人的身份不能舍弃时。所以,他要顾及女孩,顾及弟弟,顾及母亲,顾及他身旁所有的美人与患了抑郁症的天才。他的正常与他不正常的生活有关——果真,正常就是最意外的非常,如果他每天酗酒泡妞、荒废学业,或许才是剧本既定的结局吧。

相信我,他与我的剩下两个朋友会是我下一本长篇的主角,很有趣,也很忧郁——这两本是我唯一想写的长篇,即便以后不能成为合格的作者,让人生无憾的事也必须要做完啊。

(二)

我有一个朋友,嗯……两个吧,这次,把她们俩放一块说。

我有两个朋友,导演系的,beautiful and funny.

她俩不认识,可能这辈子也不会认识,她俩唯一的交际,也可能只是这一篇文章短短一千余字。文字很有意思,我有时读历史,会发现留名青史真的是一件昂贵的消费,一个名人一生亿万次呼吸才能换来一本五百页的大书上短短一页的介绍,这性价比太低,却又太让人为之着迷了。用文字联系起来的,像是比喻,将两个毫不相关却意境在语言里相似的物体关联起来,本身充满意外与不可控性。因而,这两位导演系的女孩,就是一种互相比拟。

南方女孩是纯真的南方女孩,声音甜美,个子不高,长相乖巧,像是橱窗里水晶套子下的旋转小孩,转一圈,“圣诞快乐”的音符就要少上一拍。她是较真的女孩,或许我真没有见过她导戏时的风采(另一位更没见过),但据说,是一个叉着腰的小悍妇。导演很严苛,艺术家们都这样,疯癫又魔怔,年轻的艺术家们总要有些脾气才能成为下一个简·坎皮恩③,我赞同,可大多数人不赞同。外界对艺术生的批评有一点至少半个正确:有一大群人对艺术一概不知,成为了荒谬的艺术实践家。他们上大学的唯一目的,就是着了迷地散发自己的娱乐精神,并消费着艺术名片,诱惑着更无知的外行人涉猎他们的世界,蜘蛛结网般虏获他们的心,或者,是被“娱乐”这只鸟蛛蜂缠上,一点扼杀了他们。南方女孩很受打击,她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艺术院校里愿意去做艺术事业的人还没有从商的人多。年轻导演的耐心正在消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斯皮尔伯格式幸运。女孩必须承认:所谓一些艺术热爱者,不过是将花拳绣腿缝在了自己的皮肤上,等到该为艺术献身的时候,腿与手自己先跑了。

而另一位,我的老乡,怜人的摇滚爱好者,正在干一件最不摇滚的事——恳求。她没有无人可用的烦恼,有的,是轻视了艺术。她发现:电影不像是《电影梦工厂》里随便盖几个工作室请几个三流演员(充钱还可以让莱昂纳多来演)就能干成的,而是需要钱,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违揹人类的生活本能,需要尊重——哦,上帝,尊重,电影像一个养不大的巨婴,就算你是希区柯克,也要擦洗他满身胶卷味儿的身子。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不入流却才华横溢的导演,正在肮脏的臭水沟或泥泞的废墟里寻找着自己的艺术,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至少学会了尊重,还是心甘情愿的。可北方女孩不是,她太不是了,或许她身旁有朋友是,但绝大多数学院派们都不是。当他们发现,电影是事业而不是热爱集成器后,自己就要经历成为名导的第一个坎儿:是否相信电影。有时,这些可怜的孩子熬大夜熬到在街道上哭泣,和某些个中年男人们一块霸占了城市夜里的人行横道,一同为了前途与命运哭泣。他们都有些共同点:没钱、不被理解、疲惫、被误解、或刚丢了新买的热腾腾的包子。他们一同哭诉:

“是谁出的这么难的题,到处都是正确答案。”④

连一点错误都找不出,连埋怨都被剥夺。当电影甚至和命题作文一样无理取闹时,年轻的艺术家们会发现:

“如果一年都是空闲的假期,那努力也就没有了意义。”⑤

我可爱的两位年轻的导演,我可爱的两位朋友,她们能解决她们的困惑吗?天知道,世界上事与愿违的事太多了,所以,诚心如意显得何其可贵。

我有一次拿陈为军导演的例子⑥跟南方女孩说:

“不要放弃嘛,至少也要为了艺术。”

她想必是冷哼一声(微信真的很考验心理学)

“那也是为了艺术,而不是为了傻逼。”

by 佐也.

备注:

①:古希腊神话中第三代众神之王宙斯跟勒达所生的女儿,在她的后父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她是在人间里最漂亮的女人。长大后,她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私奔,引发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
②:通称为埃及艳后。是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任女法老。
③:新西兰导演、编剧、制片人。曾凭借电影《钢琴课》获得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④:何勇《钟鼓楼》里的歌词。
⑤:野外合作社《复活》里的歌词。
⑥:指的是陈为军导演因拍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数次被捕的故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