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訣3.7.13花錢與收益---南京鎮守太監

3.7.13花錢與收益---南京鎮守太監


小武點頭道:“好吧。你們已經成功解決了帖木兒帝國的威脅,讓他們明白自己根本沒有擊敗大明的可能。同時還從海上給他們上了一道‘緊箍咒’,不論叫做島鏈或者七海鎖鏈什麼的,總之這應該是下西洋的重要目的吧?”


“但是後來,下西洋行動也沒有持續下去,總也是因爲花費太多了,經濟效益卻不顯著的緣故吧?大明一直有很多文官彈劾你們好大喜功、浪費國家鉅額公款啊。”


鄭和苦笑了一下,道:“下西洋是不是好大喜功、浪費公帑,永樂皇帝心裏最清楚。皇上在位雖只有22年,卻以天下爲局下了一盤絕大的棋,解除了大明盛世的所有威脅。這種功蓋漢唐的成效豈是能用一些錢財來斤斤計較的?


“何況即用錢財收益來計算,我們其實也已鋪好了極佳的貿易之路。只不過有些文官故意跟我們作對,無論跑海人是放長線而釣大魚、或是要買賣折現,他們的主張總是與真正辦事的人員相反,掣肘起來不遺餘力。”


小武大爲驚訝,道:“這是如何說話的呢?願聞其詳!”


鄭和柔聲道:“首先,寶船隊下西洋並不僅僅是威嚇海外諸國,那樣就無法進行‘柔遠人、宣德化’的活動了。而要同各國搞好關係,彼此進行貿易就是最好的辦法。”


“所以,在古裏我們便同當地國王詳細洽談了公平貿易之法,以圖確定古裏以東所有貨運的稅收算法。當然在那時候,我們還不能直接同天竺以西海域的國家進行貿易。”


小武思索道:“也就是說,你們在東西貿易掙錢方面,着實下了不少心思?”


鄭和點頭微笑道:“貿易商路的鋪設,最難就在開始階段。等馬六甲海峽控在我手,沿海路官倉全部建好,忽魯謨斯等處可隨意上岸交易,航路安全亦有保證,此時再想賺些大錢,豈不是如水到渠成般的容易?”


“寶船隊裏的成員,很多都是大明色目人,包括各船的首領太監。不少人的先祖都是跑亞歐貿易路線的,攜帶貨物、買賣賺錢幾乎就像呼吸一樣正常。按你所說,下西洋橫穿七海的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此針路既然完全控制於大明,我們還會不掙錢嗎?可能不掙錢嗎?”


鄭和的兩個反問句讓小武恍然大悟,忙正色點頭道:“有道理,是我以前忽略了這一點!”


“你們是先花了不少錢,但是建設好了世界上最佳的商路基礎設施。不錯,這些基礎設施在硬件上、軟件上都已開發好了;後面確實是躺着數鈔票就行了。可惜大明對外政策沒有連續性,這麼大的一盤棋,居然後面無疾而終!”


鄭和淡淡道:“永樂元年,渤泥國(文萊)使臣入貢。他們隨身攜帶了些胡椒等土特產,在南京街頭同百姓交易。”


“然而有司卻要立即徵稅。幸有太監及時報知皇帝,下旨得以免稅。如此渤泥來人大喜,故第二次下西洋時渤泥國王亦隨我同回南京。”


小武訝道:“這是放棄小利、以圖大計呀,也算不錯。但我也不明白,明朝官員想徵稅也不能算錯吧?這到底也是兩國貿易呀!”


鄭和柔聲道:“徵稅本身是不錯的。但是人家第一次來南京,帶的貨物又不多,徵這點稅又有什麼意思呢?倒不如先大方一下,將來絕不會喫虧的!”


“後來渤泥國王親來南京,其實不僅是要覲見永樂皇帝,也是爲了攜帶更多的船貨、來中華土地上銷售得利罷了。”


小武恍然大悟,欽佩道:“所以你是‘動之以利’呀,而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懷之以德’!”


“在這點上,你和永樂皇帝的想法真是完全一樣的!普通稅務官員的見識到底是窄了些。一開始可以免稅,然而只要保持貿易、細水長流,還怕將來收不到稅?”


鄭和認真道:“其實在我第五、第六次下西洋之後,大規模遠洋商貿已經成爲可能,很多以往的風險我也不再擔心。而且船隊之中也有不少首領已經有了獨當一面的能力,於是我們往往分開組隊,各自探索各處。”


“各隊可自行決定在各方向開闢新的航線,畫新的牽星海圖,上岸出售什麼、採買什麼,然後各自駛回馬六甲官廠休整。相遇之後彼此交換消息,最後剋日取齊,一同駛回太倉。”


小武點頭笑道:“這很不錯呀,是開始大規模收穫的季節了。但是你們爲什麼不掙錢呢?要我是你的話,會帶很多值錢的貨物回中國,然後把它們賣了。這樣就可以用數字說話,證明下西洋是一本萬利的事情。”


鄭和無奈道:“其實我們也掙錢,但是不能對外面說。畢竟我們不是直接的商人,就算在海外可以行商,回到國內卻不可以把貨物直接拿到市場上去賣,因爲那是干擾有司秩序。”


“故此,在官面上我們只能把貨物交接於有司;待貨物入倉之後,我們的使命就結束了;而能不能賣了換錢,完全由文官們決定。”


小武恍然大悟道:“你們船隊任務主要還是政治上、軍事上的,至少文官們都這麼認爲。如果把船隊比作一個公司,給你們計算盈虧的會計卻不由你管;只要存心想黑你的話,即使是掙錢的買賣,也能給你做成呆賬、死賬!”


鄭和苦笑道:“確實有些人專同我們作對。特別是有些西洋珠寶,我們花了不小代價採買回來,若是放入市場,頓時能獲幾倍的巨利!可是文官們進言皇上及後宮,說我們船隊屢下西洋,總算有些收穫了;這些珠寶正可以上繳皇上、然後遍賜後宮,算是答謝隆恩罷。”


“另外爲了堵住一些喜歡彈劾的官員的嘴,皇上還專門找理由賞賜了他們一些大東珠、貓眼兒、祖母綠。但是免費的珠寶總是有限的,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故總也有人因爲沒收到好處而心中不滿,所以我們船隊仍然落了個賠錢的名聲。”


小武不由得憤憤道:“那些珠寶本來是船隊利潤的大頭呀!結果都免費上繳?別說利潤,連本錢都沒了!估計很多官員都在算計你們帶回的珠寶,卻又不肯出錢買,好像你們的珠寶是白撿來的似的。”


鄭和呵呵笑道:“這你算說對了。朝中官員也都叫我‘三寶太監’---可不是說我是虔誠的佛門弟子,熟記‘佛、法、僧’三寶;他們的意思是,我身上隨時總有至少三件‘寶貨’,因此他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免費給盤剝了去。”


小武哈哈大笑:“原來如此!果然你總是有寶貨呀,而且比別人知道的還要多三倍!”


鄭和笑了笑,又道:“不過永樂皇帝並不計較支出,那時我也無暇搭理文官的言論。只是我還要跟水手們達成默契,給大家一些好處;畢竟大夥兒隨着我九死一生地跑海歸來,我也不能讓所有人都兩手空空回家不是?”


“其實每一個水手都會攜帶一些私貨,放在寶船之中帶回,各船首領太監都是心知肚明,不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只要所帶貨物不超過定量,就無人會多嘴;而且不準帶火器、兇器---這也是跑海人的規矩。”


小武啞然失笑,道:“原來‘攜帶私貨’一詞是從這裏來的?不過倒也應該,到底‘水至清則無魚’呀!”


鄭和微笑道:“每次船隊回到太倉,我就將水手們全部放上岸去。首先,他們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相熟的掮客,放出這次出海帶回來的私貨,然後纔有心情去打麻雀牌、喝酒聯歡。三江五湖一帶商旅雲集,買賣海貨最是方便。”


“這就是太倉(包含北上海)對貿易的巨大意義!若非必要,我也不想帶水手們去南京。因爲到了南京,寶船上的一切都要上繳國庫。到時候很多事情不由我做主,麻煩可就大了。”


小武大拇指一翹,咧嘴笑道:“原來‘上海自貿港’也是你首先給製造出來的!還是‘帶頭大哥’考慮的周全呀,不枉了大夥兒都在海上給你賣命!所以大家的航海能動性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一個字,值!”


“說起來,東南亞華人提到鄭和這個名字,就好像是海神一樣!你們還要拜媽祖保平安,而到了後世,他們就乾脆拜鄭和!”


“原因是,你們那麼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歷二十餘年,又曾分多路各自行駛,竟然不曾聽說有任何一艘寶船失事!”


鄭和點了點頭,柔聲道:“我們寶船大隊的航海能力確實超過前人,而且感謝天妃娘娘、運氣也好,才能一直化險爲夷。”


“另外,二三十年的海上歲月着實爲大明培養出了一大批航海人才,這筆賬也是不能簡單用錢來計算的。”


圖表47下西洋的21條分航線所需時間

【鄭和船隊的部分勘探成果】

圖片來自互聯網


小武贊同地點了點頭,然後黯然道:“可惜的是,在你第六次下西洋之後沒兩年,永樂皇帝就過世了。從此,沒人再會給你最大支持;而文官們都羣起彈劾寶船隊下西洋花費太大,要求從此停止,對嗎?”


鄭和點了點頭,也黯然道:“不錯。永樂皇帝殯天,再也無人那麼支持船隊了。不過暫時停止出洋的原因不止於此,關鍵是我在南京一直有一個掛名工程還沒有完成;由於遷都來去的原因,這件事情已經變成了頭等大事。”


小武微覺奇怪,皺眉道:“哦?什麼工程?我不太瞭解,請你給說說?”


鄭和柔聲道:“那就是永樂十年、就已開土動工的大報恩寺(也叫大回報寺)建造工程,我奉命擔任總監工官。此工程關係重大,由於供奉的是永樂皇帝的母親、洪武皇帝的皇后馬娘娘,因而代表着永樂天子的皇位正統性,所以必須修得無可挑剔、無懈可擊。”


“不過由於連續出洋的原因,我本人也分身乏術,只能每隔幾年來看一看工程的進度。結果永樂帝都遷都去北京了,工程還沒有完工;永樂帝過世了,工程依然沒有完工!”


小武笑道:“是不是工人們都已經疲掉了?反正皇帝都已遷都去北京了,南京的這個工程似乎就不那麼重要了。乾脆爛尾得了,反正建好了估計也沒有封賞。”


鄭和微笑道:“原來我也是這麼想的---工程拖拖拉拉地建了十幾年,反正也是沒人催促。但永樂帝過世之後、洪熙皇帝即位,他想再次遷都、從北京又遷回南京!這下子就要命了,這個工程便成爲一衆文官攻擊我的藉口。”


小武沉默了一會兒,道:“看來明朝的文官和太監們形成了兩大陣營,是從你這個時候就開始的了。”


“他們之所以攻擊你,其實就是不希望皇帝身邊、有忠心的太監作爲親信,而是應該百分之百地依賴文官。倒不見得是七下西洋花費多的緣故---老實說無論是賺錢還是虧錢、永樂皇帝已經頂下了責任,你最多隻是執行者、怎也賴不到你的身上。”


鄭和無奈地嘆道:“大報恩寺工程,畢竟我一直是總監工,肯定是得負責的。”


“且自永樂帝遷都北京之後,我的職位定爲南京鎮守太監---在整個南方無人官位比我更高,南京地區一切事務均有權過問。所以洪熙帝要返回南京的話,肯定要找我回話,以確保南京的宮殿以及各種配套工程都做好準備。”


小武大爲驚訝,道:“這樣啊?我都不知道明朝皇帝曾打算遷都回南京!不過按照常理,真是如此的話,的確需要你這個南京留守太監頭子簽字畫押---表明一切已準備就緒,然後北京的皇帝和衆大臣纔可以動身搬家。”


“所以,你負責接駕南返的準備工作可有得做了!而且是時間緊、任務重,別的事情都得扔到爪哇國去了!”


不過小武眼珠一轉,又道:“還有一事我很奇怪,此時永樂遷都去北京應該還沒幾年吧?當時你怎麼不跟着去呢?”


“道衍大師也從南京遷回北京去了,是吧?按常理你應該一直隨侍在他們身邊呀。何況你本來就在燕王府長大,也算是家在北京吧?”


鄭和淡淡道:“皇上和道衍師都老了。我也老了,不想搬了。留在南京鎮守而不去北京,是我自己跟永樂皇帝要求的。”


“在我的一生當中,在很多地方都有住所、甚至置有大片房產,但只有南京纔是我的家。因爲住處可以有很多個,家卻只有一個---我兒子待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小武驚得眼睛暴突、下巴掉到了地上,道:“你的兒子??你有兒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