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社:孩子的起跑線,是家庭良好教育的延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有了這麼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於是近乎瘋狂地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興趣班,殊不知這是在用金錢取代孩子快樂無憂的童年。當我們做家長的在衡量家庭教育時時刻把“錢”掛在嘴邊,那還真不怪孩子長大後只顧着掙錢,因爲這是我們在親子關係中長期灌輸給他們的價值觀。

隨着“雙減”政策落地實施,學生的課餘生活豐富起來,隨之而來的是高強度的學習訓練減少,所謂的“起跑線”並不是唯一的賽道。孩子的精力分散開來,應試體系下的成績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孩子個人的心理與情緒被重視起來,能決定他們未來的往往不再是老師,而是家長,更確切地說是陪他們長大的生養父母。

從老師的角度上講,最擔心的是以“沒有文化”爲藉口,把孩子的教育權利委託給學校。我一直覺得“文化”和學歷、文憑沒有太大關係,“教育”也並不是讀書、寫字那麼簡單。懂教育、有責任心的家長很少,託管式、禍害式、放任式的家長居多。不管什麼樣背景的家庭,在親子教育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四無”情況。

對於孩子正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是覺得與他們無關的家長(無責);在家教中沒有形成自身的方法、規劃,或者沒有持久力(無術);只管孩子喫喝拉撒,對家庭教育一竅不通的(無能);管不了孩子,只能任由其自由發展(無奈)。嚴格來說,這“四無”纔是決定孩子是否競爭優勢的源頭。與其比拼孩子的進步,不如讓孩子之間嘚瑟父母(或家人)的家教成就。

除了捨得花錢之外,有沒有花一丁點時間去陪他們,放下每天忙不完的事情,去全身心地投入彼此間的親密鏈接當中。不敷衍、不做作,真誠而富有飽滿情緒地陪伴,做一次遊戲也好,搞一次活動也罷,或者親子閱讀、結伴出遊等等都可以。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保障孩子的基本權利,與學校、社會形成互補,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共同體。

家長也普遍存在“重教子、輕自修”的誤區。只希望老師優秀,只要求孩子上進,或許期待社會有極大包容,絲毫不顧及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是否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們。如果真正關心孩子,我想一定會先樹立值得效仿的榜樣形象。講道理再多,不如用事實呈現。在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同時,讓孩子見證真實可信的美德與奇蹟。育己重於育人,我們在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和育兒能力之後,纔有可能構建和諧、幸福的家庭。

一般情況,親子之間的關係是比較溫和的,除了一些極個別的特殊情況。但往往是那些極個別的現象,我們在處理時過於極端,也是導致中後期彼此間無話可說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良好關係的前提是,我們要試着放下成見、尊重彼此,不管孩子在我們心中是什麼樣子,千萬不要把自我的主觀情緒,帶入到與孩子的正常交流當中。保證孩子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張,在暴力溝通之外探尋一種友善、共情的相處模式。

孩子的天賦隨着他們的年齡而遞減,教育的越晚,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就發揮的越少。早期教育是人生能得以良好發展的開始。如果錯過了胎教,就要把握住0~6歲的第一關鍵期。小學、中學階段是第一關鍵期的偏差修正,而不會重塑人格。

當孩子遇到困惑,或者做錯了事時,要使用恰當、委婉的方式,傾聽他們的內心,詢問事件的原委,經過提問、討論讓各自的思路變得清晰,再通過正確、積極的反饋應對結果,並從中受到思想與精神上層面的昇華。孩子的問題源於家長,我們的眼界、心境提升不起來,就想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家長是孩子的樣子,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如果說教育是一條河,那麼家庭就是源頭,教育正本清源必須先從家庭開始。建議參加相對專業化的家庭教育指導,讓家長從自然型向教練型轉變。只有家長拋棄“起跑線”的觀念,孩子才能在獨屬於他們的賽道中拼荊斬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