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社:孩子的起跑线,是家庭良好教育的延伸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么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近乎疯狂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殊不知这是在用金钱取代孩子快乐无忧的童年。当我们做家长的在衡量家庭教育时时刻把“钱”挂在嘴边,那还真不怪孩子长大后只顾着挣钱,因为这是我们在亲子关系中长期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起来,随之而来的是高强度的学习训练减少,所谓的“起跑线”并不是唯一的赛道。孩子的精力分散开来,应试体系下的成绩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孩子个人的心理与情绪被重视起来,能决定他们未来的往往不再是老师,而是家长,更确切地说是陪他们长大的生养父母。

从老师的角度上讲,最担心的是以“没有文化”为借口,把孩子的教育权利委托给学校。我一直觉得“文化”和学历、文凭没有太大关系,“教育”也并不是读书、写字那么简单。懂教育、有责任心的家长很少,托管式、祸害式、放任式的家长居多。不管什么样背景的家庭,在亲子教育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四无”情况。

对于孩子正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觉得与他们无关的家长(无责);在家教中没有形成自身的方法、规划,或者没有持久力(无术);只管孩子吃喝拉撒,对家庭教育一窍不通的(无能);管不了孩子,只能任由其自由发展(无奈)。严格来说,这“四无”才是决定孩子是否竞争优势的源头。与其比拼孩子的进步,不如让孩子之间嘚瑟父母(或家人)的家教成就。

除了舍得花钱之外,有没有花一丁点时间去陪他们,放下每天忙不完的事情,去全身心地投入彼此间的亲密链接当中。不敷衍、不做作,真诚而富有饱满情绪地陪伴,做一次游戏也好,搞一次活动也罢,或者亲子阅读、结伴出游等等都可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保障孩子的基本权利,与学校、社会形成互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共同体。

家长也普遍存在“重教子、轻自修”的误区。只希望老师优秀,只要求孩子上进,或许期待社会有极大包容,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是否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如果真正关心孩子,我想一定会先树立值得效仿的榜样形象。讲道理再多,不如用事实呈现。在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同时,让孩子见证真实可信的美德与奇迹。育己重于育人,我们在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育儿能力之后,才有可能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

一般情况,亲子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温和的,除了一些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但往往是那些极个别的现象,我们在处理时过于极端,也是导致中后期彼此间无话可说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是,我们要试着放下成见、尊重彼此,不管孩子在我们心中是什么样子,千万不要把自我的主观情绪,带入到与孩子的正常交流当中。保证孩子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张,在暴力沟通之外探寻一种友善、共情的相处模式。

孩子的天赋随着他们的年龄而递减,教育的越晚,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的越少。早期教育是人生能得以良好发展的开始。如果错过了胎教,就要把握住0~6岁的第一关键期。小学、中学阶段是第一关键期的偏差修正,而不会重塑人格。

当孩子遇到困惑,或者做错了事时,要使用恰当、委婉的方式,倾听他们的内心,询问事件的原委,经过提问、讨论让各自的思路变得清晰,再通过正确、积极的反馈应对结果,并从中受到思想与精神上层面的升华。孩子的问题源于家长,我们的眼界、心境提升不起来,就想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家长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如果说教育是一条河,那么家庭就是源头,教育正本清源必须先从家庭开始。建议参加相对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从自然型向教练型转变。只有家长抛弃“起跑线”的观念,孩子才能在独属于他们的赛道中拼荆斩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