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需求和原型的思考(3)

狼孩与人类世界隔绝多年,已经不懂得如何使用人类的语言,和人进行沟通交流。

想要能和其他人建立关系,必定要和其他人沟通,要想和别人更顺畅地沟通,必定要学会以别人觉得舒服的方式与别人沟通。所以在和人的交互上,我们都挺辛苦的,需要先学会讲别人听得懂的话,需要学习如何和别人礼貌相处,需要学习如何穿着打扮才让别人觉得得体。

通过需求说明书直接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可能是一个不懂得怎么和人打交道的机器,与之打交道的人类有时会被气的直跺脚,“我花了那么多钱,你就给我这个我一点都不会用的破玩意?”。这个机器就像一个拥有二三十个按钮的遥控器,总是让我们很头疼,按什么按钮才能进行电脑投屏的转接口切换。


用户体验设计的过程,就是在给机器加入“语言”、“礼貌”、“衣着”的过程。在机器学会了这一套之后,人类就才愿意和他打交道,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回馈给机器“价值货币”。

我们引用《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里面用户体验的五个层级。依次是:
战略层
范围层
结构层
框架层
视觉层

战略层定义产品目标和用户目标,这和需求分析阶段定义的业务需求和用户是重合的。

而范围层,则将产品目标和用户目标转化为提供给用户的内容和功能,并使用文档来固化需求功能的内容。这和需求分析阶段定义的软件需求是重合的。

“广义”的用户体验设计过程,包含完整的五个层级,我想,也可以称之为“产品设计”的完整流程。而真正使产品“好用、用的爽”的“狭义”的用户体验设计,则只包含“结构层”、“框架层”、"视觉层"。这个过程,我们通过产品原型以及最后的视觉效果,来呈现用户体验设计的结果。让设计出来的“产品”尽可能地还原我们系统提供给到用户的样子。就像汽车在批量生产之前,在电脑通过CAD的方式,构建一辆“真正的汽车一样”

从范围层到结构层的跨越就是把系统的内容或功能,进行以人的认知角度重新组织的过程。

我们去菜市场买苹果,一般都去水果区,不会选择去蔬菜区;当我们去图书馆,想找一本金庸的《神雕侠侣》的时候,会选择去文学小说区,而不会去科技区。这就是对内容和功能的横向组织。在购物网站的设计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梳理相应的“信息框架”,它会影响到“用户是否可以找到他心仪的那个,然后购买它”。

而一个家庭主妇,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都要做上一桌好菜,要做上这桌好菜,也必定需要做精心的准备,需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个环节才能完成。而这个过程,就是内容和功能的纵向组织。常见的网上购买机票的过程,就需要梳理相应的“交互流程”,它将决定“用户是否能快速地完成买单的过程”。


大多数网站,在结构层的设计过程中,即需要梳理信息框架,也梳理交互流程。例如淘宝网站,即需要让用户找到商品的类目,也需要在对商品有需求的时候,走购买流程。

假设产品设计比喻成盖房子,那么需求分析(战略层和范围层)的过程,就是考虑房子有多少预算,做多大面积,要做几层楼,使用什么材料,使用多少材料的过程;结构层,就是设计房子的门在什么方向,房间怎么划分,每个房间需要多少窗户,每个房间是否需要安排厕所,插座放多少个,水路,电路要安排什么走向等。

在完成结构层的搭建之后,系统设计进入到框架层,从概念过度到“可见模型”,进行系统界面的原型设计。

盖房子进入到“框架层”的构建,就是进行详细的图纸化,每个房间占地多少平米,房间的门和窗户安在什么位置,厕所要多大,是否干湿分离,插座安排在哪个位置,更方便人日常的使用,水路电路具体的走路要怎么设计,才能满足各个地方的供水供电,同时又能预留未来的需要。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毛坯房的详细设计图纸。

而软件产品进入到“框架层”,则需要提供系统的分类导航,界面布局,以及系统的详细信息设计。

无论分类导航还是界面布局,基础都是信息框架和交互流程。

信息框架有时呈现出来的分类过多,或者呈现出来的内容,我们无法看出其重要程度的高低。同时分类导航需要放在界面的哪块位置,才是用户使用习惯下会一目了然的位置,这些问题,都在分类导航和界面布局的设计中获得解决。

交互流程是一个简约的流程图,在这个流程图中,针对某类应用场景的交互流程是清晰的,但是交互流程的每个环节所处的界面应该包含的内容,以及界面的布局,则同样需要在分类导航和界面的布局的设计中获得解决,以真正满足“我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打算在这里做什么”的用户需求。

信息设计,是把用户输入的数据(例如用户进入到一个新安装的APP,需要填写用户的注册信息),系统输出的数据(例如淘宝的商品页面的商品信息等),呈现到界面上。这个过程,也融合到界面布局当中。

框架层输出了“产品原型”设计,系统已经定义好完整的内容,完整的功能,完整的用户操作界面,完整的用户使用交互过程。但是我们讲,这个界面是粗糙的,我们比方成毛坯房,虽然具有功能性,但是着实不够好看,住着乏味。当然,每个人好看的标准不一样,但是让大部分人都觉得好看的东西,有它们共同的特征。

而视觉层,就是使产品,以使用人群认为好看的样子,进行进一步的渲染,满足用户的感官享受。

我们需要为房子选择合适的风格,选用耐用好看的砖瓦,做好地面边缘的镶嵌,天花板的吊顶,这样,才算是完成了“盖一个她喜欢住的房子”的过程。

产品的视觉,需要依据所在行业,产品利益相关者,以及产品定位等诸多因素确定风格,在稳定的风格的基础上,满足系统的内容和功能的呈现,大部分情况下,优先考虑用户使用频率,来确定内容是否通过视觉凸显。当然,考虑实用性优先,还是考虑视觉震撼效果优先,这依然有赖于网站的定位,如摄影类的网站,会考虑视觉效果震撼性。而类似于办公软件之类的网站,则更多地考虑实用性,能让用户在繁多的信息里,找到日常最常用到的功能。

通过以上用户体验设计的三个过程(结构层,框架层,视觉层),我们输出产品原型和视觉。提供给到开发人员使用,开发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系统详细的后台模块功能设计,以及前端页面设计。

总结以上,我们将完整的产品设计过程放到一个图上,那么它的过程如下所示:

通过“用户体验的要素”,串联产品设计整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又区分两类分析过程:
首先是战略层和范围层,进行需求分析,输出需求说明书,作为用户体验设计的前置条件。
其次是结构层,框架层,以及视觉层,输出原型和视觉稿,完成完整的产品的设计过程。

而这样划分产品设计过程的好处,在于:

  1. 软件开发出来的产品,能保证“可用,好用,用的爽”
  2. 软件开发不需要等到全部产品设计阶段完成才能开始,在有了需求说明书之后,就已经可以梳理较为稳固的,不会容易有大调整的系统架构设计,类对象设计,数据库表设计。与产品用户体验设计同步进行。
  3. 区分需求说明书和用户体验设计之后,两类文档定义的内容将最大限度的保持独立,又有渐进性关系。未来一旦有需求变更,则可以追溯到产品设计的各个层面的根源问题,可以为需求变更管理提供很好的管理基础。

文章写后感:

文章关于需求和原型的思考,主要来源于赵哥关于软件工程这块部分给到的启发。中间参考了《HIS内核设计之道:医院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系统思维》、《软件需求最佳实践》、《用户体验要素》这三本书,同时在自己实践的一个小项目中,进行了整体思路过程的实践活动,当然过程的一些细节,其实还没达到完全符合的程度,如需求分析的用例规约,到信息框架和交互流程之间的关系的打通,就是一个还可以继续思考的问题。但是,这个过程,确实已经基本能把产品设计的流程完整地走下来,剩下的就是不断地在实践中细化每个阶段过程所做的工作,同时做好阶段之间的衔接。

另外,写文章的过程,也发现了自己对于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每个层次的细节,还没达到融汇贯通的程度,所以接下来,写作文章,将会对应需求分析的四个阶段(需求定义,需求捕获,需求分析,需求建模)、用户体验设计的三个过程(结构层,框架层,视觉层)的过程方法,工具,输出物,注意的问题要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以输出倒逼输入,做一个完整的产品设计过程的解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