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1多管齐下,助力小丙转化

多管齐下,助力小丙转化


看到这个案例,我不禁想起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所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童年在原生家庭所受到的影响会持续一生。而案例中的小丙正是在自己小时候与父母分离,跟爷爷奶奶长大,所以现在上五年级了仍然不能与同学们友好相处,和父母之间也有隔阂。如果这一点不能及时引起父母的注意,不能得到改善,估计还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案例中的小丙沉默不善表达,想要改善这种现状,最好还是先从小丙父母那里改变。父母要先改变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模式,要学会科学地与孩子沟通交流,要与孩子建立起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了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的批评和表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完全信任,那么这种亲子关系就是良性的,也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比如在一本书中看到的“父母每日四问”,小丙的父母也可以在自己的育儿中践行。那就是每天孩子放学后都跟他聊以下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四个问题其实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了解孩子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以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孩子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却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许多关爱和关怀,作为小丙的班主任,建议把这个方法推荐给小丙的父母(当面推荐或者通过微信文字的方式都可以),毕竟,有一些家长确实需要老师给予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

案例中小丙的班主任,他对小丙不抛弃,让他坐在普通的座位上是对小丙最大的尊重,除此,还让小丙当每日一星,亲子为小丙系红领巾,还为他擦鼻涕。由此可见,这是一位多么负责任、有爱心的老师啊!付出总会有收获,在班主任的暖心行动下,小丙确实有改进:打架次数少了,作业写得多了。不过就是恶习又复发了而已。我们要把这看成是正常现象。如同一个病人得了顽疾,医生给他吃一次药,或者一个疗程就能痊愈,这也不大可能吧?

我想告诉小丙班主任的是,尽管小丙有反弹,但我们依然要初心不变,要有李镇西老师转化差生的那份信念和坚持——为了转化一个差生,光与这位差生相关的随笔就写了几万字。除此,苏州的吴樱花老师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竟然为一个学生写下了15万的文字!苏州《姑苏晚报》十几期连载吴樱花老师为她的学生写的成长记录。最终,改变了一个叫沈达的孩子的人生。从一个校园的典型“调皮鬼”成长为苏州市“中考状元”,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也成就了吴樱花老师的传奇教育人生,她的这些记录也出版成了书——《孩子,我看着你长大》。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小丙的老师也要在平时多去发现小丙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再放大闪光点,让小丙逐渐有自信,有正能量。要想让心灵不长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好庄稼。一种方法不行,还可以换用其他的。比如还可以借助班会的力量,借助书籍的力量等等来对小丙进行引导。

你把时间花费在哪里,你的成功就在哪里。相信小丙也一定会在班主任老师长期春风化雨的感召下,一点点取得进步。

附研讨案例:

五年级学生——小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论老师问什么,永远都是沉默。他没有规则意识,来学迟到,上课几乎不拿书本,作业偶尔写一次。但一下课,他就一个箭步跑出去玩了。班里总有几个与他“志趣相投”的人能玩到一起,但他们也常常因为小事打架。打架后,他仍然保持沉默,既不陈述理由,也不认错。最后,每次都是不了了之,批评他,无用;惩罚他,无法执行。(老师说啥,他都只装没听见)大课间,他从来不拿道具,也不做任何一个动作,就站在队伍的后面。

在以前,老师让他坐在特殊座位上,离同学们较远。这个学期,我抱着不抛弃的态度,让他坐在普通座位上。可是,他无所事事,上课说笑、写小纸条、拿东西投人等,影响面很大。我表扬他,让他当每日一星,亲自为他系红领巾,为他擦鼻涕,刚开始有点效果,他打架次数少了,作业也写得多了,可最近他又恢复原状了。

他的妈妈说:这孩子从小跟着老人长大,没有养成好习惯,和父母有隔阂,在家里也是这样——不和父母交流,甚至连“妈”都不叫。家长对他也很无奈。

这样的学生如何教育,请大家为班主任支支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