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音乐总在最关键的时候替他说话

完成于2008年的日本电影《入殓师》,修复后重映了。

说重映恐怕不确,我不记得这部日本电影在这里公映过。但我看过这部电影,还不止一遍。修复以后的《入殓师》在院线公映后,无论如何我也要去看一场。欠导演一张电影片,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我要在音响效果极佳的电影院里再听一遍久石让为这部电影所配的音乐。

久石让为《入殓师》创作的主题音乐《记忆》,是可以脱离电影单飞的旋律优美、意蕴丰满的作品。可我要到电影院里去听的,不只是《记忆》,还有他根据影片的主角小林大悟的职业身份特意为他安排的几首古典音乐作品。

小林大悟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一支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但凡懂一点古典音乐的乐迷都知道,要成为交响乐团的一名乐手,得打小就开始专业训练,通常要经过音乐学院附小、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学院等不二路径才有可能修成正果。对,是可能而非必然,学音乐的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后,能谋到交响乐团乐手的职位,是遇到了幸运女神。所以,必然是一一跨越了山和水才成功进入交响乐团担任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因此分外珍惜眼前这一切,影片开始的时候,他不息负债为自己添置了一把好琴,此举的潜台词,不言而喻。

但久石让要用音乐替小林大悟说出彼时的心境,于是,《入殓师》几乎是在贝多芬的《欢乐颂》中开始的:“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这歌词,简直就是坐在乐池里拉着刚入手的那把大提琴的小林大悟心情的真实写照。

讽刺的是,赞美欢乐女神的歌声还余音绕梁着,交响乐团就被迫解散了。演员本木雅弘再怎么夸张地表演小林大悟的意想不到和沮丧万分,当不成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了,已是小林大悟不可能改变的命运。丢了工作的小林大悟在居大不易的东京已呆不住,他只好把妻子拉回了老家山形。

妻子是笑着跟大悟回到山形的,但小林大悟明白妻子的笑并不由衷。为慰藉妻子,小林大悟觉得自己最好尽快找到工作。然而,山形不是东京,哪有适合小林大悟的工作等着他?匆忙中,大提琴手撞入了入殓师这一职业之门。做还是不做?从随老一辈入殓师处理一具过度腐烂的尸体时的呕吐不已,到遇到一具男扮女装尸体的惊诧莫名,再到风雪夜不顾妻子的劝阻执意出门独自去面对死于非命的亡灵,大悟完成了从大提琴手到入殓师的艰难转行,此时,久石让再让音乐替小林大悟说话时,帮小林大悟选择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法柏夫人是19世纪中叶活跃在维也纳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1859年作曲家勃拉姆斯曾听过法柏夫人唱歌,被她的歌声深深打动过。等到自己的作曲能力日臻完美时,勃拉姆斯将当年

法柏夫人唱过的那首歌的旋律稍加改编,名曲《摇篮曲》就此诞生。通常,音乐家会用小提琴来演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那清亮、柔美的琴声非常贴合母亲哄孩子入睡时的心境。随着镜头的不断叠化,久石让安排坐在田野间的小林大悟用大提琴演奏来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除了小林大悟是前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外,还因为,由音乐家转型为入殓师以后,小林大悟意识到,当自己运用日趋成熟的技术和日渐稳定的同理心去善待一具具尸体、从而让他们在人间的最后一程走得干净又自尊时,他相信那些去往天国的男和女在入殓师那里感受到的,如同他演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能给予爱乐者的一样,温情又宽厚。

电影,尤其是欧美电影喜欢挪用古典音乐作品,我们说那是电影的配乐大师们技痒难忍地将自己的音乐素养融汇在了作品中,哪怕那部电影里没有一个角色喜欢古典音乐。毕业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的久石让,自小学习小提琴,后来还吹奏过小号,听见古典音乐之美对久石让来说不是问题,所以,我们在欣赏《入殓师》的音乐时能一次次听到熟悉的或不那么熟悉的古典音乐作品,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比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等等。我的疑问是,久石让为之配乐的《入殓师》,主角就是音乐家,那么出现在影片里的那些古典音乐作品,是配乐大师的主意,还是影片中角色的选择?

《入殓师》的配乐是久石让,让小林大悟在那一场戏里演奏巴赫-古诺的《圣母颂》当然是久石让替小林大悟做的选择。可我宁愿相信,那首巴赫-古诺的《圣母颂》是小林大悟情不自禁之际奏响的乐曲。

那是一场什么样的戏呀!

办公室里,有一位喜欢泡茶的女同事,她沉默寡言得,情节推进到了后半段,电影都没让观众觉得这个角色存在的必要性。她只是男人角色过多的电影中的摆设吗?当然不是。她是大悟解开心结的钥匙。

父亲在小林大悟年幼的时候抛妻别子携相好远走他乡,那以后,一个声音总在小林大悟的心里问:为什么?

总在泡茶的女人,孩子6岁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男人,情到深处,她离家出走从此不再归来。她告诉大悟:“孩子叫着妈妈,我还是走了”,说这话时,女人泪流满面。女人的悔悟不能不让小林大悟想起父亲,他忍了又忍,还是问道:为什么不回家看孩子?小林大悟的话,问得女人眼泪汹涌而下、无语凝噎,只好拼命摇头。刹那间,大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父亲孑然一生在远方苦苦了却残身却不愿回家为自己曾经的荒唐忏悔。 懂得之后,小林大悟不再纠结于是否要原谅父亲的过错,远方传来父亲离世的消息后,他赶忙奔赴亡父身边以儿子和优秀入殓师的双重身份,送了父亲最后一程。从怨怼、同情、怜爱到敬爱,情感在入殓师小林大悟的精湛手法中一步一步发生着变化。顺着大悟的脸颊滴落到父亲遗体上的眼泪,也感召了一直不理解丈夫选择的妻子,她的一句“我丈夫是入殓师”,疏通了淤塞在前交响乐团大提琴手心中的多重块垒,此刻,让大提琴奏响巴赫-古诺的《圣母颂》,是《入殓师》对古典音乐的最佳移用——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用24个大小调中分别创作了《前奏曲》和《赋格》各一首,总共48首,这是对平均律理论的完美体现,奠定了欧洲音律体系的基础。多年以后,法国作曲家古诺将自己最喜欢的《C大调前奏曲》编配了一个版本,这一版本呈现出来的听感,是崇高和圣洁,于是,它就拥有了一个曲名,《圣母颂》。无论从小林大悟自觉的角度,还是周遭对他从大提琴手转行为入殓师的认同,其中的千言万语,都在巴赫-古诺的《圣母颂》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