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什麼是“躬身入局”?

一本真正的好書,不是給知識和回答問題,而是提出了一個我們以前沒有意識到是個問題的問題。

什麼問題呢?法國人爲什麼要建“馬奇諾防線”?

法國最後一次特別長臉,還要追溯到200年多年前的拿破崙。然後就是一路下滑。滑鐵盧,拿破崙大敗;普法戰爭中的色當戰役,拿破崙三世大敗,導致德意志帝國崛起,當時不是有句話嗎?叫“歐洲少了一個女管家(法國),來了一個男主人(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是慘勝,那真是打得赤地千里。

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好歹還守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更慘。

1940年5月10號西線開打,到6月14日,德軍就佔領了巴黎,一個月左右時間,法國就投降了。

至於原因,過去這80年,各種分析都有。有說法國人不會用坦克的,有說法國人士氣出了問題的。其中最著名,就是“馬奇諾防線”,這簡直就是笑柄。

馬奇諾防線是修築在德國和法國的邊境線上的。全長四百多公里,耗資約50億法郎,號稱世界最強的軍事防線。

但問題是,德國人會從這裏打嗎?明知道這裏有難啃的骨頭,他們也不傻啊。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就是從北邊比利時繞過來打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路線不太一樣,是從阿登森林突破的,但是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從法國北邊過來的。

法國人缺心眼嗎?我小學一年級上學的第一天就懂得了這個道理。那天我剛上學,課間就開始淘氣,我把教室的門死死抵住,不讓同學進來。結果人家推門從後面進來了。那年我五歲半。我此前沒有見過一個房間居然有兩扇門。

我五歲就懂的道理,那麼偉大的法蘭西民族居然就不懂?

你看,這就是問題。抽離開來,我們當然知道,不要低估一個民族的智慧,但是具體到歷史上的很多事件,我們都是草率地得出“誰誰誰傻叉”這個結論就結束了。

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二戰大牌局》這本書裏,王鼎傑老師給了一個簡略的解釋:

我們的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法國人的處境去思考他們應該怎麼做。當時,法國的政治精英反思一戰,有幾個基本判斷:1.要結盟英國;2.要在國境外戰鬥;3.要打防禦戰。

第一,未來戰爭仍要竭力避免與德國進行單打獨鬥的對決,而要竭力形成多強合擊德國的聯盟戰爭態勢。尤其要注重與英國的結盟。要知道,一戰後的法國面對的是一個巨大的擔心。不管德國怎麼被摁在地上摩擦,法國精英心裏是知道的,兩個國家在實力上有巨大差距。

看人口數字就知道了。一戰前,法國4000萬人口,德國6500萬人口。二戰前呢?法國還是4000萬人口,德國呢?7000萬人口。

這個差距是怎麼拉開的呢?你要算兩筆賬:1,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和德國死的人差不多。但是總數法國本來就少,所以,從比例上說,法國的人口損失比德國要大。2,更重要的是:打仗死人主要死男人,而且就是青壯年適合生育的男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人口的性別比例倒掛非常嚴重,男人只佔人口的45%。而且因爲是戰區,還有大量根本結不了婚,負擔不了家庭的傷殘男人。人口差距,對於那個時代的國家來說,就是戰爭潛力的差距。你是法國精英,你說怕不怕?

所以,如果未來要和德國打仗,無論如何要把英國拉進來。

第二,未來戰爭破壞力更大,要竭力在國境線外展開戰場,尤其要竭力避免在東北工業區附近的戰鬥。

第三,未來戰爭仍是一場防禦佔優的戰爭,故而要竭力發揮防禦優勢。

但是你發現沒有?這第二、第三條是矛盾的。你要打攻勢作戰,纔有可能在國境外擺開戰場。

再來看第一條,也非常非常困難。因爲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也打殘了。你要是瞭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知道,面對機槍的大量衝鋒,英國的貴族階層死傷慘重。那真是京劇《楊家將》裏唱的那樣,“哪一陣不傷我楊家將,哪一陣不死我父子兵”。一戰之後,英國的普遍情緒就是厭戰。

所以你看,當時法國面對的就是這麼個局面,你要是當時的法國執政者,你難不難?

但是,馬奇諾防線,謹此一招,把這三個問題同時兼顧,都解決了。

首先,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地就在這裏,這不是爲了讓德國人從這裏打不過來啊,這是爲了讓德國人不從這裏打啊。

好,那戰端一啓,德國人該怎麼辦呢?還是得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路嘛,要從北邊的比利時過來。

所以,法軍在法德邊境斥巨資修築防線的同時,又組建了用於法比邊境地區作戰的精銳野戰兵團(第一集團軍和第七集團軍)。一旦德軍越過德比邊境,該野戰集羣就會和英國遠征軍一起迅速出動,進入比利時境內,沿戴爾河一線搶佔有利地形,形成堅固防線。這樣一來,比利時就會一分爲二,淪爲下次大戰的主戰場。

所以,比利時不僅是預設戰場,甚至可以說就是誘餌。

第二,如果德國人從比利時過來,英國人就肯定被拉下水。這是威脅到了大英帝國的生存底線。

第三,那如果德國從比利時和馬奇諾中間的那塊地方,也就是阿登山區過來呢?事實上德國後來就是這麼幹的。法國人沒有想到嗎?

國運之戰,怎麼會沒有想到?

在法軍高層眼中,這個地區與其說是一個缺陷,不如說是一個精心挖掘的陷阱。

首先,從大兵團運動的角度看,當時的內燃機機動只能在戰役和戰術層面發揮作用,戰略機動仍依賴鐵路體系。阿登山區遠離鐵路樞紐,又崎嶇難行,極其不利於大兵團進出。

其次,就算德軍通過奇襲,在戰爭初期突然集中裝甲部隊越過阿登山區,接着又會撞上默茲河天險。法軍在此早已深溝高壘以待之。而德軍的重炮、輜重、步兵單位卻很難及時跟上。這就意味着,德軍在默茲河前將出現一個五到六天的停頓。這個時間,足夠英法聯軍從西、北、南三個方向調集援軍,對德軍進行一次毀滅性反擊。這個空隙,可以看做是一個絞肉機。德軍一旦鑽進來,就將面向大河,背靠死地,進則被盟軍半渡而擊,退則自我瓦解。所以,法國的軍官甚至盼望着愚蠢的德軍在這裏發起主攻。

當然,後來事情的發展,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德國人真的就從這裏走了,但是沒有在默茲河被攔住,而是強渡了默茲河,然後一刀把法國劈成了兩半。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一方面是英國被迫搞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一方面是法國投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