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3聽書筆記:激發員工的4個好問題

凡是帶團隊的人,應該都有這麼一個體會:自己努力容易,但成就別人,太難了。這樣的挑戰在個人能力特別強的管理者身上,反而尤其突出。因爲越是個人能力強的管理者,越容易凡事親力親爲,而不習慣於放權讓團隊成員做決策,因爲不放心嘛。

可是問題來了,管理者爲什麼不放權?難道是因爲他們天生喜歡幹活嗎?當然不是呀。在《給管理者的溝通訓練營》,就經常有同學,來跟我訴說他的苦惱,說:“花姐,我也想讓下屬自己解決問題,但他一遇到困難,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來找我要方案。我反覆跟他說要有主動性,要有方案力,可他做不到啊,我難道不管嘛?”

問題很有道理,但是且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此時此刻,我想請你來想一個問題:每當下屬遇到難題來找你,他真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嗎?還是咱們沒有給他機會,讓他把那個“怎麼辦”,說出來呢?

不信的話,我們現在一起來做一件事。從現在開始,如果你沒有在開車,請閉上眼睛一分鐘,我們回憶一下:前兩天很多下屬來找過我,問我這個該怎麼辦,那個該怎麼辦。那麼:

說話過程中他說得多,還是我說得多?

——我說得多。

他的答案多,還是我直接給的答案多?

——我的答案多。

他的提議多,還是我的提議多?

——我的提議多。

你看,是不是有點觸目驚心。

而且我們大家都知道,下屬跟上級的對話當中,其實大部分的信息就已經做過了篩選和裁剪。請注意,這不見得是惡意的。可能是他爲了節省領導的時間,可能是他爲了自我保護,爲了更容易達成自己的目標,讓溝通能趕快完成,他一定會有意無意地屏蔽掉一些信息。

在這種信息已經被屏蔽、被裁減情況下,我們並不掌握全部的信息,而在跟下級的溝通中,還總是我在說、在輸出信息,那最後下屬拿走的,當然永遠只是我的、一個有限的,不一定正確的解決方案。對嗎?

所以你看,很多管理者其實挺有責任感的,給下屬提了很多意見,做了很多指導,就是希望幫下屬解決問題、減輕負擔。這也是爲什麼,如果事後發現下屬還是執行不到位,我們就會覺得很憤怒,甚至很委屈。

但我想提醒你的是,先別急着憤怒和委屈,記住這句話:要讓員工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我們作爲管理者,就不能急於給意見,而是要先學會問問題。

我先做個自我反省。我過去就是這樣一個“萬金油式”的管理者。因爲我老覺得我跟公司的年輕人相比,我有很多的經驗,而且我很忙、我沒有時間,那我告訴你答案,然後你趕緊去幹,不就是對你最好的幫助嗎?而且,我對你毫無保留呀。

我覺得我做得挺到位的,但事實上,這會導致對方非常挫敗,而且養成很糟糕的習慣,就是做事不動腦子,只上交問題。

所以一個管理者跟下屬溝通,一定要重視提問題,而不是提意見,讓下屬自己找答案,這比你告訴他怎麼做,管用得多。

那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幫助下屬找答案?當然不是。怎麼提問題,得有講究。

我給你準備好了一張好問題清單,裏面一共只有4個問題。你可以把這張清單直接貼在本子上,每次跟下屬談話的時候,提醒自己看一下,再開口。問題問好了,一定能幫你的下屬打開思路,建立自信。

第一個問題叫作:我想先聽聽你的意見,你先說說?

是不是非常簡單?這個問題可以用在各種場景。比如會議上,下屬突然提出一個議題;在工位上,你的下屬突然問你:“客戶有個什麼情況,領導你說怎麼辦?”

這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說怎麼辦,哪怕你真的知道也不要說。一定要說:“我想先聽聽你的意見,你先說說?”

過去我就經常犯這種錯誤,人家一問我,我就直接說:“這還不簡單,我跟你說,拿本記下來,去做。”所以我們公司的人老管我叫機關槍,誰來問我問題,我就掃射人家。

但是請注意,下屬明明有一個方案,哪怕是一個不成熟的方案,但在領導這裏永遠沒有機會說,在這種模式下,他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路徑依賴。因爲有什麼事,他都知道你能解決,他當然會選擇交給你。因爲既簡單又省力,而且還不用承擔責任。

所以在職場上有一種說法,叫“直升機式的領導”。什麼叫直升機?就是整天盤旋在下屬頭頂上,拿探照燈看着,隨時準備直升直降。對於自己來說,時間完全被扯碎,與此同時,咱們還覺得很生氣,說這些下屬,怎麼不成長、不努力、不主動思考呢?你看,這就是問題,完全錯位了。

因此,我們要警惕自己變成直升機式的領導,當下屬提出問題的時候,一定學會先請他說,先問問他的想法。這個問題,是引導你的下屬去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同時,也能讓他感到自己的意見是會被看見的,自己這個人,是被領導尊重和重視的。

當然,你可能會問,那如果他說不出來怎麼辦?比如你的下屬說,“啊?我也沒什麼想法。”那你可以接着問,“那你說說你現在已經瞭解到什麼情況了?”

一個人他不可能既沒有想法,也不瞭解情況吧?那他這個問題是從哪兒來的呢?

當然,還有一種延伸的情況,比如這個問題的決策比較複雜,或者風險比較大。這種時候,你可以換一種方式問,問那種不需要他承擔責任的假設性問題。比如說,如果什麼什麼條件具備了,你覺得這個情況會發生變化嗎?

我舉個例子。比如,你的下屬來找你,說:“有一個客戶威脅我們,說要跟我們解約,因爲他有一個訴求沒有被我們滿足,現在很着急,怎麼辦?”

這個時候,你直接讓他說方案,他可能有點害怕。那你可以換一種方式問他:

如果這個訴求滿足了,你覺得六個月之後,這個客戶還會跟我們合作嗎?

如果今天咱們做這個決策,六個月之後、一年之後,再回頭看這件事,你覺得這個決策會發生變化嗎?

咱們先把時間維度打開,問假設性的問題。因爲假設性問題不需要承擔責任,讓下屬可以沒有負擔地展開思考。

比如我的上級,就是我們公司的董事長羅胖,經常會問我一類問題,尤其是碰到比較重大、比較難的決策。羅胖就說,“算了,現在這麼討論也沒什麼意思,我問你個問題,五年之後你還想做這個產品嗎?五年之後,如果這個產品在這兒,你會覺得高興嗎?”

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對我非常有用,因爲它能讓我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把時間維度打開,把眼界展開,再去做決策。

當然,如果你以前不是一個會這樣問問題的管理者,那咱們不能要求,今天開始問問題,明天下屬就特別會主動思考。因爲在漫長的工作當中,他已經被你馴化得不想事了。

好,如果你的下屬說了自己的想法,或者提供了現在的一些情況,那你就可以問他第二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一個邀請性的問題,叫作:需要我做什麼?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爲你在邀請他加入你,你在表態,願意加入他。

比如下屬來問你:“這客戶威脅要跟我們解約,領導,怎麼辦?”

你的第一個問題,讓他說了一些想法,緊接着第二個問題,你就可以問他:“現在你需要我做什麼?”

說白了,就是讓他變成這件事的負責人,讓他直接給你派活,其實也是促使他去思考,然後來給你提出要求。這樣的話,時間一長,你的下屬就會發生一個轉變,他會把當你資源用,而不是把你當背鍋俠用。

如果你一直在要求他給你派具體的活:第一,你自己會更輕鬆;第二,他也知道自己要對這件事負責,猴子背在他自己身上,所以他得把這件事想透,他得知道自己要給領導提出正確的、準確的資源要求。

好,等下屬說完了他的意見,以及給你派完了活,緊接着,你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你覺得這樣好不好,或者你覺得那樣行不行?

我們的心理學家陳海賢老師在家庭溝通中,就分享過這樣的辦法。無論你說什麼,後面都加一個“好不好?”你只要願意加這三個字,大家就吵不起來。

比如你說:“你把垃圾袋拿下去”,對方不想拿,就吵起來了。

但是如果你說:“你把垃圾袋拿下去,好不好?”這樣一個對話就變成了一個更友好的模式。

所以管理者也要學會使用這種話術,當然,你可以靈活地去變形。比如說:

“某某提出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好,我想聽聽你們的想法。”

“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大家看看行不行,我們一起來評估一下潛在的風險。”

你看這也是一個好問題,在這個部分,你既可以對前面的開放性討論做一個收口,也可以適當地給出自己的解決建議,幫你的下屬把握方向,避免他走偏。但因爲你問了“好不好、行不行、你們說一說”,他會覺得掌控感還在他自己手裏。

接下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來了,第四個問題。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給你們介紹一個人,這個人叫西蒙,是一個傳奇的心理諮詢師。

他早年做心理諮詢的時候,開創了家庭治療流派,對整個心理諮詢本身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偶爾有一次,他接受了德國一個大家族企業的邀請,去給企業董事會做一次講座。那個企業對他佩服得不行,說:你說的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們做企業需要的。

然後西蒙就很少做家庭治療了,他成爲了德國特別了不起的企業高管教練,因爲他發現,同樣的心理諮詢方法論,在改善高管關係、董事會關係的時候,也同樣有用。

在多年做心理諮詢研究和當高管教練的經驗裏,西蒙總結出來一件事,他說:在所有的問題當中蘊含着一個偉大的問題,如果作爲管理者,你只能問下屬一個問題,那一定是問這個問題。

什麼問題呢?很多同學聽到這裏可能會想,這個問題是不是很複雜?是不是很難掌握?

不是的,西蒙說,這個問題就三個字,叫:然後呢?你前三個問題可以都不會問,但是作爲管理者,你一定要會問這個問題:“然後呢?”

無論對方有多少問題,你只要問然後呢?然後呢?你就會發現真相肯定在後面,前面說的全是煙霧彈。

西蒙說經常會有他的諮詢者來到他這兒滔滔不絕,傾訴了兩個小時,但是隻要問一下“然後呢”,你會發現,前面兩個小時的問題,根本不是實質性的。通過不斷問“然後呢”,一層一層地往下,才能把那個真相逼出來。

我當時聽到西蒙的課之後覺得太震撼了,確實是這樣。現在我就想請大家反思一下,你作爲一個上級,你曾經有幾次問過你的下屬“然後呢”?還是說在他給你彙報工作的時候,你迫不及待已經把所謂的成熟經驗丟給他了。

如果在一場談話當中,我們沒有去追問兩個“然後呢?”可以肯定,我們沒有拿到全部的信息,沒有窮盡下屬的全部想法。

當然了,這裏也有一個小提醒,對於“然後呢”這個問題,畢竟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文化因地制宜,做適當的調整。我們是在問問題,不是在審犯人。

之前有同學問我,一直問“然後呢”會不會把對方問崩潰?我說當然了,如果你一直只問然後呢、然後呢,當然會讓你的下屬承擔非常大的壓力。

所以,我們每次問的時候,要變變問法。

比如你問然後呢?他告訴你一些信息,你來做積極迴應,等對方確認了,說對,我就是這個意思,你再問:

“你剛纔提到了這些這些,我還想了解這些這些。”

“你還有什麼要提醒我嗎,我還有什麼應該知道的嗎?”

“你覺得我們還應該想一些什麼辦法嗎?”

所以,“然後呢”是一個象徵,它不是隻有這三個字,而是要用這個方式建立一個對話關係。這三個字是在提醒我們,要時時刻刻對我們的下屬保持好奇心,保持開放性。而在幫助下屬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們自己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總結

好,如何利用四個問題,激發下屬的主動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到這兒我們就基本介紹完了。

其實,這一套技巧,你不光能自己用,還能給團隊用。比如,你作爲上級,如果你要提拔任用一個人,我建議你就可以把這張清單作爲一個禮物送給他。因爲當他轉型成爲一個管理者的時候,他必須要學會正確的談話方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