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糖丸”

爲了證明自己研製的一種疫苗的副作用,不僅自己以身試藥,更令人無法想象的是,這個人竟然瞞着妻子,拿自己不滿一歲的兒子做臨牀試驗。

拿自己做疫苗臨牀試驗的人有,還不少。

遠有被稱爲學術界“瘋子”的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澳大利亞人巴里·馬歇爾。他“以身犯險”,喝下了20毫升的幽門螺桿菌培養液的事情,傳遍了全世界。

近有我國的科學大家,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她把“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延伸到了自己身上,在提煉青蒿素的過程中,曾經以身試藥提取出拯救數百萬人性命的青蒿素。

但敢拿自己親生兒女做試錯臨牀試驗的“狠人”還真不多。

得下多大的狠心,才能痛下此狠手。恐怕正常的大多數,相信都難,就更別說去用常人之心去理解了。

反正,從一篇文章開始的時候,看到這位狠人的舉動時,我是絕對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一個人從孃胎裏出來,到達齡上學,這六七年間,需要接種多少種疫苗?

如果不仔細捋一捋,還真不知道準確答案。

即使你釆取各種各樣的方式,通過各個路徑去找尋答案,也不一定都能口徑一致。

趁11月20日“世界兒童日”之機,好信兒的俺,在妻子的幫助下,認認真真地一邊對照網上查到的標準答案,一邊回憶着女兒從出生到跨入學校大門之前,接種疫苗的前前後後。

不得不說,在網絡上使出渾身解數挖出來的標準答案並不標準。

單單那個從出生之日,便必須接種的一類疫苗的種類和次數,就出奇的不一致。

直到掰着手指頭,對照最新版本的2021年寶寶接種疫苗指南,纔算把學齡前,就“必須”和“應該”這兩個部分,接種的疫苗種類和次數捋出了個大概。

如果不是這麼較真兒,還真不知接種疫苗還有哪些疫苗是應該接種,哪些疫苗是必須接種。

記憶中,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女兒,學齡前接種疫苗時,不哭不鬧的時候,真的是少之又少。

孩童時代,耳朵裏每一次聽到“打針”這兩個字的時候,瑟瑟發抖的不在少數。那種感覺無異於遭遇了滅頂之災。

終於有那麼一次打疫苗的時候,哆哆嗦嗦地夾着胳膊,喫完醫生遞過來的一粒糖丸,還在遲疑地等待醫生接下來“處置”的時候,醫生已經開始爲下一個小朋友發“糖丸”了。

喫完這粒“糖丸”之後,孩子們才知道,這粒“糖丸”,就是預防由於脊灰病毒感染,而導致小兒麻痹症的一種疫苗。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研製這種“糖丸”的那個人,叫顧方舟。

顧方舟不僅僅是拿自己當做了試驗品,還狠心的拿自己那個不滿一週歲的親生兒子,當做了臨牀試驗的“小白鼠”。

這位“狠心”的父親,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只是柔柔軟軟地說道:我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做了一粒小小的“糖丸”,值得……值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