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为什么爱里生苦?

佛陀说:爱里生苦。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有人认为,爱并不会带来痛苦,爱只会带来欢乐。

可是,又有人不解了。如果爱只会带来欢乐,为什么会有人在失去孩子后会痛不欲生?为什么有的父母为了阻止孩子恋爱,哪怕毒死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又有人在失恋后对自己曾经爱过的人举起屠刀呢?

佛陀说:爱有很多种。我们先要细心认识每一种的爱。生命里很需要有爱的存在,但并非那种基于色欲、情欲、执迷、有分别心和偏见的爱。有另一种爱在生命里极其需要的,这种爱包含着慈爱和悲悯心,或叫大慈或大悲。

一般人所说的爱,只限于父母、子女、夫妻、家属、宗亲和国民的互爱。这种爱的性质都是依着“我”和“非我的”观念而产生,因而是仍然纠缠与于执著和分别心之内。人人都只想爱他们的父母、配偶、子女、孙儿、亲属和国民。就是因为被困于执著之中,他们往往在没有事故发生的时候,已经开始忧虑意外降临在心爱的人身上。当意外真的发生时,他们便会大受打击,伤痛至极。至于有分别心的爱,则会产生偏见。人们对于他们圈子之外的人,可以变得毫不关心甚至歧视排斥。执著与分别心,都是导致自己和他人受苦的根源。所有人真正渴望着的爱,是慈爱和悲心。大慈或慈爱,是替别人带来欢乐的心量;大悲或悲心,这是替别人解除难的胸怀。大慈和大悲都是不求回报的。慈爱和悲心亦不限于对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家属、宗亲和国民。这种爱,是遍及所有人和众生的。在大慈和大悲里,没有丝毫的分别、“我的”或“非我的”成分。正是因为没有分别,因此也就没有执著。大慈和大悲只会导致快乐和减轻痛苦。它们并不会带来忧伤苦恼。没有这种爱,生命便真如你所说的,没有意义了。有了慈爱和悲心,生命必会充满平和、喜悦和满足。


问:一般的爱都含有分别、欲念和执著。一个人又怎可以无欲无执的去爱?对子女的爱,应该怎样才可以避免忧虑和痛苦?

答:我们得先看爱的性质。我们的爱,是应该给我们所爱的人带来和平和幸福的。如果我们的爱存有占有的私心,我们便没可能给他们带来平和快乐;相反,我们只会令他们感觉被困。这种爱,不外乎是一种牢狱。当我们所爱的人再无法觉得快乐时,他们便会想办法释放自己,以能重获自由。他们不会接受牢狱的爱。这种爱亦会因而逐渐变为愤恨。

依觉悟之道,没有了解便不可能有爱。爱就是了解。你不了解便不能去爱。假使你想使你所爱的人快乐,你一定要学习去了解他们的苦恼与期望。当你了解他们,你便可以帮助他们疏解苦恼和达成愿望。这才是真爱。如果你单是要他们跟随你的意愿而忽略了他们的需要,这绝不是真爱。这只是占有和支配别人的欲望,以及试图满足自己需要的错误途径。


【读后感】读这一段豁然开朗。是的,为什么父母爱孩子,孩子却恨父母?老师爱学生,学生却并不认为老师爱自己,甚至与老师对着干?那是因为我们对孩子,对学生并不了解。我们并不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期望,只是在根据我们的一厢情愿在给予,并自以为我们是为了孩子的好。可是孩子们和学生们却并不买账。因为我们所给予的并不是他们需要,反而让他们窒息,所以他们要反叛,要追求自己的自由。

倘若我们能了解孩子,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并给予他们需要的爱,想要的爱,还有自由,我们双方都会感到舒服。

对子女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亲属的爱和对国民的爱,仍然是小爱,这里面仍然有执著,有分别心。只要有执著和分别心,爱就会有痛苦。只有去掉执著与分别心,拥有慈爱和悲心,爱才会让我们在生命中感受到平和、喜悦和满足。所以,我们要有一颗博爱的胸怀,要有悲悯心。

于是我明白了:要学会爱你的敌人,是一种更大意义上的慈悲。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是神?因为你已经去掉了分别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更大境界上的慈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