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8聽書筆記:爲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身爲中國人,僅僅是西方的知識,已經不能支撐起我們的精神空間。我們必須,也應該回到自己的文化傳統裏,去尋找更多的精神資源。

歷史是可供我們快速調用的過上有尊嚴生活的快捷方式。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如果有這麼個人,讀書,然後當官,官當得不怎麼好,只好滾回家去種田,那這個人在旁觀者的眼裏,是不是一個典型的失敗者?至少也沒什麼可驕傲的。對,當時就是這樣一種觀念。

但是請注意,當歷史到了公元405年11月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一個小縣令辭官不做,回家了,回家的路上寫了一篇文章,叫《歸去來兮辭》。你知道的,這個人叫陶淵明,那一年,他40歲。然後,他用自己餘生20年的時間,種田、寫詩、受窮,承受兒子沒出息的痛苦,然後像一個普通人那樣去世了。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和他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會覺得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死了而已。但是,只要稍微拉開一點歷史的視野,我們就知道,陶淵明最後20年的生活,驚心動魄,因爲它的價值超過了同時代發生的幾乎所有的事。

因爲有了陶淵明,因爲有了陶淵明這晚年的20年,後世中國人裏所有失意的人,不管是被動失意的,還是主動辭官不做的,他們心裏煩悶的時候,都可以來到陶淵明這個名字旁邊坐下來,和他聊幾句,聽他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者是“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從此,咱們中國人就知道了,人在飛黃騰達之外,還可以有另外一個努力的方向:拼盡全身力氣,和山川田園融爲一體,度過普通而有真趣的一生。

我剛纔說的陶淵明,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個例子。但是,積累得多了,當一箇中國人和一個西方人在一起,面對一模一樣的人生挑戰的時候,他們內心感受的豐盈程度是不一樣的。中國因爲歷史綿長,因爲文化沒有中斷,數千年積累出來的人格模板,可以被一個當代中國人隨時調用。就像昆明大觀樓那幅對聯上說的,“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你看,我們中國人就有這個本事,一登樓,放眼一望,數千年往事,滾滾英雄就在眼前,這就是歷史長的文明的好處啊。

雖然我們的肉體生命都不足百年,但因爲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這個數千年傳統的繼承人,我們的精神世界裏,就有着數千年積累下來的人格基因。而其他文明裏的人,就沒有我們這樣的優勢。

你可能會問了,這樣的文明優勢對我們個人來說有什麼用呢?用處挺大的。

你想,孔子奔走一生,不得重用,他內心孤獨嗎?不孤獨,因爲他可以經常夢見500年前的周公;

司馬遷受盡摧殘,悲憤作書,他內心孤獨嗎?不孤獨,因爲400年前有個叫左丘明的人寫了《左傳》,給他指明瞭道路;

一個普通的中國木匠,辛苦勞作一生,他內心孤獨嗎?不孤獨,因爲他知道,自己對手藝精益求精,祖師爺魯班地下有知,會看着他微笑的;

一個戲班裏的演員,所謂下九流,社會地位卑微,他內心孤獨嗎?不孤獨,因爲他知道自己這一行叫“梨園行”,是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所創,皇帝都能演戲,我這也沒有什麼丟人的。

我們中國歷史太長,又有着舉世無雙的連續性,所以,這個龐大的人格基因庫積累的數據就足夠多,我們當代人的任何處境,都可以用極高的分辨率在歷史中找到對應的鏡像。

同樣是帝王的謀士,既可以有張良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也可以有陳平那樣巧計百出詭譎奸詐的,還可以有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同樣是莽撞人,可以有張飛那樣粗中帶細的,也可以有李逵那樣天真爛漫的,還可以有魯智深那樣豁達熱血的;

同樣是創立偉大帝國的人,西方人講來講去,好像腦子裏也只有一個凱撒這樣的模型,但是咱們中國人呢?一說起來就是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中國人有着更多、更精細的人格模型。

在這麼豐盛的歷史資源面前,一箇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真的是可以“各取所需,豐儉由人”吶。

當然,中國歷史的這種力量,不僅賦予每個人以勇氣,整個民族的勇氣也是這麼來的。

當年,漢武帝用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雖然很成功,但也鬧得民窮財盡。在當時看,對漢武帝這個人的評價是功過參半的。但是換到歷史的角度來看呢?漢武帝給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不管外來侵略者多麼兇殘,中國人心裏都有數——中原民族是有辦法積累力量,反敗爲勝的。

所以你看,後來就一次又一次地應驗。

宋朝滅亡之後,不到100年,朱元璋那代人,就可以喊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心裏有底氣。

而這句口號,在600多年後,顛覆滿清的那一代革命黨人,又可以幾乎一字不變地喊出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幾十年後,日本用一個工業國的力量,碾壓式地要征服中國這個農業國。不管局勢多麼絕望,中國人心裏都清楚,日本人想滅亡中國,辦不到。咱們仍然可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你想,這其實不需要多少歷史知識,抗戰的時候,在中國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你跟普通老百姓只要提起一個人的名字,岳飛嶽武穆,他們的抗日激情馬上就能點燃。

你看,歷史不是過去的故事,不是印在書本上的高級知識,歷史就是我們當代中國人,無論是危難關頭,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能隨時借重到的力量。

前不久,我讀到趙汀陽老師的一本書,叫《惠此中國》,其中有一段話,我當時看了就很激動,抄錄下來,今天也分享給你:“一個精神世界越被廣泛使用,越被更多的人分享共用,就會因此凝聚起越多的文化附加值和難以拒絕的魔力,就越能夠吸引更多的心靈,結果會形成一個無窮增值的循環。”

讀歷史,不是爲了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故事,而是爲了讓我們這個脆弱、短促的生命加入到那個無窮增值的循環裏去,去汲取力量,支撐我們過好這一生。

理解了趙汀陽老師這段話,也就順便解釋了,爲什麼在中國那麼多的歷史典籍裏面,我們最看重這一部《資治通鑑》。

你想,《資治通鑑》誕生於宋代,和《春秋》《左傳》《史記》《漢書》這些書相比,不僅是篇幅長、歷史跨度大,它還因爲捲入到那個無窮增值的循環裏去的精神資源更多。這些資源既包括到宋代才正式成熟的儒家意識形態,也包括偉人在思考當代中國問題的時候讀了它17遍的傳說,等等。看待精神資源咱們就應該採取這樣的態度,哪裏捲入過更多的精神資源,哪裏就有更多的力量。

這就是我們當代中國人一定要讀《資治通鑑》的理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