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費用——廣告

經濟體系裏催生了一大羣憑廣告業務崛起的巨頭,但是處於供應鏈兩端的廠商和消費者,其實並不是贏家。

比如,一個包很貴,賣一萬塊錢。但是實際上,極其高價的產品不一定是暴利,廠商也並沒有賺到多少錢。原因就是,整個經濟體系當中要把大量的成本花費在注意力上。有人說,廣告就是爲了讓那些對這個產品有興趣的買家知道這個產品,其實很多時候不是這樣的。

豪車,還有一些奢侈品爲例,它們並不是給那些買得起的人打廣告,而是直接面向於大量根本買不起的人。爲什麼會這樣呢?它們要引發這些買不起的人的焦慮感和自卑感,也可以說它們在生產和製造這種焦慮感和自卑感。而這種焦慮感和自卑感,本身就是這個產品價值的一部分。

當一個人花一百萬買一輛車的時候,實際上是買不起的人的自卑感、焦慮感,在他這裏變現爲優越感。他買到的是,很多人的羨慕、自卑,讓他們覺得自愧不如的產品。於是就對潛在的買家,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