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思考与实践

成年人的改变是不容易发生的,尤其是性格以及三观方面。之前经常听有些人说生了一场大病之后整个人都变了,或者说发生了什么大的变故之后,整个人也都变了。这就是属于强度很大的变化,会强烈的改变了一个人。或许是高强度的刺激强烈的改变了神经元的连接,使其连接也很强大,从而改变便发生了。另外一种变化就是所谓的修行,要通过不断的一点点的强化来改变,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的去强化。

如果是偶尔的刺激,变化微不足道,比如我们偶尔看过一篇公众号的文章,里面的观点当时觉得特别有道理,特别赞同,但是很快就看到了别的文章,第二天那个观点你或许就抛之脑后了,这样的改变不足以改变一个人,蜻蜓点水似的的浏览不会对你的大脑构成改变,因为这样的刺激太微弱,也没有进一步展开思考,没有进一步和脑子里的其他知识,其他观点形成连接,只是在内存中存了一下,很快就被新的内容覆盖了,因为手机中我们每天看的内容很多,内存中的东西停留很短,很快就会被覆盖,消失的无影无踪。所以这样的所谓的学习大多是无效的,只是在花时间而已。

想要改变发生,一个观点便需要时常去思考,时常去琢磨,时常去强化。这便让我想起佛教中的修行,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要每天去修行,只要把佛法记在心中不就行了吗?天天去念经,天天去打坐有这个必要吗?现在才渐渐明白了,其实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化,通过这样的仪式让佛法渐渐根植于心中,强化在心中,一点一滴的改变这神经元结构,使其牢固,于是改变才能发生,才能真正的接受佛法。当然不仅仅是佛法,任何的宗教形式都有其仪式感的修行,我想也是一个道理。知道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有效。

与我们普通人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就说养育孩子,你心中坚持的育儿观点,如果不是时常去想着,时常提醒自己,也会忘记,于是矛盾发生时,问题发生时,也依然抓狂,便会随心而为,随情绪来处理问题,对待孩子。比如重视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这个观点,我想大家都是会理解的,因为这一点的正确性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看看在处理孩子的矛盾时,有多少家长会时刻记得这条观点并贯穿始终。所以一件事情要做好,有了明确的观点之后,要不断的去完善,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在实践中反馈,然后强化,才会在下一次问题发生时用上。

这或许也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念的一种解读,道理说起来的时候都知道,其实不是真知道,只是赞同这些观点,只是知道这些知识,道理只是作为知识存储在脑子里,但并不是真的是你脑子里的问题处理的神经元连接,所以不是真的知道,自然在行的时候会不一致,就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知行合一。所以知道是一回事,与做到还差十万八千里,这中间差的就是不断的强化,轻微的强化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知识积累是一回事,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知识成为观点成为行为模式是另一回事,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也是唯一途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