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溝通——《小團隊溝通課》

你是個人主義者還是集體主義者?

在你的文化或共生文化裏,你覺得自己更接近個人主義價值觀還是集體主義價值觀?思考以下觀點,用1(非常不同意)到9(強烈贊成)來衡量你對這些觀點的贊同程度。

1.我跟人交談時傾向於坦率直接。

2.爲了讓家人高興,我情願做自己厭惡的事情。

3.我很享受與衆不同的感覺。

4.我經常爲了集體利益犧牲個人興趣。

5.我注重隱私。

6.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將責任置於享樂之前。

7.我喜歡對其他人展示我的各種能力。

8.我不喜歡跟團隊成員產生分歧。

9.我的成功大多源自我的個人能力。

10.在重要旅行之前,我會徵求大多數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意見。

以上的情況,你屬於哪種?

大家可以分別計算自己在奇數問題中的總分和偶數問題中的總分。

奇數問題反映了你的個人主義程度,而偶數問題則反映了你的集體主義程度。

統計分數後,你可以自測一下,你屬於哪一邊?

總的來說,你是否更贊同個人主義的觀點(奇數問題得分更高),而非集體主義的觀點(偶數問題得分更高)?

在這樣的測試中,我們拉開今天課程的序幕。

一問一答,如果只有你和我的溝通,這樣的溝通,相對容易輕鬆。

但是如果是一對多的溝通,溝通就變得複雜。

但是無論哪種溝通,我們都在溝通的情境中。

因此,今天我推薦這本書給你,你將和我一起思考和學習什麼是溝通,什麼是溝通能力,什麼是團體,以及在團體中溝通的細節。

這是一本重新定義和闡述什麼是溝通、什麼是溝通能力、什麼是團體以及在團體中溝通的細節化內容的葵花寶典。

事實上,只要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我們就每天和人發生關係,產生溝通。

你無可否認的事實是:每個人都是團隊中的一分子,掌握良好的團隊溝通方法,能讓你少走彎路,快速進步。

美國有一位知名的教授,他叫羅斯維爾教授,他專注於小團隊溝通,並通過自己數十年的研究和教學,逐步揭開了小團體溝通的各種訣竅。他將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匯聚在一起,出版了這樣的一本書《小團隊溝通課》。


這本書以合作型溝通爲核心,引入系統論思想,建立溝通能力模型以幫助讀者迅速融入、適應和影響小團隊。而且這本書還提供了大量真實的案例,涵蓋工作和生活的各類場景,輔之以對團隊中各類正式和非正式角色的詳細討論,從理論和實踐上均給出了明確指導。

作爲一本權威教材,這本書難能可貴之處是語言極爲通俗,幽默閃爍在字裏行間,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均可輕鬆讀懂學會。

因此 ,當你通過參加我的線上共拆課的學習後,你將會重新審視自己的溝通能力和你所處的各類團體,並思考“我應該如何看待在小團隊中的溝通障礙及團隊文化的共創與建立。

下面讓我們帶着問題走進今天的課程。


安妮想召集一次團隊會議,結果卻發現,就是隻有幾個人的小團隊,卻仍然沒辦法達成一致意見。

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常見呢?

是的。

以下的情況,你肯定和我一樣印象深刻:

1、學生會要舉辦一次校園活動,活動小助手們提交了方案,欣喜地等待學校批覆,結果,老師遲遲未給出答覆。

2、年底了,人力資源部要召集各部門召開述職會議,結果各部門每天都很忙,總是沒時間。

3、家庭聚會,希望在本週日舉行,結果,家庭成員加班的加班,上學的上學,聚會眼瞅着估計泡湯。

這樣的情況,跟安妮的情況何其相似呀。


回到安妮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

這個小組正在溝通小組會議的時間以及日程安排中的衝突。

那麼,他們具體遇到了什麼問題呢?

1、關係維度複雜。

小組成員總計有5人。在5人的小團隊溝通中大家意見各不相同。

2、衝突。

小組成員不止在安排日程上有分歧,他們也在爲自己巧取小組中的權位。潛臺詞是“誰應該告訴誰做什麼”(這層意思不是通過字面意思表達的,而是通過他們的說話方式)。

3、影響。

一個人的說話方式(是諷刺還是請求)影響着團隊其他成員的反應。團隊成員之間的態度是合作還是競爭,是影響團隊討論的重要因素。

4、無效。

衝突一直存在,無法迴避。當小團隊溝通未能達成結果時,溝通的交換過程中斷,溝通無效。

以前我們認爲溝通就是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的雙向互動。它由主動溝通方、接收信息方、以及溝通路徑組成。


這個概念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不夠全面。

中國移動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廣告語:

——溝通無處不在。

這句話,將溝通的本質揭露出來。

因爲,人類的溝通是跟他人分享的信息交換過程。

這裏的他人,可以是一個接收者,也可以是二個接收者,也可以是多個接收者。

接收者越多,溝通的難度越大。

當你身處團隊中,你的每一次表達、每一個選擇和行爲都在不斷定義和再定義你是誰(對其他成員來說),以及其他成員對你來說是誰。這是一種持續且不可避免的過程。個體會影響集體,而集體也會影響個體。團體溝通就是是一系列持續不斷的交換過程。

所以,溝通是什麼?

一、溝通是一個過程:永不止息的流動。

以安妮的案例來說,其實案例只代表安妮在這一次的溝通中,她們的小團隊溝通失敗了。

但是,時間飛逝,今天過去,明天來臨。

所以,明天會發生什麼變化?

這個答案只有安妮和她的團隊知道。

如果,將溝通看作一種過程,其本質就是承認了世界上沒有靜止的事物,或者就像汽車貼紙上說的:“改變無可避免,自動販賣機出來的貨物除外。”

所以,溝通是一個過程。

二、溝通是一個變化:關係和事件的本質。

溝通體現了所有的關係和事件的本質,即它們處在不斷變化中。

親愛的聽衆小夥伴,你也許會提出質疑,爲什麼這麼說呢?爲什麼說溝通能體現所有的關係和事件的本質?

我們可以分解一下安妮的故事。

1、安妮提出團隊小組會議的要求。

2、團隊成員進行當下的互動。

3、團隊成員在本次溝通中未達成一致意見。

4、團隊依然存在。

5、爲了達成目的,安妮也許會採取第二次溝通。

6、也許安妮因此本次溝通失敗選擇憤然退出團隊。

故事也還在繼續。但是故事的後續發展,和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密不可分。

事實上,所有的關係和事件的變化,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永不止息的流動,溝通也是一種過程。

如果,我們僅僅只是截取一幀電影裏的浪花,你無法理解整個海洋。

因此,只有在動態中,你才能解讀海洋:時刻流轉的潮汐、洋流和浪花,互相作用並依存共生的植物和動物等。同樣,溝通也無法通過隻言片語、一個手勢、一個面部表情或者一個感嘆詞來實現,要把有聲和無聲的思想和感情看作一個整體。要把過去、現在、未來看作一個整體。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的領導跟我說了一句話,讓我終身受益,他說:“結論不要下得太早。”

我想,和溝通的變化密不可分。

至此,我們可以嘗試給溝通重新歸納總結一個定義。

究竟什麼是溝通?

——溝通是指一種與他人進行意義共享的交換過程。

我們無法將關係凍結在某一個時間點。

如果我們把關係凍結在某一個時間點,我們的溝通就冰凍了。

但是隻要關係還在持續,那麼,每一次溝通都是下一次溝通的起點。每一場溝通都在承接上一次溝通的延續。

無論你認可或者不認可,每一次溝通的過程都是對以往溝通結果的總和。每一種新的溝通經驗都會影響未來的溝通。

因此,人類之間的溝通就是一個過程。

溝通能力作爲貫穿《小團隊溝通》這本書的主題,它指的就是在特定語境下有效且恰當溝通的能力。

而要想提高溝通能力,我們不能離開溝通的本質、溝通能力的語境。

簡而言之,要達到在特定語境下有效且恰當溝通的能力這種境界,知識、技巧、敏感度、承諾和道德觀都必不可少。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學會如何在團體中進行良好溝通至關重要。

溝通有三大基本要素:

1、本質屬性:溝通涉及到內容和關係。

2、過程影響:溝通的變化屬於無數溝通中的過程流動。

3、交換共享:溝通的意義和語境決定了溝通的結果。但無論哪種溝通,無論溝通成功或者失敗,溝通都傳遞了信息,完成了交換和共享。只是交換和共享的成果受到語境的影響。

因此,溝通要想達到目的,要遵循二個基本原則:

1、效能:實現目標。

2、恰當性:遵守規則。

這二個基本原則是我們在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中要考慮的關鍵原則。

原因很簡單,我們溝通的目的是希望達成目標。而所有研究溝通技巧的課程和文章,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解決如何提高溝通的有效性。因此,效能是溝通能力的核心要素。

而語境,是之前所有關於溝通能力培養的課程都沒有提及的一個重要的界定條件。

我們可以簡稱爲:邊界。

爲什麼將語境設定爲溝通的邊界?

因爲,脫離了語境的存在,溝通中最關鍵的要素,人、途徑,都會發生變化。

舉個小例子:

1、個人。

2、團隊中的人。

3、公司中的成員。

4、社團組織中的你。

不同的語境中,你要採取的溝通方式各不相同。

而爲了達成目標,你要思考採取何種方式溝通更有效。

所以,溝通能力受到效能和規則的制約。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獲得溝通能力?

方法有以下幾點:

1、知識:學習規則。

2、技巧:展示而不只是瞭解。

3、敏感度:接收精度。

4、投入:追求卓越的激情。

5、道德標準:對錯。

要提高你在團體溝通中的有效性和恰當性,一般來說有5種做法:學習相關知識,磨鍊溝通技巧,提高敏感度,增強責任感,以及不要在溝通中忘記道德規範。知識意味着學習規則,它能讓你清楚需要什麼來使自己的溝通有效且恰當。

將溝通視爲一種交互行爲已經假定每個參與者都會互相影響,因此當我們給團體下定義時,將成員間的互相影響納入其中也就不奇怪了。下面,我們就以什麼是團隊爲例,來說明提高溝通能力的這五個方法的重要性。

要被稱爲團體,這一羣人必須作爲一個集體去追求某個或某些共同目標,最終或成功、或失敗。一羣人只要滿足了以上定義(例如快閃人羣),就可以稱爲團體。將溝通視爲一種交互行爲已經假定每個參與者都會互相影響,因此當我們給團體下定義時,將成員間的互相影響納入其中也就不奇怪了。

舉個例子,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

你去電影院,在這裏,和你一起排隊買電影票的,有25個人。

請問:這25個人是不是一個團體?

答案:不是。

爲什麼呢?

因爲這25個人,他們僅僅是一個聚合。

一個臨時聚合。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他們不會爲了實現共同目標而產生互動和相互影響(站在你身後買票的陌生人不是爲了互相保護對方安全買票而存在),他們不能被認定爲一個團體。同理,商場裏購物的人潮、因大霧而滯留機場的乘客,或是公園裏坐在椅子上休息的人,這些都不是團體。在這些情況裏,其餘人的出現並不是爲了完成一個特定目標(比如買衣服、從A地到B地,或是享受戶外生活)。

要被稱爲團體,這一羣人必須作爲一個集體去追求某個或某些共同目標,最終或成功、或失敗。


因此 ,讓我們再回到安妮的案例,我們就會發現:

安妮的小團隊這個小組正在溝通小組會議的時間以及日程安排中的衝突。然而,關係維度向來更復雜。小組成員不止在安排日程上有分歧,他們也在爲自己巧取小組中的權位。潛臺詞是“誰應該告訴誰做什麼”(這層意思不是通過字面意思表達的,而是通過他們的說話方式)。一個人的說話方式(是諷刺還是請求)影響着團隊其他成員的反應。團隊成員之間的態度是合作還是競爭,是影響團隊討論的重要因素。

當你身處團隊中,你的每一次表達、每一個選擇和行爲都在不斷定義和再定義你是誰(對其他成員來說),以及其他成員對你來說是誰。這是一種持續且不可避免的過程。個體會影響集體,而集體也會影響個體。


團體溝通是一系列持續不斷的交換過程。

因此,我們需要爲了達到溝通的目標,保證效能的時候,還要思考如何保證溝通的恰當性?

而爲了達成溝通的效能,和保證溝通的恰當性,我們需要學習相關知識,磨鍊溝通技巧,提高敏感度,增強責任感,以及不要在溝通中忘記道德規範。

綜上所述,人類的溝通是跟他人分享含義的信息交換過程。溝通能力作爲貫穿本書的主題,指的是在特定語境下有效且恰當溝通的能力。要達到這種境界,知識、技巧、敏感度、承諾和道德觀都必不可少。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學會如何在團體中進行良好溝通至關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