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訣3.8.1定都與焚書---第二個三國時期 3.8定霸都-- “天皇軍刀”的反天皇計劃

3.8定霸都-- “天皇軍刀”的反天皇計劃

3.8.1定都與焚書---第二個三國時期


今天又到了星期六,小武早上起來、雖穿了毛衣,但依然感覺有點冷。往窗外一看,到處都是小雨、連綿不絕,天地之間平添了一股秋愁。


小武煮了一碗方便麪,還加了兩個雞蛋,喫下去後方纔感覺暖和了些。於是又開始用電熱壺燒了開水,找出一些龍井新茶,放入了兩個茶杯,這才定下心來,隨手翻了翻本週學習的資料。


小武看了看資料裏的一個故事,說的是南北朝時蕭梁政權的梁元帝有關事蹟,着實有點兒奇怪。小武雖然對歷史已算相當瞭解,但以前從未了解過這個人。據說梁元帝蕭繹是中國歷史上讀書最多的皇帝,但同時也是毀書最多的皇帝!


當時,南梁的首都江陵城被北魏5萬軍隊突襲包圍;蕭繹一邊安排軍隊堅守,一邊還忙裏偷閒、按原定計劃在朝廷上準時召開了學術研討會。只是軍情緊急,爲了及時應變,皇帝和大臣都不敢脫去戎裝、換上朝服。


於是乎,一個千古奇景出現了---文官大臣們都是頂盔貫甲、挎刀帶劍,卻齊聚於龍光殿中,由同樣鎧甲在身、無法落座的皇帝,站着給大家講解《道德經》(老子)的精要。


兩天之前看到這一段場景的描述,小武就忍不住想笑,但是總也沒有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只不過由於印象過於深刻,所以沒事的時候忍不住又翻了翻這個故事。


當八角突然出現在書房的時候,小武正在饒有興味地讀着一首小詩。八角沒有說話,熟門熟路地拿起剛剛煮好的開水壺,直接給自己沏了一杯香氣四溢的龍井新茶;同時用眼角瞥了一下小武正在看的詩句,正是一首《五絕•題天寧寺》。

 

題天寧寺

無名氏

乘船過江陵,

兩岸聞泣聲,

不見梁元帝,

唯聞佛誦經。


小武方纔回過神來,迎上八角的目光,笑道:“這個梁元帝蕭繹,號稱是中國歷史上讀書最多的皇帝。但是他到底讀不讀兵書的?而到了後來,他又爲什麼要毀書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八角點了點頭,微笑道:“蕭繹無書不讀,皇宮藏有古今圖書珍本14萬卷,當然包括了許多兵書。應該說,這個人因爲讀書而精通了政治,又因爲讀書而過度自信、拘泥於小細節而忽略了國防精義。最終錯過了千載難逢的好運,反而陷入了無比悔恨的死局。”


“所以他最終氣得不得了,卻把一切都怪罪在了讀書上,想將天下書都燒光,卻不肯檢討自己的錯誤。當然歷史沒有如果,到了最後一步田地、檢討也早已毫無用處,只是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同時讓南北朝歷史進入了另外一個軌道。”


小武大爲驚詫道:“讓南北朝歷史走入了另一個軌道?梁元帝有這麼重要麼?好像他在歷史上還沒有那個非常信佛的梁武帝出名吧?”


八角笑道:“我來把當時整個局勢梳理一下吧。然後你就會明白,其中有什麼可以借鑑的。”


“首先,南北朝時中國被割據劃分爲南北兩半,所以稱爲南北朝。不,有時候還分爲三塊,所以也可稱爲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三國時代’。”


小武點了點頭,道:“不錯。當時梁朝的北方,已經不是北魏了,而是分裂成爲了東魏和西魏。”


八角點了點頭,道:“不錯,而南朝的前後依次是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卻沒有分裂。在初時北魏相當強大,故劉宋雖實力不弱,但無法在北伐中討得便宜。然而傳到梁朝之時,北魏已經分裂成兩塊,其中東魏又比西魏要強一些。”


“對於南朝來說,此時若是北伐中原,其實是統一天下很好的時機。因爲蕭梁政權內部並沒有太大的危機、而且國富民豐,同時坐看大敵分裂、內鬥不休。不得不說,此時中國出現了少見的南強北弱之勢,而且是在南北朝170年曆史中,南方的形勢最爲有利的時期。”


圖表1梁朝與東西魏對峙時期

圖片來自互聯網


小武翻了翻一張南朝梁與東西魏對峙的地圖,不得不承認道:“此時唯有梁朝獨大,東魏和西魏都處於弱勢,恐怕他們都擔心梁朝聯合其中一國、而打擊另一國吧?”


八角點了點頭,微笑道:“按照正常的三國遊戲玩法,東西魏只有聯合起來,方能力抗梁朝。但是他們兩國之間互爲死敵,本來就是因爲彼此爭鬥到了白熱化才鬧的分裂,又如何能夠聯合呢?”


“然而開創梁朝的梁武帝蕭衍雖當了48年皇帝、並且拜佛非常虔誠,人卻是越老越糊塗。他納降了東魏叛將、後又處理不當,造成了令江南殘破千里的侯景之亂。這下子蕭梁政權不但未能乘機北伐,反而導致梁武帝橫死,國家元氣大傷。”


小武點了點頭,道:“侯景之亂,我也是知道一點的,當時使得首都建康(南京)的官民們遭到了重創,還有很多其它地區也被燒殺一空。可是這跟蕭繹沒什麼關係吧?他可是以江陵城爲大本營的,幸運地逃過了侯景大軍的荼毒。”


八角點了點頭,捋須笑道:“不錯。而且從結果來看,蕭繹還是侯景之亂的最大受益者呢!若不是首都南京的皇家勢力、以及貴族勢力都遭到了致命打擊,又怎會輪到遠在江陵的一個藩王即位、成爲梁朝下一個皇帝呢?”


“不過對蕭繹本人來說,成功也許是因爲他讀的書多、深通政治殘局的原因。在侯景長期霸佔南京的時間裏,他一邊喊着要勤王、一邊保持着觀望。而在梁武帝終於被圍困餓死,別人勤王得勝、侯景逃竄直至被滅,蕭梁數位王子爭位等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之中,蕭繹始終站隊正確、穩坐釣魚臺,最終收漁翁之利、得以上位。”


小武點了點頭,微笑道:“這麼看來,蕭繹號稱讀書最多,也算是沒有白讀。但是他好不容易坐上皇帝寶座,又何以沒什麼作爲呢?難道他看不清楚天下形勢嗎?那樣的話,書豈不是又白讀了?”


八角捋須笑道:“大概因爲‘躺贏天下’的過程太過容易,梁元帝對於國防沒有很深刻的認識。”


“當蕭繹登基之後,所做的第一個決定就錯了。或許此人性格沉穩老練,一生之中很少犯錯;然而只是這一個錯誤,就讓他永世不能翻身。”


小武大爲驚異道:“登基之後的第一個決定?是什麼錯誤?”


八角呵呵大笑道:“國防之道,不過攻守而已;而攻守之略,首在定都!梁元帝登位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宣佈遷都於江陵,廢除建康(南京)的都城地位。”


“當然蕭繹這樣做也是有很大理由的。主要是經過侯景之亂、南京城大半已經殘破,要想重建顯然不是短時間的功夫。這當然比不上江陵的宮殿都是現成的,而且蕭繹已經在這裏經營許久了。”


“同時,皇帝聲稱遷都是爲了愛惜百姓,免得他們一方面在侯景之亂中已經家破人亡、傷了元氣,另一方面又要疲於趕工、重建首都。”


小武甚是奇怪道:“這樣聽起來,蕭繹也不是全無道理?不過,也許是因爲他以前長期不在南京,擔心那裏爭鬥過後的殘餘勢力、對自己有威脅吧?所以還是呆在自己的大本營裏比較安全?”


八角點頭微笑道:“這些因素肯定都有。其實,當時的蕭梁羣臣對於定都哪裏,是有過大討論的。畢竟,南京作爲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古都,當時的漢人大都習以爲常了。”


“在上接秦漢、下續隋唐的漫長‘六朝’時期裏,除了建康還沒有哪個其它城市可以長期爲都。所以也有不少大臣堅持、應當還都南京,可以讓江陵暫做陪都、等南京城修好以後就遷回去。不過最後還是大Boss拍了板---此事不用再議。”


小武想了想,道:“那麼蕭繹主要在想幹什麼?他想要北伐嗎?如果從長江中游啓程北伐,江陵也不失爲一個不錯的基地。”


八角捋須微笑,道:“我來捋一下地理情況哈。梁朝與東魏、西魏,這三國演義2.0版跟魏、蜀、吳的三國演義1.0版肯定有相似之處。”


“尤其是這個江陵城,在第一個三國時代、有一個更爲出名的名字---叫做荊州。”


小武大爲驚詫,道:“原來江陵和荊州是同一個地方呀!那豈不是很容易成爲三國爭奪的焦點?”


八角笑道:“不錯,所有人都知道荊州(江陵)正是那時候三方競爭的核心地區。以前有個著名的故事叫做‘關雲長大意失荊州’,說明駐守此處的外部威脅不小,很可能被人偷襲得手。”


“當時,關羽的敵人來自兩個方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北方曹魏政權、主要是鎮守樊城的曹仁大軍、以及率領七軍而來的于禁;排在第二位的是東南方的孫吳政權、主要是呂蒙的水軍。關羽雖很努力,但是防住了一、也沒防住二,最終身死地失,並且改變了三國的走勢。”


小武點了點頭,微笑着質疑道:“但是看過了梁朝的地圖,我覺得還好。因爲蕭梁政權的疆域幾乎等同於第一個三國時期的吳國+蜀國,那麼實力肯定是強於北方的。”


“而且照你的說法,在梁朝時江陵城不用防二、只須防一,能夠應付了北方敵人即可。因爲此時南朝是完整的、並且處於優勢,北方還分裂爲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實在是沒有理由不向北方進擊。”


八角不置可否,道:“將兩個三國略一比較,你會發現荊州(江陵)仍然是天下爭奪的焦點。不過此地的外在威脅,此時只來自於北面而不在東面;所以梁元帝理應好好經略北方,一則搞好國防、能夠自保,二則乘隙進取東、西二魏。如此,很可能出現跟上一個三國時代截然相反的結局。”


“當然,你應該已經知道了梁元帝的結局---他在大好形勢下、再次上演了‘大意失荊州’(江陵)的‘傳統’劇目,表現連關羽都大大不如!爲什麼呢?因爲事無大小、梁元帝似乎什麼都考慮到了,唯獨北面的兵家必爭之地---襄陽被他忽視了。”


圖表2南朝梁地圖

圖片自來互聯網


小武想了想,道:“很多人老說關羽是失敗者,但其實他做得相當不錯了,至少圍攻曹仁得勝、迫使對方在樊城龜縮不出;同時又將於禁的大批援軍給水淹了,當真是威震華夏!”


“關羽的威名之盛,險些讓曹操遷都以避之;雖然最終敗於呂蒙白衣渡江,但他好歹是獨對兩面敵人,很不容易。蕭梁的條件遠比關羽好,但是結局更糟。”


八角捋須點頭笑道:“襄陽之側就是樊城---兩者既是相鄰的兩個小城,或者合併起來稱爲‘襄樊’也沒問題。當年,關羽認識到此地對於荊州的威脅,所以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一面、是完全正確的。即使他最終敗於東吳,主體戰略依然是正確的。”


“到了梁元帝的時候,襄陽原本就是江陵的北方屏障,在全局佈防上也應該重視。然而從表面上看,襄陽原本就屬於梁朝領土、似乎北面國防高枕無憂;故而一個潛在的可能性卻爲所有人所忽視,最終成爲毀掉千里大堤的小小蟻穴!”


小武奇道:“什麼潛在的可能性?”


八角捋須微笑道:“鎮守襄陽的是梁朝的另一個藩王---蕭詧。由於梁元帝蕭繹爲求政權穩定,接連鎮壓了各地多個蕭氏親王與藩王,蕭詧憤怒之下就投降了西魏的宇文泰。”


“正好西魏與梁朝之間發生了摩擦,有此良機,宇文泰便派出5萬大軍伐梁。西魏大軍在襄陽蕭詧的策應、並且親自擔當嚮導的情況下,迅速兵臨江陵城下,一下子就令梁朝陷入了死局。”


小武恍然點頭,道:“西魏大軍此來,是‘擒賊先擒王’之勢呀!梁朝在各地空有數十萬大軍,但首都卻爲敵軍所包圍!”


八角微笑道:“不錯。事先就連壯起膽子、拍板出征的宇文泰也不敢想象,區區五萬軍隊就能輕鬆地攻破強大的梁朝、並且生擒對方的皇帝!”


“然而這種跟雙方實力嚴重不匹配的事情就真實地發生了!而在敵軍打上門之際,江陵的大臣並不是誓死抵抗,反而羣體嚷着要將先前阻止還都建康(南京)的人殺了泄憤,然而才肯抵禦敵軍。”


小武眼珠一轉道:“襄陽的防衛力量突然反水,造成首都江陵突然陷入危局。這個情況就和明末、吳三桂大軍在山海關突然反水差不多呀,北京立刻就沒法守了。”


八角哼了一聲,笑道:“並不完全一樣,吳三桂並未反明、他反的是李自成。不過明朝定都北京、也的確是離外部威脅太近了,跟梁元帝確實有類似之處。這種立都和國防策略、據說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然而一旦國門被攻破,死的不僅僅是天子,而可能是‘全民死社稷’!”


“這就好比兩軍打仗,哪方都不能將指揮部設在最前線。不然的話,萬一被對方一支小部隊突襲、就將本方的指揮部給端掉了。那讓後面的仗還怎麼打呢?一旦造成全面崩潰的結果,是要以人民生靈塗炭和整個國運來承擔的。”


小武又看了看地圖上的襄陽、江陵、長江的相對位置,終於同意道:“不錯。所以梁元帝蕭繹是從登基伊始,就在‘立都’一事裏、犯下了根本性的戰略錯誤!”


“依我看,江陵地處於長江以北,北軍可以經由平原迅速抵達此處;而梁朝的大軍卻多處於江南,首都甚至很難堅守待援到各地軍隊前來勤王!長江天險完全被敵人所利用了,真是本末倒置!”


八角含笑點頭道:“正是如此。所以梁朝非但不能利用這個三國時代的實力和地形優勢,進而統一天下;反而爲敵所乘,因援軍無法及時趕到而被迫投降。其後,被俘的梁元帝蕭繹被西魏將領轉交給襄陽王蕭詧,被後者用土囊壓死。”


“蕭梁的皇帝被俘也就罷了,然而富庶的江陵城一朝而盡,數十萬首都百姓(一說多達140萬)被作爲奴婢犒賞西魏三軍,並被全數捲回長安、不少人死在了遷徙路上---故‘兩岸聞泣聲’不虛也!”


“此役過後,南北朝的南強北弱之勢不復再有。在第二個三國時代裏面、三方最弱的西魏政權反而轉爲最強,成爲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存在!”


小武嘆息道:“這的確是決定了歷史走向的大事件!跟上一次‘大意失荊州’意義一樣重大!可見定都的學問,往往會決定天下的戰略走勢!”


“可笑梁元帝雖然號稱讀盡了‘文武之道’,卻給世間留下了反面典型!更可惜的是,聽說蕭繹蒐集的十四萬卷中華古籍、很多還是絕版,都在西魏軍圍城時被他下令付之一炬!我們這些後人、再也看不到那些古之精華了!”


“更爲可恥的是,梁元帝毫不檢討自己的戰略上有大錯,卻說‘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所以要焚盡天下之書!他是歷史上毀書最多的皇帝,真乃無恥之尤!”


八角微笑道:“西魏撤軍以後,梁朝又立了新的皇帝,於是重新還都於建康,秉持着六朝一貫的攻守方略延續了下去。而曾經定都於荊州(江陵)則變成了歷史的一段小插曲,自此不再有人提起。”


小武點頭嘆道:“可是這歷史上的小塵埃,卻讓漢人付出了天大的代價!不但損失了許多文化,而且讓荊州遭受了致命打擊、此後千年再也沒有恢復元氣,變成中國版圖上無足輕重的小城市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