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聖手”王昌齡左遷龍標,痛並快樂着,有詩爲證

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年),51歲的王昌齡在江寧丞的位置上已經枯寂地坐了八年。就在這一年,又遭到他人誹謗,再次從江寧丞貶謫爲龍標尉。李白知道這件事後,非常同情王昌齡的遭遇,情難以抑制,於是寫下了一往情深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表達對好朋友的關切與安慰。

至於王昌齡被貶龍標的原因,史書上衆說紛紜。《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嶽英靈集》說他(引《新唐書·文藝傳》一句)“不護細行”,就是說他被貶沒有特別的原因,而是由於生活小節不檢點。也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之意“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被貶爲龍標尉。

龍標,南朝梁爲龍檦縣,隋屬沅陵郡,唐武德七年改名龍標縣,因龍標山得名,即今湖南省黔陽縣。離京城相隔三千多裏,可謂窮鄉僻壤之地,沒有開化之野。

王昌齡被貶龍標之後,並沒有那種懷才不遇、多愁善感的情緒,而是用悠然自得,榮辱不驚的心境面對生活的變故,始終能夠用風輕雲淡的微笑,從容的面對世間一切煩惱與喧囂。他的這首《龍標野宴》,便是當時生活的最真實寫照。

《龍標野宴》

〔唐代〕王昌齡

沅溪夏晚足涼風,

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絃歌愁遠謫,

青山明月不曾空。

從題目《龍標野宴》可以看出這應是一首詩人在龍標這個地方進行野宴時寫的詩歌。單從“宴”字看這應是充滿歡樂氣氛的,尤其是前面還有“野”字,即在野外宴會。就跟我們郊遊踏青野炊一樣,這應是更歡樂的。

“沅溪夏晚足涼風”,寫眼前景。夏天傍晚,臨近沅水溪畔,從遠方水面吹過來的陣陣涼風,已經足夠驅趕暑熱,使人頓覺萬分清爽。從小處下筆,寫身體觸感,顯情緒愈發真實。詩人立足於溪畔,耳聽溪水潺潺聲響,視野開闊,目光及處,一片清亮,加上涼風襲人,心中鬱悶不覺爲之一掃。如此一來,就爲此事奠定一個良好的開端。

“春酒相攜就竹叢”,寫野宴之陋。宴而無伴,宴而無居,只有孤零零的詩人自己,攜帶着春酒,悠哉悠哉,沐浴夏日晚風,與竹林相鄰,就竹葉聲響下酒。至此,詩人才涉及“野宴”,緊扣詩題。沒有其他人的,屬於一個人的“酒宴”,其中內含着的寂寥之情,就像釀造之“春酒”,越冬而方熟,至春始能飲,無比沉鬱。

“莫道絃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寫詩人酒後對人生的思考。詩人首先直面自己的貶謫生涯,這個話頭是詩人自己提起的,未必會有人在酒筵上不合時宜地提起遠謫的事由;但詩人並不願一味咀嚼命運撥弄的苦澀。他正視人生的苦難而又力求超越憂患,於是,他面對宇宙恍然有悟了。那沉着、肅穆的青山,那澄澈、冷靜的明月,彷彿在親切的晤對中提供了無言的啓示,即坦然地直面風風雨雨、陰晴圓缺的變化。大自然恆久的生命是憂患中取之不竭、彌足珍貴的慰藉。有此曠達樂觀的情懷,則命運的大挫跌亦無妨視爲人生途中的小憩的。因此,遠謫的愁苦不能壓倒詩人,而青山明月的爽朗形象卻給人以振拔的力量和饒具風骨的美感。

人生難免有失意之時,王昌齡通過縱酒高歌發泄自己心中鬱悶之時,更看到天地之間,依然有美好的事物,如青山明月,永遠在我們身邊。與這永恆的天地、巍巍羣山、朗朗明月相比,個人的得失成敗,有時候真的太渺小了。所以,把心放寬,把眼界放大,你會發現,不管在什麼時候,人生從來不缺乏美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